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以罗田县三里畈高中为案例

2013-08-15周守军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普通高中办学

袁 祁,周守军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黄冈438000)

一、问题的提出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就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战略任务与目标。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教育对象多元化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于多样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由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界人士在讨论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教育背景,那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与格局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新境界。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改变了狭隘的精英教育模式,由单一的精英教育走向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的多元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其内部存在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体现在教育对象身上,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所实施的教育理念、教育内涵和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学生的要求和期待也不尽相同。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即将升入大学的学生实施预备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新的教育体系和格局,必然会对作为其预备教育阶段的高中教育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高等教育所发生的这些教育内涵及其体制性变革必然会对高中教育产生深刻而重要的影响。问题是我们的高中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发生的这种教育变革,关注、重视和研究的程度不够,反映、应对也显得比较迟滞。

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育依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运行。这种教育机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中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适应和服从,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是,现行的这种高考指挥棒的机制和功能,没有较好地反映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属性和特征,及其对高中教育的引导作用。现行高考制度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其对考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单一性。从总体上说,现行的高考依然是对所有的考生采取统一的知识标准,使用统一的试卷、试题进行考核评价。显然,这种高考模式是传统的、以精英式高等教育为背景的高考模式的延续,它与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涵与体式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冲突。这也是人们不断呼吁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从普通高中教育的角度看,依然在这种统一、单一的高考指挥棒引导下的高中教育,不能较好地适应和对接新的高等教育的体制和内涵,成为了影响和制约高中教育运行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地适应和对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内涵,就不能不纳入到普通高中办学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思考之中。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战略。

由此可见,研究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和衔接的角度进行认识和把握,必须研究和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属性与特征,及其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和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革与发展,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背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进程,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属性、特征和要求。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视角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大众教育与精英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后来的阶段一般都包含着前一个阶段的特征”。[1]尽管此时的精英教育与精英时代的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些许改变,但它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精英教育的特质;而狭义的大众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形态,在生源构成、教育目的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区别于精英教育的不同特质。概括地说,狭义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实践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区分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同时也广泛地存在于学科研究及教育的内涵与方式上,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和办学模式之中。2006年,教育部的一位官员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2]教育部官员的这番高论一方面是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际而言的;另一方面,这一讲话也向人们提出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即在高等教育体制内部,存在着一种面向大众,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为旨归的教育体制和形态,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存在大众教育与精英两种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践体系,是通过不同的高等学校及其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来承担和体现的。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985”、“211”高校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本”院校和高职高专,是两类比较典型的精英型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一批普通本科院校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二本”院校则介乎两者之间。显然,继续沿袭精英型高等教育宗旨的“一本”院校,与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为宗旨的高职高专,他们在教育形态以及对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与状况的要求方面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也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内部大众教育与精英两种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践体系并存的格局,对作为高等教育预备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

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高中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所确立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目标,是社会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双重作用的结果。相对而言,传统的高中教育是与传统的精英型高等教育相对接的,这种传统的高中教育一是规模较小,二是目标单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850万人左右”的发展规模。到了2009年,我国高中在校生人已达到462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79.2%。由此即可见当时高中教育的发展规模。从培养目标看,国家虽然提出了普通高中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但长期以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目标,并没有真正纳入到普通高中的教育内涵。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步伐,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的目标,这就意味着高中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这是我国党和政府提出高中教育多样化战略目标最重要的现实基础。显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中教育,再不能沿袭既往的与传统的精英型高等教育相对接的高中教育的模式,走多样化的发展之路也因此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多样化发展的高中教育模式和目标实际上包含着多层面的内涵与要求。从普通高中“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两项基本的任务和目标的角度看,《教育规划纲要》注重并强调了“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的目标和要求。文件强调“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这是关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种顶层设计,是高中教育多样化战略最重要的内涵。然而,需要进一步加以关注和研究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担负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普通高中教育同样存在着一种相对分流和多样化发展的问题,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指挥棒下的引领下,按照统一的、与精英型高等教育相对接的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普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体制、格局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在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一些所谓的“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办学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在优质生源竞争方面,这些学校通常要受到各级重点中学的层层挤压,而且这种竞争和挤压的态势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为了在高考排名上能够争得一席之地,这些学校又不得不参与到追求名牌大学和“一本”院校录取率的竞争之中。于是,将百分之九十的教学资源和精力用在百分十的有望升入“一本”院校的学生身上,就成了学校办学无奈的选择。而对于一大批以毕业后就读高职高专作为基本定位的学生来说,将他们继续绑在全国统一高考的战车上,依然按照现行的高中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实施教学和培养,无论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无异于是一场灾难。另一方面,这种按照统一的知识标准和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后备大学生,对于相对分化的精英型高等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来说,同样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那些进入高职高专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在大学教育阶段表现出的不适应则显得更为突出。总之,基于当前普通高中自身发展的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相对分化新的特点和要求,普通高中教育需要进行相对分流,并在此前提下坚持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尽管依然存在许多理论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改变以统一、单一的高中教育体式以应对多元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局面,坚持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对接大众化背景下多元发展的高等教育,则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践

