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
2013-08-15赵旭
赵 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 宁 抚 顺 1 13001)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文化的某些负面影响,我们民族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个民族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其中个体成员的人格健全和价值实现,而且,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的主体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工作。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问题,把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视为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应当成为我们这一代教师具有自觉意识的一项历史任务。
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
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水平、教学技巧的问题,它在深层次上触及对传统人才观、教育观的反思和质疑,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从尊重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
(一)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对人的独立意识的压抑是非常严重的,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包括人的独立认知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决断能力的削弱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普通老百姓不过是受治于人的“草民”,他们微不足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礼仪规矩,都有君王和圣人为他们想好了,他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久而久之,人们容易养成懒于思考、惰于创新、不加怀疑和批判地接受圣人之言,唯唯诺诺地照章办事的习惯。这种“臣民”、“子民”的人格在封建社会是受到赞许和推崇的,但在现代社会却显见出严重缺陷,甚至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与一个现代“公民”的人格特征格格不入。
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人民在政治上实现了当家作主,但封建专制和文化传统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尤其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决不会在短时期内消除。加上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盛行“一言谈”、个人崇拜,对党内和群众中的不同意见采取“管、打、压”,也压制了人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王晓波所著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发人深省的,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不仅仅是执政党政治上的错误,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它反映出我们对主流思想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六大”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上了议事日程。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大政方针都明晰地体现出这样一种思想认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伴随人的现代化建设。一位外国研究现代化的学者说得好:在一个没有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国度里是绝对实现不了现代化的,在一个已经实现了人的现代化的国度里是不可能没有现代化的。如何在中国实现了人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但十分清楚的一点是,应当从学生开始,就注重培育人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意。在我们这样一个深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国家,没有民族整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不仅个人的人格健全会存在种种问题,而且,人的主体性提高将成为一句空话,作为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人民参政议政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目标也会缺乏必要的基础。
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民族的大局看问题,我们对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笔者感到,应当心怀一种使命感去看待这个问题,去努力唤醒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去努力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
我们的时代强烈呼唤着创新,上至政府下至群众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已自不待言。然而,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整体的创新活力还显得不够,具有自由的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还相对缺乏,如目前在我国的汽车、通讯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仍是国外引进技术。科学领域虽然在少数学科进入了世界前列,但重大科学发现还少之又少,诺贝尔奖至今空缺。不仅如此,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创新及制度创新方面也显得比较滞后,往往跟不上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因此,我们才上上下下地大声疾呼“要创新!”
创新力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应可视为原因之一。这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聪明,而是与长期封建制度的压制、传统文化中欠缺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某些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所指向的现代思想的启蒙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不无道理。因此,要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力,除了宣传号召和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外,还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那就是在开启民智、培育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如果我们的干部和群众不能彻底摆脱“唯上”、“唯书”的思想路径,不能够对主流观点、即成的理论、制度及科技成果保持独立自主的审视和评价,并敢于提出怀疑和批判,敢于超越前者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创新就不会萌发。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才可能常有探索,常有创新。美国的科学社会学家墨顿也认为,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中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它包含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建基于独立思考能力之上的。没有独立的思考、自主的判断,就不会产生怀疑;没有怀疑和冲突,就不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二、如何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被长期遮蔽的精神世界、被压抑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是需要开启和引导的,这就是“启蒙”的意义所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需要教师自觉引导和精心培育的,这是身处现代化进程和科教兴国时代的中国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在这方面,每一名有心的教师都有有益的经验和体会。笔者不过是总结点滴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教育界的广大同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真理的代言人和化身;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等待真理“哺育”的人。师生关系被定格为主体—客体、主动—被动的关系。在此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循着专心听课—记全笔记—背记笔记—考试考核的线路循环,超不出已有知识的范围,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非常有限。久而久之,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就钝化了。
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主导;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和本位。他(她)除了接受知识,还要参与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扩展甚至于创造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他(她)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发言权。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平等的、共同参与的关系。师生之间有知识储备上的多寡之别、经验能力上的高下之分,但首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对真理的探讨中是平权的。不树立这样的观念,就会在有意无意间以教师的权威(实际上是特权)压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是不注重学生的质疑及不同意见。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并鼓励他们的主体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才会逐步增强,并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二)调整教学内容,以利于拓展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被“平面化”了,即只从当前时空的平面上向学生展现即成的知识。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革命已经成功,我等难越雷池半步”的感觉,从而放弃了对知识的独立审视和扩展理解。如果我们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调整,便可以改变学生对知识、真理的僵化认识,积极参与到新思想、新知识的创建活动中,这在文科类教学中尤为有效。
首先,打破知识的“平面化”,把知识作为一个过程展现给学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讲解重点理论时,适当地介绍该理论形成的过程、创建的方法、目前存在的争议和面临的挑战、相关的学术发展动向等,并列出参考论著。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知识看成是在发展、争论、更新中实现进化的,没有十全十美的“绝对真理”,我自己也完全可以参与到对知识的探寻之中,于是,独立思考的意识油然而生。
其次,打破教学的“独断论”模式,在比较中展现真理的魅力。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同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常常有不同的理论对之进行描述或解释。在这些理论中,除了我们认为是真理的、需要重点讲解的理论外,其它理论也往往有其独特的价值、独到的见解或是对后人有启发意义。教学中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适当介绍不同理论,并注意分析和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原因所在。笔者深深感到,以理性的力量,而不是权威的力量来实现宣传教育的功能,不仅收效好,而且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式,以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已探讨多年,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诸如课堂讨论、辩论、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公认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同时,它们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热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不必赘述。
笔者颇有感触的是,如果我们不是把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仅仅看作是刻意设计的几次摆设,而是当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在许多问题上都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注重回馈学生提出的问题,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启发和对知识的创造,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承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也从学生积极的思考中不断获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得以建立。这种教学方式的调整说来简单,但实际上,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更具挑战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对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达到一定深度的认识,对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创新教育、以生为本等新的教育理念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教学改革中一以贯之,坚持下去,逐渐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一种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