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因素
2013-08-15李志亮
李志亮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尤其内在和外在的多种动力因素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时刻以人的需要为导向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与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这四个特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推动力。
(一)人民性。马克思早年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后来又被众多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消灭基于阶级分化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是坚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也就是其人民性的追求,对实现人民利益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内在的要求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内在的属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这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时间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要想获得发展,成为指导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先进理论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具体到中国,也就要求不断地与中国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解决事件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三)创新性。江泽民指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①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内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实现创新性引导下的理论进步,并以此来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四)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并不是一经形成就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恩格斯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②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是不断发展的,是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更具不同的历史条件,不断回答与社会存在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经久不衰,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的中国化,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我国的社会现实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
二、中国具体国情下不同的时代主题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的需要时理论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时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③这表明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正是不断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不同的时代要求的过程;是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错误,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中国的现实而是照搬苏俄经验,被教条主义束缚,险些使中国的革命前途面临被断送的危险,中国革命面临着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注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并伴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解决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时代主题,也在其指导下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政治浩劫,中国面临着走向何处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问题。面临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的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本公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式改革路线,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人民要求体制改革,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生活的要求中实现了对“社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回答,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道路。
在改革开放取得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于实现人民富裕,国家的强盛有了更进一步迫切的要求,面对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了的实际和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地现实,从人民的要求出发,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这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新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等现实问题,影响着中国的科学发展,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着世情、国情与党情的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应我国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五位一体”的构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清晰地发现,中国具体国情下不同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推动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不同的时代发展要求的回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清晰脉络,中国具体国情下不同的时代主题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主体推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主体的活动,正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得中国化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以自己坚定地路线、方针、政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实现了可能;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真正能够实现中国化、大众化的必要条件;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重要桥梁。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是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国富民强的历史,同时也是以不断的理论创新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尽管在90多年带来令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曾出现挫折,出现过与中国实际不相符的实践,但是中国共产党却一直以承认错误,在挫折中前行的巨大勇气的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了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困扰,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时代脉搏,考察当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与发展阶段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具体要求而做出具体的改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引领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擎。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理论创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其一直坚持和深入践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等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的推动力。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④正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而不是不加分析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做到把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的时代要求与马克思足以理论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以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注重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⑤,一直注重并身体力行,推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方法让我党深刻的了解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深刻分析人民群众的需要,把握了我国的真实的国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奠定了基础。调查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3、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党的工作中的应用,也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坚定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带领人民获得解放,与广大人民一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共同奋斗,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正走向由人民共治。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才获得了无尽的活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中国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与实现,马克思主义能否真正的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结合以后能否得到认真的贯彻与实施,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都与人民群众是不是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不是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不是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来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的认识、提炼、加工、总结、创造而实现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⑥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人民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来,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不竭的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长期工作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力量。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的国内外形势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提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与讲解,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结合,将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寓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始终以坚定地信仰把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以自己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和理论创新与宣传能力的提升、理论宣传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一方面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进行论争,掀起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魅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中国化。
四、相关国外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一些国外的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辅助动力。
(一)共产国际和苏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需要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是必须执行的。早在中共正式成立前的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要求各国支部:无情地斥责资产阶级及其帮凶,揭露爱国主义,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不懈地进行共产主义的工作。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二大上正式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但是共产国际的一些指示一方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是共产国际由于不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的指示很多脱离现实,一次次的教训让中共开始研究中国实际问题,将中国实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这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挫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启示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的问题,而不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这样只会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上歧途,这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真正由中国特色、中国面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变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国家近现代以来一直领先于中国,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又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道路依然有着活力,这也是国际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定程度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这也促使我们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以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科学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总之,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动力,对于我们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多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前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我国具体国情下解决不同时代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切实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国内外诸多挑战,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正是这些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并有序互动才真正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前进。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1920.7-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周苏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及关系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8.
[8]陈云云刘诚.国情利益主体动力——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解读[J],前沿,2011。
注释:
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5。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⑥周苏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及关系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8。
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1920.7-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720-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