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宗教文献的刊刻

2013-08-15孙永芝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藏经刊刻道教

孙永芝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佛教经典简称佛经或佛藏,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其后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印度的佛教经典不断移译为汉文,到唐、宋而极盛。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自战国时期就有了,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道教经典的汇编称道经或道藏。道教虽极受推崇,但是道教的书籍不多,刘宋时道士刘修静广为搜集道书,编为《三洞经书目录》凡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除道经、符图外,还包括一些医药书籍,这是道藏最早的结集。[1](P67)宋代佛、道二教的兴盛,使得其文献的刻印出版达到高潮。

一、佛藏文献的刊刻

宋自雕版印刷术盛行以来,历朝中央政府大都鼓励刊印佛藏,曾先后刊刻过六部佛教《大藏经》及其他各种传记体、语录体、编年体的佛教作品。藏经最早刻印出版的是开宝藏,宋太祖开元四年(971年)派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刊刻《大藏经》,至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竣工,历时12年,雕印经版13万块,1076部,5048卷,480函,采用卷子装潢,在太平天国寺内的印经院印刷,世称《蜀版》。这就是有名的《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又称《蜀藏》。“《开宝藏》刻成之后,在汴梁前后印刷了一百四十年之久。”[2](P32)五代刊到《九经》共 130 册,雕印前后历时22年,而《开宝藏》有480函、5048余卷,刻印出版只花了12年时间。两书出版时间相距30年,而刻印速度却有了如此大的提高,不仅证明了几十年中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大藏经雕印出版的重视。这部大藏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印刷出版的佛教总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一切官、私刻印藏经的标准依据,是后来各种佛藏的祖本,政府还将印经送给高丽、契丹等地,这些国家或地方又据此予以翻刻、仿刻。《开宝藏》至今虽已没有全本传世,但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残卷,国内外见存的不过十数卷。它的雕印出版不仅在宋朝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而且是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工程,是我国出版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雕版印刷事业的实践,是印刷发展史上的壮举。这样规模宏大的刻书活动,在中国出版史上,是佛藏辑集的第一部,也是刻印大型丛书的第一次。通过这次大藏经的出版,培养了大批雕印工人,积累了丰富的印刷经验,对当时和后世的雕版印刷事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为传法院,专掌翻译佛经。并设立印经院专门负责佛教典籍的刻印,还亲自作《新译三藏圣教序》。“北宋一代新译经典至七百余卷之多,此种新经与古德著述相续印刻与入藏,佛典刊刻呈空前盛观……”[3](P17)如雍熙三年(986 年)九月,太宗诏:自今新译经论并刊板摹印,以广流传。据《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三、一四和总录载,印经院新校刊的东土圣贤著撰约十多种。《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七记载,当时印经院所管经板“万数浩瀚”,新译成经五四二五卷。[4](P34、36)由此可见印经院为佛经的刻印流传所做的巨大贡献。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印经院废置后,(大藏经)经板便运送至汴京(今开封)显圣寺圣寿禅院,并“赐《大藏经》板于显圣寺圣寿禅院印造。”[5]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由冲真、普明、咸辉等主持,于福州东禅寺募款开雕大藏经,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竣工,历时25年,世称《福州东禅寺大藏》,简称《福藏》,全藏6434卷,1440部,479函,其后补刻一些入藏著述。今世所传的东禅寺大藏经本《华严经》卷八十有“福州东禅寺等觉院主持慧空大师冲真于元丰三年庚申岁谨募众缘,开雕大藏经板一副,祟宁二年竣工,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国泰民安,法轮常转。”题记,说明刻经缘起,乃为“祝皇帝圣寿无穷,国泰民安”,因此,此经又称《祟宁万寿大藏》,这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私刻版本汉文大藏经,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私刻大藏经。

哲宗时期,统治者依旧重视佛经的刊刻,如魏王赵頵“喜浮屠老子之言,撮其精要,刻板流布。”[6]元祐四年(1089 年),刘次庄模刻《淳化法帖》,后二年刻《法帖释文》。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开始,由本明、宗鉴、行崇、了一及蔡俊臣、陈询、刘渐、等主持,在福州开元禅寺依东禅寺的规模再次刻印大藏经,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一说1148年)[7]竣工,历时约39年,世称《毗卢大藏》又称《开元寺版》,正藏564函,续藏数量学界说法不一,但所差无几,何梅认为该藏总函数为 595函。[8]政和末年(1117年),由湖州思溪园觉禅院刻板,由湖州致仕的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一家出资,依福州崇宁藏略去一般的入藏着述雕印而成,世称《思溪藏》,约5687卷,548函。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由王永从、王永锡兄弟及僧人宗鉴、净梵、怀琛等主持,在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开始雕印大藏经,凡5480卷(一说5848卷),550函,世称《思溪圆觉藏》。

理宗绍定年间(1228年),由当地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典,绍定四年(1231年),由藏主法忠,功德主清圭、沙门德璋、志清共同主持,在平江府(今苏州)碛砂延圣院开设大藏经局,雕印大藏经,至咸淳八年(1234年),以后因兵祸渐起而中止,入元后,继续刻完。历时约90年,591函,1532部,1500多种,6362卷等大藏经,世称《碛砂藏》,碛砂藏也有零卷流传于世。嘉熙三年(1239年),安吉州(今湖州)思溪圆觉禅寺又雕印大藏经5740卷,599函,世称《思溪资福藏》。

宋代前后300多年中,官私前后共雕印大藏经5部,共3万余卷,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统治者对佛经刊印出版的大力提倡和极度重视。

