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选择
2013-08-15何旻
何 旻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那些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持续可预期收入的小微企业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以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进而获取融资的过程。
银监会2013 年9 月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充分发挥信贷资产流转、证券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将盘活的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而对于小微企业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依然处于呼吁阶段,并没有付诸实践。就国外的情况来看,由于企业划分的差别,虽未有绝对意义上相同的概念,但在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却有很多成功案例。国外经验显示,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有助于实现银企的双赢。
一、现金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西班牙为例
西班牙拥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并为该国经济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依然面临巨大缺口。为了缓解该状况,2004 年,在西班牙财政部的组织下,Banco Pouplar(西班牙人民银行)发起创立了名为FTPYME 的证券化系统。发起人和服务商皆由Banco Pouplar 担任,Kingdom of Spain(西班牙国家政府)负责为资产提供担保以及信用增级服务。Kingdom of Spain 为引导该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成功实施,成立了INTERMONEY 信托机构,其职能是管理运营的同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此外INTERMONEY 还负责设立发行机构等相关工作。在西班牙的现金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中,采用的是信托方式来实现真实出售的目的,这与我国当前证券化试点模式十分相似。
该现金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点是基础资产的收集。西班牙政府设立的信托机构可以从多个发起人处收集基础资产,进而组建资产池并设立特殊目的机构进行证券化产品的发行。
二、合成型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德国为例
德国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拥有一定历史。其德国中小企业银行于2000 年联合国内各类银行启动了名为Promise 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平台。德国的中小企业拥有专门的银行即德国复兴开发银行(KFW),它是一家政策性银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是其主要职能。
在该模式中,德国复兴开发银行只负责搭建渠道、管理项目,并对基础资产进行信用增级,处于辅助地位。具体过程是:发起人和KFW 签订信用风险掉期交易合同并支付风险溢价费用;信用风险将会被KFW 分割成不同的等级,发行人将会持有的首笔损失部分,大概约为3%,此外80%—90%的优先级部分会由经济发展组织银行持有,而作为中间层次的权益部分则是通过特别设立机构向投资者发行不同等级的信用联系票据。一旦发生违约,信用风险将会通过信用掉期交易和信用联系票据转移给市场,最后由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支付风险成本,从而实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定价。
该合成模式,非常适合资金十分充足的发起人。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该平台得到有效的管理;此外,由于信贷资产仍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诸如流动资金、存贷期限不匹配等问题就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之前我国对于对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仍未付诸实践,而这种合成型的模式是专门为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设计的,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借鉴该模式尝试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探讨
对比当前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微企业贷款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具体进行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时,要注意各参与主体的整合和分解,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以此实现相互制约和功能分离,并最终实现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整个模式的操作效率。
究竟现金型模式和合成型模式哪一种更适合中国小微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比两种资产证券化模式,笔者发现首先由于现金型模式中存在真实出售的过程,会将除了自持的次级证券资产外的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将比合成型模式节约了更多法定资本金;其次,现金型模式下发起人出售证券所获得的资金可以进行再投资,这将提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相比这下合成型模式并不具备这种投资途径;然后,对于发起人中基础资产较小的对象,由于现金型模式发行的证券金额几乎等于资产价值,这显著高于合成型模式,将更有利于证券的发行符合中国的上市交易规定,进行上市交易。最后根据经验,合成型模式的实现是现金模式不断成熟和发展的结果,它的实施需要成熟的金融服务经验和完善的证券化市场,而当前我国证券化起步晚且尚在探索阶段,不具备相应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技术、市场和外部环境成熟之前,现金型模式的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1]胡艳,胡丽琴.资产证券化反思:宏观与微观视角[J].新金融,2012(04).
[2]孙捷嘉.资产证券化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运用[J].企业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