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探析
2013-08-15李瑞存
李瑞存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先进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反映并作用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客观实在的,由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1]。文化向来有落后与进步之分。所谓先进文化就是能够科学地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文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仅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全面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一)先进文化可以促进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
先进文化可以架起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启迪村民的思想,疏导利益和缓解矛盾,能够促进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强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其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广大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积极倡导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健康、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
(二)先进文化可以促进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先进文化常常表现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而农民群众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术必然会转化为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力量。而且文化具有凝聚、整合的功能,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在由经济型社会逐渐向文化型社会过渡的今天,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村地区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独特的文化产品,打造特色的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先进文化可以促进新农村实现管理民主
列宁说过:“文盲是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4]可见,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民的政治素养,也制约着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利用先进政治文化对农民进行民主启蒙,引导他们摒除落后的政治观念,增强他们的主人公精神和公民意识,破除政治参与的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追求自身的民主权益,从而提高新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
(四)先进文化可以促进新农村实现村容整洁和环境优美
“人口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演化的方向和后果。”[5]也就是说,人的素质越低,就越会倾向于以不利于环境和生态的方式进行生产,相反,人口素质越高,人们就越会倾向于用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因此,新农村村容整洁的实现,要以文化进步为基础,要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前提。向农民宣传先进文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农民学习一些卫生常识、疾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科学种田知识、循环利用知识,使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实现村容整洁和环境优美。
二、制约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基础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单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财政上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设备过于老化。一些乡村老戏台等文化遗产破败不堪,有的早已被拆除或挪为他用;乡村文化站设备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功能也在逐渐萎缩,有的文化站甚至成为老年人打麻将的场所,有的则成为网吧、游戏室、桌球室等娱乐场所;现代传媒设施建设薄弱,农村有线广播基本消失,闭路电视覆盖率相当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电视只能收到两三个台,互联网普及率更是极低。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民对先进文化的渴求,导致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陈旧、单调,缺少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项目,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看电视、打麻将、斗地主、赶礼拜等为主,许多地方的农民从来不读书,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
(二)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但不论是农业的现代化、农民收入的增加还是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繁荣都离不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我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3.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6]另外,还存在城乡差距拉大、教育经费不足、教师队伍不断流失、学生减少、流动人口的子女失学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科技和人才,新农村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不足和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农民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格格不入。
(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
农村现阶段存在的不良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风”。一是赌博风。赌博之风不仅猖狂,且种类繁多,输赢越来越大。据了解,目前在农村流行的有麻将、摸十点、炸鸡、斗地主、押宝等,而在形式上有明赌、暗赌、自行聚赌和设场请赌等,输赢成百上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二是攀比风。时下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婚嫁、生日、迁徙、店铺开张、子女入学等名义,大讲排场,花费数目惊人。条件好的家庭,女儿出嫁要对方有房有家俱且金银配全。不仅大办喜事,丧事也大办。三是迷信风。由于一些农民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每逢地方传统节日,看相、打卦、求神弄鬼等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不断。四是生育风。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然而近年来,一些农民借外出打工、经商、创业之名,不回家接受妇检,用假证或“打游击”应对计生管理部门,生二孩,生三孩,直至生出男孩才肯罢休。五是私了风。如今在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违法犯罪不进“公堂”,私下了结的事时常发生。
(四)文化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与农村有关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艺术工艺、能工巧匠、民俗风情、村寨园林、村居村舍艺术、古镇、祠堂、特色风味餐饮等等,大都保存了我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今天更是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将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在文化的政治属性之外忽视了其经济和商品属性。导致我国农村的民间文化市场大多发育滞后,农村文化的产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民对身边的文化艺术和工艺产品价值估计不足,使得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开发,有的甚至遭到丢弃和破坏。
三、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农民,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群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农民。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各项事业的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理论,是为了寻求人类解放的理论。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我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首要和核心要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运用生动灵活的方式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使农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用集体主义和团结奉献等先进的思想重塑农村的精神世界和农民的价值观念。我国农村社会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念——“忠孝仁义”,在“五四”的洗礼下大大削弱了,在革命过程中被引入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成为农民的信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社会也出现了多种文化的共存和冲突,人们之前信仰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遭到否定和抛弃。伴随着市场经济准则的扩散,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在农村泛滥,导致农村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精神危机”和文化困境,人们缺乏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因此,必须用集体主义和团结奉献等思想重塑农村的精神世界和农民的价值观,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履行对国家、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以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农民,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而,由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事业的投入主体主要是政府,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主要依靠农村社区自身,这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政府应当逐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保证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制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开展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培训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农业现代化程度。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客观国情,决定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和农民技术的培训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技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第二,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农民实际需求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切实解决农技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促进农技与当地农业经济环境的融合。第三,完善农技推广和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构建农技推广和培训的综合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跟移动、电信等手机网络运营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手机短信和手机互联网络向农民定期发布天气信息、病虫防治、农技常识、市场行情及相关农业政策的信息;县市等地方电视台应该开辟定期播出的农业科技栏目,结合本地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和养殖;农村大广播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快速、实时的优势。第四,加快建立一支专业的农技推广和培训队伍。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热爱农民,把他们培养成农业“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解决农技推广培训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持续动力。
(三)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培育农民,促进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在精神领域的反映形式,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形成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7]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旦形成就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政治文化占领农村民主阵地。在农村构建先进政治文化,主要任务在于不断培养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努力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就提出,治理乡村的关键在于“农民自觉”,即“农民自己要明白现在乡村的事情要靠自己!”“如果农民不能自觉,农村也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所以要想让农村发展起来,前提条件就是农民自觉。”[8]在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中,要使农民对农村政治体系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作为农村政治体系的成员所具有的权利、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从而克服“重礼俗轻法制”的传统政治文化意识,注重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进而培育出具有民主信仰、民主价值观念和自觉参与农村民主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以农村文化产业化增富农民,促进新农村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文化产业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转换成供人们消费、享用、交换和买卖的文化产品。[9]文化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显特征,是未来各国文化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应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0]广大农村中蕴含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文化传统等都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农村文化市场走向成熟,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化步伐,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民间的文化艺术价值得到体现。首先,要树立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理念,强调文化发展的优先地位,实现文化目标和经济目标的最优结合。其次,建立农村文化组织,注重文化先进性和群众参与性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化。再次,加强宏观规划和战略布局,形成投资多元,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开放型文化产业体系,确立区域产业定位,打造地方特色优势文化品牌,配套优惠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1]李昆明,王缅.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4.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4]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
[5]Edward FDenison.Comment American 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the Quality of Labor[J].Economic Review,1969(59)∶35.
[6]三农数据网.中国教育现状[EB/OL].www.sannong.gov.cn.htm.
[7]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61.
[8]储丽琴.论梁漱溟经济思想对当前农村问题的借鉴意义[J].特区经济,2005(1).
[9]郭晓军,等.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第十篇,第四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