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题研究在校园生根发芽
2013-08-15王玲侠
文/王玲侠
让课题研究在校园生根发芽
文/王玲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题研究已成为校园内的普遍现象,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已成为共识。但真正做起来,各种问题相继而来,使课题研究难以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让课题研究在校园生根发芽?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通常的研究性工作都是由教育专家来做,他们有高深的理论支撑,这一点让一线的教师望尘莫及。日常教学中,教师们真正有一点感悟时,又觉得自己达不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理论与实践脱节,使教师对课题产生了畏惧。所以加强学习,迅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是提高课题研究的当务之急。提高理论水平,仅靠读书不行,仅靠实践也不行,只有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每一篇学习笔记都写成有感而发的心得体会,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平时坚持去做,效果很好。很多论文的素材和实例,都来自日常的教学反思,听课实录和学习资料。不必再冥思苦想,而是信手拈来。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肥沃土壤。
二、课题研究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一提到课题研究我们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要么把课题研究想得过深,要么把课题选得过大,超出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实际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我们看来很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往往蕴藏着很多值得研究的小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课题研究,就不难消除大家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也指明了选题的方向,课题研究要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日常教学,选题要小。课题应产生于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或管理中的棘手问题,应该从一个具体问题的侧面来提出并立项实施。小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习惯的培养、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千字小论文等等。通过研究,让教师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这样的课题实施起来不仅能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而且能促进更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去思考、改进。从而不会产生课题神圣不可攀的感觉,也不会以为课题只是少数教研人员的事。小课题很受老师们的欢迎,既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又能为促进日常教学打下基础。
三、合理分工,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教师要合理分工,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根据编者的意图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对日常的教学进行多视角定位。各实验老师根据分工不同,带特定任务进课堂,目标单一,观察得会更细,思考得更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将“问题就是课题,工作就是研究”的工作思想贯穿于备课、上课中,课题研究就会有突破,就会有成果。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在备课、上课中大胆构思,缜密计划,将课题研究目标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实施,并将每节课的感悟、发现、得失以及学生的创新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加以反思、总结、思考,这样既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又促使自己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也使的课题研究既能反映真实的课堂,也能促进日常教学。
四、课题组成员及时研究总结
每天的课堂,老师们能做到带着问题进入,带着思考走出,把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并且及时进行研讨总结,我们的课题研究才会更真实、更丰满,课题实验才具有操作性、推广性。只有把课题研究扎根在日常教学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才能茁壮成长。
五、让课题研究推动日常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课题研究的内容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课题研究对日常教学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成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日常教学问题,从而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又使课题成果得以应用与推广。这样既可以提高课题研究者的积极性,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日常教学问题。
总之,课题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把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才能使之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有源之水定会充满活力,有木之本定能繁茂成林。
责任编辑 薛小琴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