二、道藏文献的刊刻

宋代不仅崇奉佛教,而且对道教也很提倡。两宋道教以宗教特有的方式服务于宋朝政治体系,对赵宋政权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宋朝统治集团对道教的兴趣是历代统治者之最,统治者对其青睐也使道教在宋代出现了极为兴盛的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在未做皇帝之前,便于道士有交往。夺取后周政权时,也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舆论。称帝以后,更是对道教给予极大的关注。不仅赐封道士苏澄、王昭素等人,还对京师道士进行考核,斥退品学不良者,以此来提高道教的整体素质。太宗召见道徒的次数更为频繁,其中丁少微、王怀隐张契真、柴玄通等人都受到太宗的恩宠。还不断地修建宫观,端拱二年(989年)至淳化二年(991年),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浩王禹偁等搜求校正道书,召两街道录院选有学问道士刊校《道藏》,从7000余卷道书中去其重复得3337卷,缮写成书,送大宫观收藏。这是宋朝第一次修《道藏》。

真宗时,宋王朝统治日益稳固,“澶渊之盟”之后,外部威胁暂缓,使得他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扶持道教,赠道徒以诗、钱物、授官封爵、大兴宫观、铸造玉皇、圣祖等“圣像”、制定道教的节日,亲自制定有关朝拜圣祖、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等敬神乐章,造作道书,崇道政策一度达到高潮。宋真宗则认为“释道二队有补世教”、“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并尊玉皇为玉皇大天帝,赵氏始祖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并用金、银各5000两,分别铸造玉皇像、圣祖像和真宗像,还制定札仪,在东京玉清昭应宫大事祭祀,以示自已是奉天承运的玉帝使者。取秘阁道书及亳州太清宫道藏,送余杭郡,以枢密院直学士戚纶、漕运使陈尧佐主持,选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十人刊补道藏。由王钦若总领其事,成立道藏所,铸印给之。凡得书4395卷,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赐名《宝文统录》。真宗制序冠其首,此时校定的道藏:洞真部620卷,洞玄部1013卷,洞神部170卷,太玄部1407卷,太平部192卷,太清部576卷,正一部370卷,计4590卷,较徐铉所校增622卷。但纲条德漫,部分参差,科条未究,与前代之目诸多舛谬。这次修道臧过程中,因戚纶、王钦若上言,又荐海宁请官张君房主其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除张著作佐郎,专修道藏。张以朝廷所降道书,又取苏州、越州、台州、福建诸处道藏各千余卷,与道士们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讨异同,铨次之。并以《千字文》为序编函,起于天字,终于宫字,计466函,4565卷,题名《大宋天宫宝藏》。天禧三年(1019年),写录成七藏以进,这是宋代编修质量较高的一部道藏。

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并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归于正道,多次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并设立书艺局和经局,整理校勘道籍,命道士刘元道就书艺局校定大藏,于政和四年(1114年)间送往福州闽县镂板,今福州知州黄裳招工刊印,刻成后将板进于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刻印的道教总集,总540函,5481卷,并有目录十卷。这是中国道藏第一次雕版印行,各大宫观均建有经楼收藏。政和七年(1117年)八月,据宣和殿大学士蔡攸的建议,将《亢桑子》和《文子》列入国子学,与《庄子》、《列子》并行,又亲自为《道德经》作注。次年又下诏:“自今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经,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9](P2401)为普及道经的学习,令道录院选择道经数十部,镂版颁之各州郡。可以说宋朝达到了第二个崇道高潮,道教几成国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宋,东京雕版被搜载北去。大部分宫观所藏《万寿道藏》,亦毁于兵燹。到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令将福州闽县九仙山报恩光孝观所藏《万寿道藏》送至临安,由太一宫抄录,淳熙四年(1117年)成。其后,又令写录数藏,淳照六年(l179年)分赐洞霄宫、凝真宫、蓬莱观等处。孝宗重建《道藏》后,北方金章宗明昌二年(1190年)以《万寿道藏》为基础,修成《大金玄都宝藏》。

南宋由于偏安江左,形成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局面,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宗派纷争,形成了道教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宋高宗为求消灾免难,保国延祚,积极修建宫观,并经常参拜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理宗时期,蒙古已统一了北方,并向南方步步逼近,为维护赵宋王朝的统治,在崇尚理学的同时,亦加强崇道措施。并与绍定六年(1233年),亲自在《太上感应篇》卷首书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由名儒真德秀代作序跋,宰相郑清之作赞文,之后交由太乙宫道士胡莹微负责刊印,广为传播。度宗继位时,宋王朝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尽管如此,度宗还在宫中设道场,为僧道大发度牒。

可见终宋一世,宗教文献之刊刻极为繁荣,为后世佛、道史学之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材料 ,流传极为广泛,极大地促进了佛、教二道在我国的发展,这和宋代历朝统治者的重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统治者的推崇为佛、道文献的刊刻出版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1]张煜明.中国出版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2]于兆军.北宋汴梁刻书及其历史贡献[D].开封:河南大学.2008.

[3]戴番豫.中国佛典刊刻源流考[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自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4、46.

[5]林虑山.北宋开宝藏大般若经初印本的发现[J].现代佛学,1961,(2).

[6]周到.宋魏王赵頵夫妻合葬墓[J].考古,1964,(7).

[7][日]小川贯弌.林子青译.福州毗卢大藏经的雕造[J].法音,1988,(5).

[8]何梅.<毗卢大藏经>若干问题考[J].世界宗教研究,1999,(3).

[9][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第 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7.

猜你喜欢

大藏经刊刻道教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宜宾市博物院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工作
西夏道教补议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鲁图藏安丘王筠著述书板刊刻考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