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理论教材的改革——以河池学院为例

2013-08-15蓝利萍欧造杰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教材

蓝利萍,欧造杰

(河池学院 文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建国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进行过多次改革和编写,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教材的改革与编写更是各具特色,成绩显著。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2008年11月推出了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修订二版和修订四版及其配套教学参考书;2005年6-7月推出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2009年9月,高教社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董学文、张永刚的《文学原理》、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杨铸著的《文学概论》、董学文著的《文学理论学导论》等有影响的教材。全国不少高校都选用童版教材,我们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要适应时代、社会、地方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河池学院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有很多情况跟其他高校不同,以上优秀的文学理论教材不大适合我们的学生使用。我们的文学理论课程在2008年10月被评为广西高校精品课程,编写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因此,趁这个机会我们对多种版本的文学理论教材进行探索研究,对我们的学生、学校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决定对文学理论教材内容进行改革,编写一部适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

一、文学理论教材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校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先进的、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是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教材的改革和编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等特征,并学会运用文学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文学创作、欣赏、评论及语文教学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能够在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国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生基础和培养目标不一样,所用的教材也应该有所不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此,教材内容的改革要符合教育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及课程教学目标,符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教材编写尽可能吸收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审美性和可接受性,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实践性等特点,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做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追求和探索,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使用。

二、文学理论教材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有了不少经验和体会,对现用的文学理论教材也有自己的思考,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促使我们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革。

第一,重视文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科学性、通俗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因为教材是教学用的教科书,具有权威性,因此,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注重科学性。教材编写要能较好地体现本课程的内在科学逻辑,恰当反映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外在联系。对基本概念的阐述准确无误,符合科学的规律,对基本原理的论证符合科学的逻辑关系。文学理论课程所包容的知识是综合的,与哲学、政治、历史、文化、美学等有密切联系,编写教材时要科学地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它们的内在联系。另外,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活动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把最具权威性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最典型的文学现象写入教材中,使学生正确认识文学活动和文学理论发展的真实状况。教材改革还必须考虑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近几年来我们用的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这本教材它融合了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内容丰富深刻,学术观点新颖前沿,它的定位是高水平的学术性教材,直接使用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学生基础在全国高校中是比较好的,因此童版教材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比较适用,但是对于我们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学生来说就不是很适用了。因此,我们教材的编写要通俗易懂,理论阐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尽量避免艰深晦涩的理论论述,举例分析点面结合,生动形象,给人温暖,使人感动,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也能感受到乐趣。教材编写还要注重前沿性,与时俱进,给学生介绍前沿文学理论知识、最新文学研究动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活动状况。文学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品格,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文学理论教材编委以文学写作人才培养研究、桂西北作家群研究、红水河民族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为方向,以“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在教学科研中形成了以区域文化为学术切入点,服务本地经济文化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和文学理论运用人才。为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以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推动文学理论学习的良好势头。河池学院的学生历来都有爱好文学的优良传统,全院的文学社团就有近十个,我们的文学理论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我院的几个文学社团为主要平台,如“南楼丹霞”、“堆云”、“空谷”、“山花”等文学社,任课教师义务担任各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为社刊审稿改稿、推荐稿件,当社团征文比赛的评委,还经常与文学社成员开展相关的文学实践(如文学沙龙、采风、座谈)等活动,每年都有上千篇的学生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文章在学校的文学刊物或校外文学刊物上发表,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另外,我们所面对的是地方性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他们毕业后有不少同学要到广西各地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文学问题的能力,并侧重在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编写必须注重文学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和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课后练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当下的文学现象,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实践能力。

第二,加强人文意识和审美意识,增加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文学理论教学历来以深奥、抽象、难教、难学而闻名,相对于其他的文学课学生更不愿意学,老师也不愿意教,双方都很痛苦。其实,文学理论教学也可以给人温暖,使人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改革是关键。文学活动就是人的审美意识活动,有丰富的人文、审美内涵,只不过很多文学理论教材没有能够很好地挖掘,只偏重于理论方面的阐述,因此使文学理论教学变得抽象、深奥、枯燥,难学难教。“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世界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上文说过,文学理论课程所包容的知识是综合的,与哲学、政治、历史、文化、美学、宗教等知识有密切联系,这些知识都是人文知识,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文学理论课程应该加强人文意识,注重人文教育。文学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对现实加以选择、概括、想象、虚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结果。文学以审美的方式表现着人们的某种理想、观念和意识,通过形象、意境来表现情感和理想,这个形象或意境是生动的具体而美丽的。因此,文学艺术是人们审美理想的表现,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自古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等美的形式和内容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使读者获得无穷无尽的审美感受。文学表现了作家积极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的表达使生活的平常性得到提高。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庸常化越明显,理想的光辉就越暗淡,也正是理想的缺失,才会使生活走向平庸与世俗。在这种境地中,文学通过审美理想的表述,必然能够超越生活,获得内在灵魂或说人类灵魂。正如宗白华在《美学与境界》中说的那样:“艺术固然美,却不止于美。且有时正在所谓‘丑’中表现深厚的意趣,在哀感沉痛中表现缠绵的顽艳。艺术不只是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对人生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等世界名著,都表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高贵精神和审美理想,引起受众强烈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因此,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才使读者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深入到文学的语言、叙事层面,才能探究文学中的人生哲理,获得对文学的审美感受。文学理论应该使学生明白这么一个道理:离开了文学,任何人当然都能生存下去,这是文学最大的无用;但是,离开了文学,人类的精神无法高贵,这是文学永远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应加强人文、审美意识,增加人文、审美内涵。

第三,结合地方经济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应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背景,突出地方性、民族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重视民族特色和传统,介绍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广西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有十几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相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如有蜚声海内外的山歌文化、铜鼓文化、海洋文化等,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养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产生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因此,我们在阐述文学理论观点时,充分挖掘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和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悠久的文学创作传统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和信心,既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又起到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文学理论教材改革的意义

一本好的文学理论教材既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还能带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达到教学相长、共同促进的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对文学理论教材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更好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文学理论教材的改革是课程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和教学改革密切相关。教材的建设立足于教学改革,又以教学改革推动课程的建设,使改革和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受益。通过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不断改革,必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后的教材更切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增强人文性和审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能因材施教,教学更得心应手,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第二,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者要了解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及教学情况,要进行实际教学实践、调查研究,要查阅丰富的资料,在这过程中,编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另外,对教材内容的改革还立足于教师们对文学理论的科研和教学研究,以教师的科研带动文学理论课程内容的改革。例如,文学创作的灵感、文学想象、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等课程内容都曾经以论文的方式公开发表在期刊上。教研室的每位老师都发表过文学理论和教学改革论文,这些科研成果被及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增添了科研学术的氛围,达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使教师们的科研水平和职称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第三,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本教材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密切联系文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材与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教材需要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后的文学理论大纲教学时数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但是要求教师精讲,改革教学的课堂结构,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有效增加每节课的信息量,提高单位教学的效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的能力,在理论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服务。第四,使精品课程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机会建设文学理论教材,并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改和完善,使我们的精品课程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新教材使用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出配套的课后练习参考答案,把与新教材有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课后练习思考题等资料挂网,充实、完善精品课程网站,使网站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形式,方便学生自学。还要续实施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文学理论基础知识的考试也有文学活动能力的考核,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我们将虚心听取教材使用单位的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材。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袁鼎生.文学理论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5]银建军.文学理论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