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2013-08-15祎,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徽州文化

方 祎,郑 勇

(1、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徽文化概述

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广义上的徽州文化乃是指传统世代的徽州人进行历史创造活动所形成的一切古代文明成就的总和;狭义上的徽州文化则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

一般来说,区域文化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基础:一是社会基础,二是思想基础,三是经济基础。徽州宗族是徽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新安理学是徽文化的思想基础,徽商是徽文化的经济基础。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避战乱是移民的第一位原因。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桃花源里人家”。历史上,中原人有三次大规模地迁徙到徽州。一是两晋“永嘉之乱”之际,二是唐末五代时,第三阶段则是在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使得大批的中原世家大族迁入了徽州。徽州氏族大姓基本都由北方迁入,且多为同宗、同源派衍而出,给徽州形成严密的宗族观念创造了条件。

新安理学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分支,以徽州理学家为主干组成,奉祖籍古徽州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为开山宗师,精研性理之学,著书立说,为宗族制度的建立摇旗呐喊。朱熹尤其重视宗族伦理,撰修《家礼》等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礼缛节,用以维系与巩固宗族制度。在理学家们的倡导和朝廷的支持下,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有族产赈济。有谱,有祠,有田,成为这种新的家族制度的特征。

徽州境内自然条件恶劣,唐宋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开始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百分之七十的粮食仰赖江西和浙江供给。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货币,徽州人充分利用当地山青水清的自然条件,开展多种经营,植茶、造纸、制墨、制砚等,输出特产和手工业品,换回粮食,这种经常性的交换,使徽州人不断地积累从商经验。到明朝中叶,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需求量空前增长,为商人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时,徽州商人因时乘势,际会风云,开始称雄于中国商业界。徽人经商大多以宗祖为纽带结成商帮,而同宗同族的一般又同村同地居住,因而这种宗族行商帮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如:歙县多盐商,婺源多茶商、木商,休宁多典当商。

二、徽文化中的和谐传统

“和谐”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原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为焉,万物育焉”。千百年来,对于和谐、和睦、和为贵、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理念的孜孜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徽州传统文化里也闪耀着和谐的精神光芒,无论在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还是在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都体现出和谐的文化风向标。

(一)人与自然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追求和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主张“仁民爱物”。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上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古徽州社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徽州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以及传统风水说蕴涵着的质朴而精妙的环境科学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比如,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布局、构建和徽派宅屋的结构设计与建筑,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鳞次栉比的房屋和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

(二)人与人和谐

儒学鼻祖孔子认为理想人格应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古人所设计的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大同社会,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徽文化主张人我融洽,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入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古徽州人无论居家在乡,抑或举业(如经商、做工、当官等)在外,大多恪守儒家遗教,为人忠诚立质,只要中正平和,和颜悦色,必然能处事和顺,关系融洽。绩溪胡氏宗祠有一块精美的木雕裙板,惟妙惟肖地雕刻着荷花、莲叶、莲蓬、飞禽、螃蟹、水草等景物,构图奇特,生动逼真,它将荷蟹组合在一起,取其谐音意为“和谐”,含义极其深邃,寄寓着古徽州人对于社会和谐理想的强烈追求。

(三)人与社会和谐

主张正确持守义利观点,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家族及社会整体利益。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想,除伦理及政治因素外,主要体现在经济和谐与社会和谐方面。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必须让老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在古徽州,“无徽不成镇”的商贸经济当时在整个社会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商资财雄厚富实,尽管“十九在外,十一在内”让徽商们的事业发迹和财富获取都并非在本地,然而他们却通过源源不断的资财输入,对徽州故地产生着巨大影响:建造宅第、祠宇、园林,修建道路、兴办书院、私塾、义学,举助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极大地推动了乡邦建设与发展。

三、徽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徽文化中的和谐传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以传统徽商为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打造惠及大众的现代经济运行机制,扩大社会就业,解决人民生计,提高生活品质,缩小贫富差距,争取公平正义。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石——公平正义,政府要认真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善于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同时,应该保证社会贫困人口有最低的生活保障,对所有居民子女施以完全平等的教育,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机制,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积极地从古徽州宗族组织、乡村组织(里保或文会)、地方官府联管机制中汲取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逐步地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营造协同互济的乡村社会控制体系和渗透民主理念的现代社会妥协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随着人们的活动半径扩大,社会公共需求益增加,“陌生人社会”已经出现,而以民主法治精神为内核的现代民主政治是在“陌生人社会”里最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权威结构。鉴于此,积极地从古徽州宗族组织、乡村组织(里保或文会)、地方官府联管机制中汲取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治理结构,营造协同互济的乡村社会控制体系和渗透民主理念的现代社会妥协机制,消除人们在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借以维护社会安定,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靠保障。

(三)古徽州人德治与智育的精妙理念及实践经验值得借鉴,采取德治与法治并济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现代的精神塑造机制,立足于制度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更广领域的互动互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的目标不仅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还在于保证社会安定有序。鉴古察今,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友爱是基石,古徽州人德治与智育的精妙理念及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必须采取德治与法治并济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现代的精神铸塑机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宪法保障人权的角度确立私人财产权制度;要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明代汤显祖有云:“一生痴絶处,无梦到徽州”。作为。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的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徽文化一直根植在华夏儿女的心田,成为一种精神不断影响着一方华夏儿女。今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指引下,我们应当发挥徽文化的深邃内涵,启迪华夏儿女不断奋进,不断开拓,不断进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王启敏.徽文化新论[M].合肥:黄山书社,2007.

[2]李琳琦.话说徽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徽州文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徽州春雪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色徽州
徽州人
徽州绿荫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