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成语探析孔子的君子观

2013-08-15吴青山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小人论语君子

吴青山 赵 静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一、引言

中国历代的的儒家学者,几乎无人不谈圣贤和君子的问题,何谓君子、如何成为圣贤君子而不为小人的问题,则是他们理想人格论的首要问题。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一生都苦苦追寻他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是孔子描绘出的鲜明的 “君子”形象。为实现这一人格理想,孔子一生多坎坷、多磨难,成语“在陈之厄”就形象地概括了孔子为实现理想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在陈之厄”语出《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以说,历代儒家学者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道,在孔子时期已经基本定型。①这一点在《论语》成语中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二、君子坦荡荡

孔子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分而述之:

(一)自身修养方面

君子不张扬、不跋扈,言行举止都能得体大方。“文质彬彬”,原指人既有文采又很质朴,现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文质彬彬一词可谓是将君子的得体大方阐述得淋漓尽致;“威而不猛”,君子严厉但不失温和,威严但不凶猛,谦恭而安祥。“望而生畏”,使人一见到就害怕,似乎与君子的得体不相符合,但《论语》原文中这样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君子衣冠整肃自能让人“望而生畏”。以上成语无论从衣冠到神态,都要求君子以得体为行为举止的标准。

君子行为正直,从不蝇营狗苟。“行不由径”,为人正直,举止端方,连走路都不抄小道;“直道而行”,办事正直公道,毫无偏私;“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这些都是君子应有的言行举止。而对于不正当的行为,是要“鸣鼓而攻”的,以正义之声宣布其罪状而加以声讨,对“道不同”者,不轻言苟同,“不相为谋”。

君子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追求理想,生活上,简朴能乐观面对。“恶衣恶食”,君子衣食粗劣而能“志于道”;“箪食瓢饮”也作“一箪一瓢”,君子可以用竹器吃饭,用瓢喝水,清苦至极也能“不改其乐”;“在陈之厄”的饥贫困境都无碍君子的追求正道,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事不说”对于既成事实的事情,不去纠缠不休;“既往不咎”对于既往的过错,不再揪住不放;“犯而不校”对于别人触犯自己也不斤斤计较。如此豁达心胸,是谓君子。“乐以忘忧”谓君子因乐于道而忘记忧愁。“成人之美”君子成全他人为善的美名。“惠而不费”君子施惠于人而无所耗费。豁达之态在以上成语中得以显现。

君子追求理想能执着信念,保持节操,并能坚忍不拔。“朝闻夕死”、“死而无悔”、“死而后己”、“守死善道”,表达了君子对追求真理、信仰的迫切愿望和坚决态度,为“道”甚至以生命保全,牺牲生命也不懊悔。“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是君子在面对磨难和诱惑时,有坚强意志,不轻易受环境的影响。“岁寒松柏”,是谓君子在逆境中能保持节操。“任重道远”指虽然负担沉重,责任重大并且路途遥远但君子也能坚忍不拔,坚持不懈。

(二)立身行事方面

君子说话办事,必定谨慎。“讷言敏行”、“言必有中”,指君子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说话必然说到要点上;“三省吾身”指每日多次地反省和检查自己的言行;“临事而惧”指君子遇事谨慎,有所戒惧;“三思而行”指遇事反复思考,然后再去做;“察言观色”指观察言语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方能正确行事;“片言折狱”指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明断秋毫,断决讼事,是谓谨慎明察。

君子不仅言语谨慎,还要“凡出言、信为先”。“驷不及舌”也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话出口就是四匹马拉的车也拉不回来,形容话一出口,便无法收回,一定要算数;“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说话信实,行动坚决果敢。君子言既出口,驷马亦难追回,君子的诚实守信,足以达到可以托“六尺之孤”的程度。“有始有卒”谓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同样是君子风范。

君子谦和有礼并能虚心学习。“见贤思齐”是指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向他学习、看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指的是应该虚心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一日之长”年龄比别人稍大,但不会倚老卖老。“后生可畏”,青年可以超越他们的前辈,是可敬畏的。由此可知,君子的谦逊是伴随一生的。少年时,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老年时也不倚老卖老,还怀着后生可畏的谦虚心态。

君子有择友、交友的原则,“以文会友”,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朋友之间和衷相济,而又各有所见,不苛求朋友,也不因为是朋友就无原则地苟同于人。朋友之间交往,以诚相待,“不亦乐乎”表达了君子得遇良友时的兴奋与喜悦,快乐之情溢于言表,以致忘乎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对待老朋友,要“故旧不弃”,不能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三、小人常戚戚

《论语》有君子人格,也有小人人格,在道德涵养、政治理想和义利之辨上与君子有迥然不同的选择,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在道德的高低。

在道德涵养上,孔子认为在道德涵养和道德实践中,主体是否遵循仁爱之道的规范,是否按照仁道原则来修身,都取决于自我的努力,即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成语“反求诸己”就是源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小人不注重自身修养,“色厉内荏”,表面看上去强大实则内心怯懦。“成人之美”与“成人之恶”又是一对描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的成语。小人“肥马轻裘”的奢华生活又与提倡节俭的君子生活迥异。

在理想追求上,君子“发愤忘食”,小人“朽木不可雕”;君子“三省吾身”,小人“怨天尤人”;君子“一以贯之”,小人“中道而废”;君子胸襟坦荡,故为“君子不器”,小人气量狭小,故为“斗筲之人”、“患得患失”。

在义利之辨上,有多处成语在这层含义上提出了与君子人格相对的小人人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行为准则,小人以利为追求目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想要的是德,小人操心的是享受:“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利思义”,小人“重利轻义”。

四、小结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0余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②从上文的成语分析中,我们看到的是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正直宽厚,大气度的君子人格,这种人格对于我们学会如何做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鲍彩霞.试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D].辽宁师范大学,2003.

②张科杨.《论语》君子观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鲍彩霞.试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D].辽宁师范大学,2003.

[2]曹青.源于《论语》的成语与传统文化[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3).

[3]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4]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汤可敬.谈谈出自《论语》的成语[J].益阳师专学报(哲科版),1983(3).

[6]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增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张科杨.《论语》君子观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猜你喜欢

小人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