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舞在高校中的训练价值

2013-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古典舞舞者舞蹈

史 展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进入21世纪,全国各大院校的舞蹈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从舞蹈教育和舞蹈学科建设上看,中国古典舞在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典舞更是以其行云流水的态势和天人合一、舞以象和的气势展现着它独具中华文化精髓的意蕴之美,具有极高的训练价值。

众所周知,在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是繁杂的,培养目标是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舞蹈表演能力的可从事舞蹈表演、教学、编导或研究的专业人才,可见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培养目标都是希望通过一个行之有效的训练过程来达到终极目标,为祖国培养舞蹈艺术的工作者。而这个行之有效的训练过程则是要通过肢体形态动作的训练,舞蹈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积聚和沉淀来逐步完成的,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在以下三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所以它的训练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价值在肢体形态动作训练中的体现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而舞蹈则是一门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以人的身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①所以肢体形态动作的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专业舞蹈学生走上正轨的第一步。肢体形态动作指舞蹈的动态、动力、动律等可视性的外化形式,②这部分要解决的是肢体动态方面(软度、力度、柔韧性、重心稳定性)动力方面(爆发力、弹跳力、旋转力、翻转力)动律方面(正律、反律、节律、韵律)等等方面的训练。而中国古典舞在以上方面都有较完整的训练模式。

(一)肢体动态方面训练

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在基训中解决以腰腿肩髋关节为主的软开度、柔韧度、弹性的全身各部位的幅度训练,已达到古典舞对舞姿、技术难度、运动幅度的要求,更好的呈现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姿势。例如控制组合,就是舞姿与肢体软开度、力度的有机结合来完成的。再如腰的训练,中国古典舞讲求“起于心,发于腰”,对腰的训练要求极高,包括胸腰、中腰、大腰三节的训练,胸腰“开”的幅度很重要,尤其是女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增强上肢的艺术感染力,使动作更具延展性和开阔性。而身韵中的含腆开合又是对胸腰训练的强化。古典舞舞姿多拧倾,中腰就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子午相到横拧旁提,再到燕子穿林等身韵短句训练都要求中腰有极高的能力,也使腰背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大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完成技巧,大幅度翻身,舞姿造型的优劣,是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的需要。另外古典舞的舞姿造型极具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舞姿中“拧、倾、圆、曲”的呈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山膀动作,因形似山而得名,动作形态要求大圆套小圆,学生在“耗山膀”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肩肘腕掌的力量协调关系,更由于它的延伸性和稳定性让其体会到柔和含蓄的中庸之美和圆融归一的意象之美。

(二)肢体动力方面训练

中国古典舞训练的第二步就是在基训中解决跳转翻的训练,已达到古典舞对技术技巧的要求,更好的呈现古典舞闪转腾挪的动势。例如射雁跳就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跳跃类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会与身法有机结合,呈现出拧、倾的态势,以加大跳跃的难度,更好的训练爆发力和弹跳力。古典舞的许多转类动作舞姿性极强,多在拧身、俯身、仰身、拧俯、拧仰的状态下呈现,这就更需要重心控制和力量的合理配合方可完成。古典舞的翻身动作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以腰为轴,以上肢拧、旁提、俯、仰的立圆的形态贯穿,如车轱辘般不断翻转,极具表现力和民族特性。另外古典舞对“劲”的训练是动力训练的点睛之笔。古典舞注重亮相,这其中就有很多种“劲头”,“寸劲、反衬劲、神劲、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无不体现着一种一触即发的力感,使之独具特色,更因为这种“力点”在跳转翻中的运用,使古典舞更具闪转腾挪、龙飞凤舞之势。

(三)肢体动律方面训练

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舞蹈强调人体运动的过程,即舞蹈在空间中的流动的本身。③中国古典舞“圆”的动律就是在诠释流动的本身,更好的呈现古典舞行云流水的态势,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古典舞的动律皆在圆中,如太极八卦图般一气运化、周而复始又变化无穷。“平圆、立圆、8字圆、大圆套小圆”是古典舞的运动形式,又由此产生的拧、曲的变化亦是“圆”动律的体现。如古典舞身韵中的云间转腰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圆动律,顺圆而行可感流畅绵延,一气呵成之势。再如双晃手,手臂由左起划立圆,身体则与之相反由右起划立圆,两圆相逆可感转似回波,圆润婉转之势。古典舞还讲求“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这也符合太极中“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的规律,可感圆游变幻之势。古典舞在音乐节奏上也非常有特点,多切分或符点节奏,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等等,变化莫测,这也使古典舞的动作亦刚亦柔,动静相宜,抑扬顿挫,韵律感极强。

