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食品科学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
2013-08-15李丰伯吴建辉
李丰伯,胡 凯,吴建辉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随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联盟的建立,省内各高校正逐步转变思路,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安徽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深化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就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经济化与去经济化突出矛盾,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选择中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1]
食品科学属于工科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研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其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与企业的紧密关系。目前,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的校企合作教育认识不够深刻,往往流于过场,且模式单一,与就业无关,[2]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所以对于食品科学等工科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为此,在食品科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新机制,是不断探索与努力的方向。
1 重视校企合作,加强政策引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而高校则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双方在社会责任、利益诉求的差异制约着彼此的合作。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课程教学论”的影响,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校企合作意识不够强、力度不够大;而企业对自身在大学教育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义务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明确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及责任义务,突出校企间合作的重要性,已成为思想意识层面上解决校企合作难题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这些都指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凸显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在食品科学专业教学中,应不断增强校企合作的意识。在实施校企合作工作前,首先应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明确培养目标。这是指导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校企合作的质量。这需要在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收集相关信息,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完整详实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类人才,那么在教学环节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就是教学重点,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也倚重于现代化大型食品企业。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政府在资金、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以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力促双方的交流合作。学校还需加强与当地科技局、质检中心、食品协会等部门的交流,以其为平台,扩大与企业的接触面,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的互动机制。高校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好各类研讨会、展销会、招商会,与区外企业洽谈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等合作事宜,将视野拓宽到更广的区域,为今后就业工作做好准备。
2 创立多元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建立互利互惠关系,实现高校、学生、企业三者效益的最大化,这其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使双方能建立一种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创立多元的合作模式,以满足双方利益的要求。
2.1 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模式
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是校企合作的最常见形式。这类校企合作是基于双方共同的社会责任。由于实习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往往不愿接受实习生,使大学实习教学工作难以开展。为改变企业对大学实习生的偏见,在日常教学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极构建校内实训平台,发挥好校内实习平台的作用,使输送出去的实习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在保证质的基础上,积极寻求量的突破。我校地处皖南,紧邻杭州、上海、南京、武汉等诸多发达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近年来,在学校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拓展了康师傅食品有限公司、85度C 餐饮有限公司、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了丰富校企合作模式,积极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构建课题联合发布机制,由双方协商,将企业的产品设计、食品工艺流程改进等课题用于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在双方导师指导下,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双把关,切实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企业选择优秀毕业生。这一过程中,学校和合作企业也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予以相应的奖励。
2.2 产学研项目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目前校企合作的常见形式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继续加强推动与黄山市周边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作为合作的基点,既满足了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需求,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产品研发、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等难题。例如与黄山市迎客松啤酒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啤酒厂废水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就是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身在实验室、科研等方向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啤酒企业生产中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低的难题,实现了共赢。这其中,也有不少食品科学专业学生参与,这是以研促教的体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次项目合作为契机,促使黄山市迎客松啤酒有限公司成为校外发酵工程实训基地,每年输送2 批学生驻厂实习,并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形成了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把产学研项目的成果,用于发酵工程、食品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实现双方的互动交流,使教学与生产实际保持同步。
2.3 校企共建模式
现代企业在生产中的难题不在于技术、设备、营销渠道等方面,而往往在于人员的需求和培训上。这也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点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或是提供定期的企业培训等模式,整合各自优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食品科学专业教学中,可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实行定单式培养,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人才的“精准投放”。[3]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区别于高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而是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理论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同时,学校在企业人员培训方面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与企业订立合作协议,定期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或设立“企业班”为其技术人员理论深造提供平台,以充分发挥师资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增强与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目前,本科学校在此方面与企业的合作不多,这应是今后校企合作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4 师资培训模式
目前,在我国诸如食品科学等工程专业的高校教师都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将教师有计划的安排到合作企业进修学习,对于丰富教师个人工程经历,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半年到1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学习生产管理技术,是对自身理论知识的检验与升华。与一线技术管理人员建立联系,扩大了教师与行业内技术人员的接触面,这样能极大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必定给教学以及科研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路。比如,我校近些来鼓励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学习培训,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活动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组织年轻教师到超港食品有限公司、绿康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几家重点食品企业进行培训。教师在培训回校后,及时整理归纳出在企业之所学,并根据生产实际,制定或调整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报送给教研组,以完善专业教学。
3 小 结
校企合作工作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扩大学生就业“这一目标,是高校转变办学思路,适应国家新的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食品科学专业在实施校企合作工作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立多元合作模式,积极寻求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建立深入、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中,突出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实现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赢。
[1]曲永印,付洪利.破解主要矛盾,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7):13-15.
[2]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110-111.
[3]宋真.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8-59.
[4]贺华,姬鸿斌.化工专业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J].石油化工应用,2006,(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