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服务市场经济发展
2013-08-15赵丽娟
赵丽娟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山东 济南 2502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对会计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会计改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积极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和巩固我国会计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进程
根据我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会计改革和发展必须创新模式,走立足国情、国际趋同的道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会计工作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会计改革和发展目标,使我们的会计核算制度既要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国际会计惯例,最后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标准体系。
我国会计改革始终坚持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始终把握会计改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原则;坚持依法推进,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从国情出发,既借鉴国际惯例,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正确处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和深化改革,实现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坚持会计的科学性和独立性,注意会计改革各项措施的配套,保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坚持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开始了会计改革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这种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基础、以直接管理和计划管理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进行改革。1985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6月,进一步扩展为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结束了我国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接轨的新的会计模式,实现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在进行“两则”“两制”改革的同时,1992年财政部与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又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7年财政部首次发布实施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又发布了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投资、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准则、制度的实施,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2000年为贯彻落实修订的《会计法》和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逐步扩展到大中型和其他企业执行,拉开了新一轮会计改革的序幕。2001年1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8项具体准则,又相继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此次会计改革,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区分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大中型企业与小规模企业,基本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大力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步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向国内外正式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若干《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形成了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之后逐步扩大到所有金融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及其它非上市企业,2009年已经基本在所有大中型企业范围内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平稳、有效的实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了企业会计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众利益。同时,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其它已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等效互认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扫清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性障碍。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框架,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既符合国际会计趋同与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需要,也是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和加强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工作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0年11月,财政部推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印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予以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我国将构建起一个覆盖所有企业、较为完善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形成所有企业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序格局,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的阶段性会计改革任务。
从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实践和效果看,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其基本经验是成功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改革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第一,在会计准则建设中,修改更替频繁,加大了企业运行成本。从会计准则发布的时间看,从1992年至2005年,多次修改部分准则,使会计人员疲于学习和培训,增加了企业会计处理的难度和成本。二是根据《会计法》规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行政法规性质的文件,由财政部制定并发布,参与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制定的绝大多数是财政部的专家和学者,每项准则和制度出台前,虽然较大范围的征求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地财政部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意见,但征求意见在时间上应更加充分,范围应更加广泛,以更好地体现会计准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三是当前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存在一定差距,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有待深化。四是会计准则在执行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种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既可能使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有限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可能使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的示意下或某种经济利益的诱致下,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因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中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五是政府监管不力,惩罚机制不严,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反映出我国会计准则监管执行机制的薄弱和低效。六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会计准则实务知识和运用复杂会计政策时的专业判断能力。缺少大批熟悉我国实际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会计人才。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改革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实施后,总体上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需保持相对稳定。在健全完善上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和在会计界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对各方面提出的修改建议,坚持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新的表述和规定取代原来的,或是已经过时、或是并非准确、完善的论断和规定。二是针对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新规定。三是原来没有确认或没有规定,现在增加或作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既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基本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使会计准则及时反映会计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更好地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会计工作。
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提出构建和实施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使会计真正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积极采取行动,对相关会计准则作出重大修改,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由此导致整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发生较大变化,必将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产生较大影响。财政部在对相关国际动态进行跟踪研究后,于2010年4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表明了我国的立场,明确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走向重点深化、有序推进的新阶段。下一步深化改革,主要做的事情很多,具体而言,应着力解决好如下一些重要问题:
(一)、根据基本准则并遵循既定的程序研究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一种重要的计量属性,能够使企业报出的财务信息更相关,更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也涉及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尚无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散见于相关准则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只要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作为新兴及转型市场国家,我国有自己的特点,情况比较复杂,要深入研究,提出适用于我们新兴市场国家确定公允价值的可行方法,聚同化异,积极消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的差异,对于那些在实际中具有操作性、可以实现的,都要做到实质趋同。
(二)、修订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根据国际金融工具准则的修改方案,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从现行的四类简化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两类,现行分类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类别被取消,总体变化较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组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和会计理论界的专家共同研究我国不同种类金融工具和非金融资产、负债的定价机制和报价系统的特点,全面总结我国在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使会计准则加科学,更符合国际规范,以保证我国金融企业与其它国家金融企业未来处于同一竞争平台。
(三)、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大势。要以更加开放、务实、主动、互信的姿态,继续加强与国际或区域会计组织的互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事务,以自身实力寻求更多的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力促国际会计准则充分反映中国经济现实,不断减少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障碍,以维护国家利益和谋求长远发展。同时,要积极行动,加快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欧盟、美国等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工作,使我国会计准则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认可的会计标准,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四)、加大力度做好相关工作。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情况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要会同审计、国资委、税务及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执法,提升监管力度,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强化配套措施建设,企业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加强财政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增强服务功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强化会计培训,常抓不懈,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和经验背景的不同,调整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手段,深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改进教育,培养一大批具备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
(五)、进一步深化会计准则理论研究,为指导和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必将会有新的发展、新的跨越。会计准则理论研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结合会计准则实施完善进行理论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突出前瞻性、开放性,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会计理论创新,不断提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中国会计走向国际、融入国际、影响国际。
实践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会计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逐步深化,不断回应时代课题和群众期待。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会计改革的方向也更加明确,改革路径更加清晰,我国会计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广大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者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会计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幅波澜壮阔的会计改革画面正徐徐展开。对此,我们充满期待,将为此继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