二、中国古典舞训练价值在舞蹈意识培养中的体现

舞蹈意识是指舞蹈演员在从事舞蹈表演和创作时的自我意识,一种特有的、自觉地心理反应。④这种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左右着人们对舞蹈认识的方法、方向和程度。通常观看舞蹈时,有的舞者跳的作品就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左右了观众的喜怒哀乐,像被摄去魂魄般滞留在舞者所营造的气场之中,其他一切皆是虚无,这样的舞者不仅仅是用心在舞蹈,更是体现了“舞蹈与生命同在”的真谛。与之相反有的舞者一个作品跳完,观众感觉淡而无味,睡意连连。这就涉及到舞蹈意识的问题,舞蹈意识要求舞者具有思想性,有心理感受,才可更好的作用于动作。古典舞向来讲究“起于心”,以达到“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而身韵课的训练更是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所以古典舞通过“点、线、面”式训练逐步培养舞蹈意识。

(一)古典舞“点”之“元素动作”,训练形神配合

古典舞讲究形神兼备,形与神的配合训练是第一步,从单一动作或元素中训练形神,以达到“以神领行,以形传神”的目的。例如眼神做横线训练时,会用单指指过要看的横线轨迹,动作要求眼随心走,手随眼走,动作便显得韵味十足,再如提沉的训练,当学生提至脊椎完全直立时并不算提到头,还要依靠意念继续向上延伸,好似手风琴的风箱无限的被拉开,没有尽头;沉的时候也不以腰椎弯曲到最大限度为终止,意识代替动作继续下沉,如陀沉海底般一直运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行未动,神先领,行已止,神不止。”的要求,这种形神的训练,是对心、意的训练,也是培养舞蹈意识的第一步。

(二)古典舞“线”之“短句”,训练心、意与气的配合

古典舞训练,呼吸贯穿始终,所以经常会听到“气沉丹田”,“动作过程中呼吸要流畅”,“要吐气,不要憋气”之类的话,舞者跳的好坏,呼吸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古典舞在训练“心、意、气”配合之前早已解决单一的呼吸训练以及呼吸与手眼身法步配合的训练,以更好的体现气韵通贯的审美追求,以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的目的。例如“横拧”短句,通常力度较强,动作伸展而干净利索,就要求心性要坚定,呼吸要亦抻亦赶、腰发力带动全身,行移神不止,可感神清劲达之态。再如“旁提”短句,音乐通常较为和缓,动作由心起,无限延伸尽显悠远,形成意象,呼吸自然,浑然一气可感内外统一,身心兼备。通过短句训练,心意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自然传神的效果,舞蹈意识也逐渐变为一种自然的、自觉地心理反应。另外,古典舞身韵的道具训练要求物我合一,也是古典舞在培养舞蹈意识方面一个特色之处。

(三)古典舞“面”之“剧目”,训练“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精、气、神”是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核心,体现在精神气质和舞蹈情韵上,一旦人的情志和神韵灌注于舞蹈,就会更具感染力,使肢体表现得到升华和深化。中国古典舞剧目编排多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体现典型性的事物为例,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美学追求,例如《爱莲说》,舞者的形神情都要融入莲花的性格气质,完成中国传统审美下情感世界的塑造。再如《扇舞丹青》有诗云“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⑤精辟形象的描写了这一舞蹈。道具挥舞似扇非扇,似剑非剑,舞蹈意象画中有舞,舞中有画,在编导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使作品的写意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内在精神的探索和体现。由此古典舞那天人合一、舞以象和的气势也让舞蹈意识加上了中国化的标识。

