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国电影中的集锦片创作

2013-08-15汤嘉卉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联华风格化民国

汤嘉卉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

“集锦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电影类型,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作方式, 各位导演在一部电影的空间里各自充分展现不同的风格,这种“拼盘式”的电影创作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有着普通长片所不具备的魅力。

一、集锦片的定义与特征

“集锦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电影类型。 然而它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类型电影。 关于类型电影,《电影艺术词典》中是这样界定的:“类型电影是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 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1]这里面所说的“标准化的范式”指的就是在内容、题材、形式、创作方法等各方面追求一种模式化、标准化。 单从这方面看,就与“集锦片”的特征相去甚远。那么集锦片的定义与特征是什么,首先来看看集锦片的发展历程。

“集锦片”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和意大利。而且还多次跨国合作,堪称集锦片的两大加工基地。 起初集锦片创作模式就是伴随着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干将们的一系列集锦创作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的。这些标新立异、风格化极强的电影大师们把集锦片当作是他们充分发挥个人创作力的实验平台。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浪潮”的旗帜性人物戈达尔,戈达尔可谓是“集锦片达人”他先后参加的集锦片多达十几部。 意大利的集锦片队伍则似乎更加壮大。意大利在那一时期,几乎意大利所有著名导演都有过合作集锦片的经验, 为战后并不十分景气的意大利电影注入活力与生气。

而后“集锦片”在其他国家也逐步发展起来。 如60年代法国的《20 岁爱情故事》;70 年代德国新电影的中坚力量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合拍的《德国之秋》;80 年代台湾先有李行、 胡金铨等老一代导演合拍的《大轮回》,后来以侯孝贤为首的新导演拍摄了著名影片《儿子的大玩偶》,还有杨德昌、柯一正等拍摄的《光阴的故事》。到了90 年代,美国许多独立导演拍摄了一大批极具实验性的集锦片,如塔伦蒂诺等的《四个房间》。近年来,“集锦片” 的发展则表现为更加无国界、 更加多元化。 如为纪念电影诞生百年而由世界各国著名导演合拍的《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 2002 年的集锦片《十分钟年华老去》,参与拍摄的是来自12 个国家的15 位电影导演全都是独当一面的世界顶级影像艺术大家。[2]

从“集锦片”的兴盛发展至今的历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 集锦片创作出现在各大电影运动以及各个电影发展的新旧交替的阶段。 这些电影运动都是对旧的电影形式乃至拍摄手法、 内容题材等方面的突破甚至是颠覆, 因此首先我们可以看出集锦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打破传统的局限,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 其次,从集锦片兴盛开始, 每一部集锦片都给与导演极大的充分展现个人思想与风格的空间,在这项明里挑战自己,暗中又相互较劲的工作中, 每个参与者都会倾力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和电影理念。[2]因此个人风格化的创作便是集锦片的第二个特征。另外,集锦片汇聚了众多导演,囊括了比一般长片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丰富的内容,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是集锦片的第三个特征。从功能角度看,集锦片似乎也成为一种提高电影票房的好方法。

二、民国时期集锦片的产生与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集锦片的诞生

早在1934 年, 中国就拍了集锦片——《女儿经》。这部《女儿经》拍摄于1934 年,在1933 年底,明星公司的骨干郑正秋先生便建议拍摄一部集锦片,[3]来一个“明星”大串演,让明星公司所有的著名演员都参与其中,也可以让每个导演执导一段影片。拍摄集锦片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明星公司强大的制作班底, 二是为了缓冲一下当时紧张的形势, 而且在影片的营业和公司得宣传效果上都是大有益处的。

而后夏衍又提议: 为了在一部片子中显示各种题材、风格,所以整部影片可以由明星公司所有的编导来分工合作,每一个编剧写一个短故事,然后汇总把他们连接起来,加头加尾,结构成为一个贯穿一气的剧本。[3]最后创作出来的《女儿经》由八个故事组成,通过一个富足之家的家庭宴会, 让女主人与她以前的女同学分别讲述她们不同的生活、感情经历,从不同的侧面与视角展现出那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这八个故事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又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每一个故事段落里,每个导演和创作人员都有着个人不同的表现,都发挥了各自长处。有悲剧化的处理,喜剧化的调侃,有的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也有的是艺术化的表现主义风格。各段落故事共同服务于同一个主题,但又风格各异丰富多彩。[4]

在30 年代初,便能有这样创作方式的创新,想到由众多导演、编剧共同创作一部影片,在此之前是完全没有的, 这显示出左翼电影阵营强大的革新精神和创作力。革新精神是集锦片创作的最主要的特征,也是集锦片发展至今的根本所在。 其次,每个段落相互独立,给了每一位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表现个人风格。 这种风格化的创作是民国电影能够百花齐放,出现如此多风格各异,质量精良的优秀影片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个人风格化的创作在解放之后,就几乎销声匿迹了, 可以说这也是民国电影的精髓之一。 另外《女儿经》巧妙构思,把八个故事串联起来,让观众通过一部影片看到了当时社会不同女性所经历的不同的生活,使得内容非常的丰富。最后《女儿经》的拍摄也令明星公司在危机中得以在缓解, 在票房上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成绩。