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是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各地高中学校创造性的办学实践。

首先,普通高中学校实践多样化发展战略,需要根据学校办学及生源状况的实际,确定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当前高中教育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根据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及生源状况的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对于每一所高中学校来说都是一项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颁发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在论及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时指出:“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这段论述实际上已经为普通高中学校实践多样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大致的路径。按照这样的思路,普通高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和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以升学预备教育为目标的高中教育,还需要对接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精英教育预防大众教育的相对分化,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内涵和方式上作出科学定位。另外,《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也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应该是各地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历史与现状自主做出抉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行政行为。这里实际上就对普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和领导层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各高中学校如何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自身的实际,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战略大背景下,按照上述几个方面的不同路径,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做出科学定位,以便将学校的建设发展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罗田县三里畈高中“回归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问题上坚持科学定位,进而选择了一条区别于县一中等重点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道路。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看,三里畈高中将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位置上;同时,在升学预备教育方面,则主要瞄准包括部分二本高等院校在内的、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职能的高校。换言之,三里畈高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选择的是对接狭义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文化知识教育+升学准备教育+职业教育,这是郑州市第十中学选择的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3]人们将郑州市第十中学的教育模式概括为综合高中教育模式,三里畈高中的教育改革实践,与郑州市第十中学的模式有些许共通之处。

其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高中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坚定的改革意识和信念。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各地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历史与现状自主做出的抉择,而在这种自主抉择的背后,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推动、实施教育改革的理念、决心和脚踏实地的改革探索实践。三里畈高中实施教育改革实践最初的动因,还是源于学校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在的这所农村普通高中的办学困境及出路的思考。在2005年三里畈高中举办的一次校庆活动中,老师们亲眼看见,在那些回校参加校庆的校友中间,有一批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今天同样获得了较好的事业发展和幸福人生。这样的现实似乎在告诉人们,随着社会逐步趋向多元发展,上大学、拼高考并不是农村青年摆脱贫困、寻求发展的唯一出路。同时,通过这次校庆,三里畈高中的老师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些在校期间并不被老师们“看好”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打拼,分别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了对社会、对家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面对这些学生,他们感到些许的愧疚,也在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观。进而,他们感悟到,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和考试分数的得失,并不是决定他们未来发展及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尺。对于学校,特别是类似于三里畈高中这样的农村高中再也不能像城里的重点中学那样,去搞精英教育,去拼升学率,不能拿着这些学校全部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去赌一部分以升学为追求的学生不可预测的未来。随着“回归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进实施,三里畈高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面临着一些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困难和冲突。如何处理推进实施教育改革与提高升学率的关系,如何解决好减轻学生负担、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与倡导刻苦、勤奋学习的优良学风的矛盾等实践课题,时时都在困扰着学校领导和教师。但是,三里畈高中教育工作者始终秉承着这样的一个宗旨,那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走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不动摇,在坚持这一根本宗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解决好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认识和实践背景下,三里畈高中“回归教育模式”能够得以持续推进,并开始取得初步成效。

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战略大背景下,三里畈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普适性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三里畈高中在实践多样化发展,坚持从学校办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教育模式和发展道路,这样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精神却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的。

[1]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

[2]大学生在就业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N].中国青年报,2006-5-22.

[3]综合高中: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N].郑州晚报,2012-5-23.

猜你喜欢

大众化普通高中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