三、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文化价值体现

中国古典舞训练和文化价值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古典舞训练需要文化价值作依托,同时也可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价值。中国古典舞讲求内外兼修,在现今的舞台上,有为数不少的演员,因心性素质较差,缺乏二度创作,甚至领会不到编导赋予作品的意蕴,毫无舞蹈意象可言。可见,心性素质的好坏决定着舞蹈表现的深度和层次,亦决定着舞蹈作品的命运。所以心性素质的修炼是最重要的训练环节。心性的训练即文化的陶冶,孔子以六经来教育弟子,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⑥可见文化对人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对古典舞而言,在训练细节中积累文化,在舞台实践中沉淀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彰显文化,是其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训练细节中积累文化

中国古典舞从动作到组合极具文化性,讲求“立象以尽意”,便于积累文化知识。如山膀动作常在训练中出现,它的象即为山,但意却不同,有时要如泰岳般“崔崒刺云天”的雄壮,有时要似桂林山水“山如碧玉簪”的清润。不同的动作形象体现不同的意味,从中感知古典文学的意境。再如背景音乐为《葬花吟》的身韵组合,组合的象亦可认为成黛玉葬花,舞蹈过程中既要体现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⑦的形象特征,也要感知她借物喻人,以此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哀思;对世态炎凉的愤懑和孤傲不阿的性格特点。故舞者多思:与细节之间积累文化,与组合之中深化内涵。

(二)舞台实践中沉淀文化

中国古典舞滥觞于数千年前的华夏乐舞之源,去芜存菁,发展至今,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所以从中国历史中探索脉络,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是古典舞的必由之路,也会让古典舞在舞台实践中大放异彩。舞者观剧目,学剧目,排剧目皆有所收获。陈维亚编导的《秦俑魂》和《秦王点兵》将秦军的英勇气概放大到极致,回顾那段历史,峥嵘岁月,在作品中甚至可以感受到“秦王扫六合;挥剑决浮云”的气势。去过秦始皇陵的人一定为它的气势恢弘而震撼,再看舞蹈就会有同感,似乎那些俑坑中的将士活过来了,他们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精兵强将尽显中华武士精神,英雄魂魄横亘古今。再说叙事性舞蹈《大唐贵妃》,舞蹈中体现了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娇艳;“风吹仙袂飘飘举”的技艺和“一曲霓裳未终舞,金钿早委马嵬坡”的悲惨命运。从宏观的历史学出发赏析舞蹈,不仅体会杨贵妃所处的时代背景,更引发对“自古红颜多薄命,怎堪红颜担祸名”的深思。故舞者沉思:与静谧之中体悟历史,与舞台之上显露古韵。

(三)艺术创作中彰显文化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家应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文化创造,而且要勇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为中华文化书写新的篇章。”⑧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创作也要同讲话的精髓相扣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之路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金山战鼓》、《木兰归》等为代表的叙事型古典舞剧目;第二类是以《丝路花雨》、《铜雀伎》等为代表的仿古型古典舞剧目;第三类是以《黄河》、《长城》等为代表的本体型古典舞剧目;第四类是以 《扇舞丹青》、《风吟》等为代表的现代型古典舞剧目。它们都同属中国古典舞剧目范畴之内,都没有逾越古典舞语汇的运动逻辑和审美取向。”⑨所以古典舞的创作发展之路应该是于古典舞语汇的运动逻辑之中体现与时俱进的“大美”的文化意蕴。这种“大美”,是身体的哲学,运化在天地之间,体验在心灵之中,呈现一幅平衡、和谐、自然的画卷。故舞者思绎:与情景之间感悟哲学,与创作之中彰显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对肢体形态动作训练、舞蹈意识培养和文化积淀三方面有极高的训练价值,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备受瞩目。

[1]袁禾.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 [M].人民出版社,2011.

[3]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李续,王伟.中国古典舞研究(中国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学术文集)[C].等教育出版社,2009.

注释:

①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02页。

②http://www.cn010w.com/jiaoxue/jx_leirong.asp?news_id=1114

③袁禾《中国舞蹈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265页。

④http://www.gbw9.com/se.asp?nowmenuid=500003

⑤http://baike.baidu.com/view/1627706.htm

⑥《礼记·经解》

⑦曹雪芹《红楼梦》

⑧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⑨金浩.试论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发展与演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猜你喜欢

古典舞舞者舞蹈
舞者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风中的舞者——蜡梅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刀尖上的『舞者』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