综上所述,《女儿经》具备了集锦电影的所有特征,虽然和后来的集锦电影相比, 由于剧作结构的限制等原因,显得有些拘束。但从当时的创作水平来说,《女儿经》的创作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创作方式也给之后的民国电影发展带来了许多启示。

(二)真正意义上的集锦片:《联华交响曲》

如果说统一的故事框架还让《女儿经》显得有些拘谨与局限的话, 那么,1937 年由联华公司拍摄的集锦片《联华交响曲》则彻底地打破了影片之间的界限,让每位创作者的想象力与个人风格得到充分发挥。《联华交响曲》中的8 个短片,完全是各自独立的编导创作,主题、风格不尽相同。[5]《联华交响曲》这8 部短片其中5 部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以抗日为题材。 虽然题材相近,但是并没有阻碍创作者们的思路, 各位导演都发挥自己所长,创作出不同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短片。

第一个短片《两毛钱》通过两毛钱买表现当时社会贫富社会阶层的巨大差距,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意义不仅来源于故事本身。 其实景拍摄的大上海街头场景, 所带来的写实风格更加深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第二个短片是由费穆执导的《春闺断梦》,该短片采用了德国表现主义风格, 摒弃了传统的戏剧性叙事手法,而是用了大段的象征性极强的画面、梦境来达到隐喻、象征的效果。 第三个短片《陌生人》,整个短片的场景都在室内,由于戏剧矛盾的集中,场景的单一,使这个短片如同一部舞台剧一般。 第四个短片《三人行》,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常用的用轻喜剧方式来表现一个悲剧故事的模式, 悲喜交加, 更加深了影片的悲剧性。第五个短片是由贺孟斧执导的《月下小景》,在这个短片里面,导演非常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哀伤的钢琴曲加上画面中出现缭绕的烟雾、美妙的月光,以及节制的剪辑,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第六个短片《鬼》由朱石磷执导,该短片在恐怖气氛的渲染上颇下功夫,开头的画面和音乐的运用都恰当好处。 第七个短片是孙瑜导演的《疯人狂想曲》,延续了孙瑜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尤其在短片最后,疯人紧握铁栏,高呼“打回去”,叠印着他与其他民众冒着炮火奋勇杀敌的场面,这与《小玩意》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一部短片是蔡楚生导演的《小五义》,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抗战形式,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赶走侵略者。

这八个短片,有写实风格也有表现主义风格,有喜剧处理也有悲剧化叙述。有的侧重于叙事,有的长于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各位导演们无论在电影语言上、内容上、其他表现方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从而拍摄出这样一部内容充实、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联华“交响曲”。

(三)其他集锦片创作

明星电影公司在《女儿经》获得成功,为公司缓解了紧张的局势之后, 郑正秋等公司骨干意识到这种创作方式的价值,而后在1935 年又组织公司里最优秀的几位导演共同创作了一部影片《民族魂》。 该影片是由郑正秋、张石川、沈西苓、李萍倩、徐欣夫、吴村共同执导的。《民族魂》里,并没有《女儿经》那样明显的段落区分,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军人在国与家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的动人故事。 因此整部作品并没有给每位导演去展现各人风格的空间。 因此,这部由多位导演执导的“集锦片”仅仅是从由多位导演参与和商业性追求上看,是具备集锦片特点的,但缺乏集锦片的精华,即创新性、风格化与内容多元化。称其为集锦片,实属有些牵强。

在《联华交响曲》获得成功之后,联华电影公司又拍了一部三段式的集锦片《艺海风光》。是由朱石麟、贺孟斧、司徒慧敏三位导演联合拍摄的。三段影片是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艺术界的萧条境况以及艺人们不被人们所待见的尴尬境地。与《联华交响曲》比起来,首先是由于参与创作的导演较少,影片篇幅较短,自然内容比前者要少许多。 其次,《艺海风光》的主题内容较为统一,都是围绕艺术界来叙述的。 在风格样式上,也缺乏《联华交响曲》中那些个性化的表现。因此《艺海风光》不如前面两部集锦片那么被人们所熟知。

三、民国集锦片的创作特点

从民国电影的发展和经典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的集锦片创作有着与其他国家集锦片共同的特征但与集锦片兴盛的欧洲、亚洲其他地区的集锦片相比,由于政治、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使民国集锦片拥有许多独有的特点。

(一)与欧洲集锦片比较

民国的集锦片创作与欧洲的集锦片创作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从创作目的上看,民国集锦片创作几乎在创作初始的目的,都和商业性有关。 例如《女儿经》的创作,就是为了缓解明星公司当时紧张的局势,有助于影片的营业和公司的宣传。 《联华交响曲》的创作目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展现联华公司强大的创作团体,达到宣传公司得效果。 再从之后的几部集锦片创作更能看出, 由于过于看重集锦片创作从营销策略上的优势,而导致影片质量有所下降。而在欧洲的集锦片创作中,这种商业性的创作目的则是较为鲜见的。欧洲的集锦片创作大多是著名导演之间的技艺切磋, 似乎崇尚艺术性的欧洲先锋导演,一直和商业性绝缘。

