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诠释

2013-08-15刘艳萍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刘艳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意。因此,从文化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可以拓宽研究领域,有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内核,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文化层面与政治层面、学术层面的互动,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在经历文化危机之后的文化自觉、文化重建的必然结果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与文化自觉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危机。面对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向何处去”。一开始,大家都将目光伸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认为他们船坚炮利,器物先进,应该学习之。这就有了后来的洋务运动。但先生总是欺负学生,学习西方的器物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而将学习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制度文明。先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为之奔走呼号。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继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民主共和制,力图通过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可是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也建立起来了,却依旧无法改变中国的境遇。痛定思痛,中国的有识之士发现近代以来中国的失败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失败。只有学习西方的文化,才能抓住西方先进的实质。最终在经历了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到制度文明再到西方的文化三个阶段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重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国初期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即“世界化”思潮。在这股思潮中,西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等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在众多的西方学说中经过比较、鉴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受“世界化”思潮影响,中国人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无情批判。当这种批判的激情逐渐褪去后,一些学者、文化界精英开始反思。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们提出要客观看待民族传统,并迅速在文化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1935年1月,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等10位教授提出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主张,并引发了思想界关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激烈讨论。于是“世界化”思潮开始走向终结,“中国化”思潮开始兴起。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也是重建中国文化的一个良好开端。“当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节节胜利,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指导地位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便由时代性转向了民族性。”①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自觉选择,但这个选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世界化向中国化的转变,二是由时代性向民族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由文化契合到文化融合再通过文化创新实现文化重建的必然结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西方学说纷纷涌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开始了碰撞、冲突、选择和整合的历程。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不同的地域形成的两种独特的文化体系。二者的不同导致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碰撞和冲突。正是这些碰撞和冲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否则它不能在中国获得普遍认同和接受。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一个代表,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相似或相通之处。这些相似或相通之处决定了二者在交流过程中存在某些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就必须正确处理中西两种文化,使两种异质文化由文化契合上升到文化融合。

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或不同特质的文化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文化融合的结果当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亦不是各取两种文化之长混合而配制另一种最优的全新的文化形态”。②也就是说,在文化融合中一定有一种文化是主体,它主动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合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应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它主动吸收、学习、融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和提升。中国文化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地创新,才能迎接来自各方的文化挑战,化解各种文化威胁和文化危机,最终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和重构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并成为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成功范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一个成功典范

自近代伊始,中国传统文化就自发地开始了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向现代转型的道路上徘徊不前。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成为观察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武器,并成为随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时,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开始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才真正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以一种新型的、革命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使其改变惰性,走向变革;另一方面又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接纳到这种新型现代文化中,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新的存在形式、新的生命活力。”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不仅正确处理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成功解决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了沃土。另一方面它正确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转换和提升,使传统文化逐渐过渡到现代文化,实现了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从文化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一是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前者指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后者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赢得了特殊的地位,实现了从西方到中国的转变;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赢得了特殊的地位,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④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人经历了多次的由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首先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那就是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民族记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被取代,也不能自行消失,它有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又包含了一些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文化因素。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和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实质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来转化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民族和向现代的转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特征使它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就必须与各个民族实际相结合,通过指导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其他民族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其他民族和国家获得发展,就必须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自身获得了在中国发展的沃土。反之,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而只能是一种不同于中国文化而存在的“主义”。同样,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在其他民族的发展,就必须与其他民族文化相结合,例如马克思主义通过与苏联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通过认识到不同的历史背景可以接受不同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这就再次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⑤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视为向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复归’(所谓‘儒学化’),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全取代’(所谓‘断裂化’),而是一种在碰撞与沟通中求‘和’的思维方式”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对话和沟通方式,使双方都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证明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注释:

①陈金明.文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江汉论坛,2008,(7):45.

②③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9,105.

④张西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82.

⑤[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00.

⑥王金水.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1,(4):96-97.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