第二, 民国集锦片的创作人员仅仅局限于某一公司内部。例如明星公司、联华公司拍摄的集锦片都是全部由本公司内部导演合作拍摄的。 这也是由于民国集锦片大多数拍摄都是由公司内部发起的, 旨在培养扶持各公司内部的导演,给予他们展现个人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的机会。 因此从扶持本公司导演的目的出发,自然就缺少了与外界导演进行交流的机会。而欧洲的集锦片往往都是导演个人之间的合作交流, 因此就出现许多跨地域、跨国之间的集锦片创作。 从60 年代法国和意大利就频频出现跨国合作的集锦片作品,如《20 岁的爱情》、《七死罪》、《骗术大全》等。 而后欧洲的集锦片合作更是延伸到世界各个国家, 例如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由法国发起创作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导》就汇聚了世界各地四十位导演来共同创作。

第三, 欧洲的集锦片创作在创新性和风格化表现上更为突出。由于欧洲导演在拍摄集锦片时候,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展示和技艺的切磋, 拍摄出来的作品就常常极具实验性,过于先锋化。 因而就有许多如《不是莫扎克》、《爱与怒》这样影像怪异、风格晦涩的集锦作品。 而民国集锦片中,费穆导演执导的《春闺断梦》,采用了德国表现主义风格, 摒弃了传统的戏剧性叙事手法,用了大段的象征性极强的画面、梦境来达到隐喻、象征的效果。

(二)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集锦片比较

亚洲许多地区,如韩国、日本、香港等都时有优秀的集锦片创作。 如韩国的《韩国风情画》、日本的《奇幻世纪》、东南亚三地导演合拍的《三更》。 但这些亚洲国家的集锦片创作只是时有出现的个别现象,数量并不多。 而在80 年代,台湾出现了一大批集锦片创作,并且这些集锦片作品都是优秀的经典之作,还提高了台湾电影的整体水平。 与台湾的集锦片创作相比,民国集锦片与之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许多差异。

从创作目的来看, 台湾集锦片是为了表现台湾电影的整体实力,振兴民族电影业。 尤其是80 年代以侯孝贤、 杨德昌为代表的台湾导演拍摄了许多能展现台湾旺盛的创作力的优秀作品,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光阴的故事》、《大轮回》都是台湾集锦片的经典之作,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执导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而民国集锦片创作则更倾向于商业目的以及展示公司内部的整体实力, 并不像台湾电影这样具有强烈向世界展现本土电影的意识。

从创作风格化的追求来看, 台湾集锦片与民国集锦片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都比较注重故事内容以及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不太追求影像上的前卫,鲜有欧洲先锋派那种极为晦涩难懂的集锦作品。 台湾集锦片偏向于追求纪实性的影像,民国集锦片如《联华交响曲》中的《两毛钱》也有追求纪实性影像的倾向。

从内容上看, 台湾集锦片如 《儿子的大玩偶》、《光阴的故事》等影片在题材上开掘了“成长与历史”的主题。 是从个体的成长经历来折射台湾社会历史的变迁这样一种宏大的主题。 民国电影如《女儿经》也是从不同女性个体的命运变迁来展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又如《艺海风光》从不同艺术家的经历来表现整个社会对艺术界的态度, 从侧面展现社会的种种问题。 《联华交响曲》中的《两毛钱》、《三人行》、《月下小景》 等也都是从个人境遇来折射社会问题。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民国集锦片和台湾集锦片在内容主题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内容和主题都是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能被大众接受,得到普遍的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民国时期的集锦片创作除了有着与欧洲、亚洲其他地区集锦片共同的特点以外,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历独特的发展轨迹,从来形成许多独有的特点。相比其他地区,民国的集锦片创作更加注重商业性和对人才的扶持, 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电影语言与表现形式上的探索。

民国时期这几部集锦电影的成功案例表现出集锦片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也为如今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启示。集锦片所独具的强烈的创新精神、个人风格化的表达、 多元化的内容以及其在电影营销上的策略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时代的到来,这种集锦片创作却销声匿迹了。展望中国电影发展旅程, 除了近年来国际上大型的纪念性的集锦片的邀请, 由华人导演自发组织完成的集锦电影几乎没有。 这似乎表现出中国电影风格化和创新力的缺乏与惨淡。 可见,民国时期的集锦片创作,应当被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1]电影艺术词典[z].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River,Zxh1964.飚 技——集 锦 片 集 锦[J].电 影 评介,2004(09).

[3]夏衍.关于《女儿经》的作者[J].电影艺术,1962(03).

[4]周俊元.别出心裁的《女儿经》[J].电影评介,1986(10).

[5]袁庆丰.《联华交响曲》:左翼电影余绪与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国产电影文本读解之一[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联华风格化民国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韦联华国画作品选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首届培训大师巡回赛开秀——三八妇乐乐达联华分站赛圆满落幕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结合原创漫画《百鬼夜行》谈动漫的教学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