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独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对策分析

2013-08-15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养老群体老年人

徐 赟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 江西·景德镇 333403)

失独群体,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又叫失独者。他们不同于子女在外打工的“空巢老人”,至少这些老人还是有依靠和期盼的,在媒体的采访中,他们称自己是“真空”老人。育儿养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失独群体”他们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法律义务,为我国控制人口工作作出了贡献,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人口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已经进入“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这是宏观的形势。而从微观来看,毫不夸张地说,相对许多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就是家庭的全部,一旦脆弱的家庭失去孩子且生育无望,家庭将会陷入极度的精神危机和生活危机。据统计,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有七万六千个,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万个失独家庭,从1975年到2010年中国一共有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按照人口普查数字计算,每出生一万个孩子,就有360个孩子在10岁以前会夭折,有413个孩子在25岁之前会死亡,有760个人在40岁之前会死亡。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二三十年后,将有上千万的失独家庭产生。[1](P198)“失独群体”的增加已经使失独者不再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而上升到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了。分析“失去群体”产生的社会症结所在以及其解决遇到的现实难点,探索如何有效地引导失独者走出阴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失独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

马斯若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一)生理,安全上的需求面临生活上缺助,养老上缺靠

“失独群体”尤其是孤寡老人,缺乏子女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甚至生活陷于窘困境地。在农村,70%的“失独者”受经济条件所限,饮食营养得不到保障,存在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等现象;50%以上的“失独者”因对生活绝望,生活必需品长期存在“缺东少西”,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和保障,吃饭有时也是饥一顿饱一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随着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在各地兴起,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到养老机构养老不失为解决养老难题的一种出路,然而失独者进住养老院并非易事。据悉,目前全国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几乎各占一半。但是无论是公办还是民营,在老年人入住时,都需要与养老机构签订一份入住协议,其中有条款明确规定,老年人需要有担保人签字才可以入住。老年人入住后,很可能出现长期拖欠费用或突然生病需家属签字才能治疗的情况。设立担保人既是保障养老机构的权益,也是为老人负责。如果老人突然需要手术治疗,养老机构能不能签字,签字后手术的各种结果该不该由养老机构来承担,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为规避风险,失独老人入住需要由担保人签署委托手续;有些养老院甚至表示拒收失独老人,称其只接收生活无法自理、子女健在的老人入住。众多养老机构采取的担保人条款无疑成了失独老人入住的“拦路虎”。“仅手术前的家属签字就是个大问题”,一些医院没有能力和责任去处理,就拒绝治疗。

(二)属与爱的需求面临心理缺“疏”,亲情缺“慰”

当前,由于“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对“失独者”的心理疏导相当欠缺。90%以上的“失独家庭”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机构和人员的心理疏导;他们往往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社会功能受损,远离人群,害怕与人接触,任何细小的情节都可能引发其痛苦回忆。这一块空白常常是由亲戚、朋友等人的安慰填补,这些非专业人士所能提供的心理医治极为有限。一些爱心人士组织了志愿活动,但这些活动较为松散,而且志愿者大多没有经过培训,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失独群体虽然数量不小,但分布较散,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如果把这些群体集中在一起,表面看起来很好,这些人有共同的遭遇,比较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但事实上,彼此情绪的传染并不利于失独者走出创伤。50%左右的“失独家庭”甚至没有接受过除了亲友以外的其他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失独者”因烦恼与问题长期得不到倾诉,出现孤僻、固执、偏激、缺乏活力、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与一般“空巢家庭”的孤独相比,“失独家庭”更为清冷和落寞。据报道,90%以上的“失独家庭”渴望得到儿孙绕膝的欢乐,尤其是在春节、中秋等节假日,“看到别人父母子女团聚,心里就更不好受”,甚至拒绝亲朋好友的团聚邀请;“失独者”更是认为任何友善都无法取代已逝的亲子情,由于缺乏子女的关注和抚慰,长期陷于“失独”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不能自拔。

(三)自我实现需要面临精神上缺“动”

“失独”老人面临的真正困境除了失去独生子女外还受到中国传统的“老”字观念的影响,因年老而伤感。失独群体大多数都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就自觉地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定位为一个“休”字,无官一身轻,飘飘员外郎等一心颐养天年,似乎一退休再大的本事的也使不上劲,只能“卸甲归田”“放马南山”。[2](P102-103)把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局限在家庭范围内,认为老年人对社会已经没什么意义,只是处于社会细胞的家庭还有些用处。更有把老年人当成社会的包袱和负担,只是被供养的对象,不会再有什么用处了。

失独群体不仅面临从工作忙碌变为休闲在家,而且还面临着独守空居,在这样的情形下,失独者得不到精神慰藉和对自己晚年的价值的正确定位,失独群体就变得日趋沉闷,走不出失独阴影。

二、当代“失独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失独群体”,是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施的计划生育制度产生的结果,但从社会发展来看,现行的计划生育制度已到了变革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减少我国特殊的社会悲剧——“失独家庭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人口政策矫枉过正的反思。失独家庭的存在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与治愈相结合,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尽快健全对失去群体的相关政策,联合社会救助机构、家庭、社区对失独群体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以预防失独群体的扩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失独群体”面临的困境。

(一)构建以家庭、社区、社会为支点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存在影响。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在问题中的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其因应生活压力事件的资源。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P35)构建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失独者走出阴影,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个人网络工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个人网络来自6个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提供援助的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它的援助者。这六类人群根据各自的关系基础、能力、资源和愿意程度分别对失独群体提供精神上、社交活动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这一关系群体主要是指社会上一群有意识志愿者本着帮助弱势群体所组成的网络,这一群体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失独老人的活动,让失独者感受到社会对其的重视和关注。

社区网络工作。指自然发展的援助被连接起来,形成社区网络。社区的网络资源充分,可以利用社区中的社会资源改善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并促进社区的照顾功能的发挥。例如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士对失独群体进行专业化的辅导,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针对个人的具体问题进行处理,对生活困难的失独群体提供适当的物质帮助,多开展老年人社区活动,填充失独群体的空白生活。重新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多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关爱失独家庭,对失独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失独”老人晚年生活的价值定位和开发,丰富其老年生活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尊敬人、理解人、关心人,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4]P35要改变这种现状,“失独”者应从传统中“老”字的观念解放出来,摆脱自我贬低的论调,不要把失独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局限于家庭范围内,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价值观,引导他们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践行科学价值观。

(三)转变传统的养儿观念,借鉴国外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则是老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梯形的家庭人口结构是这种双向的依赖亲子关系模式的人口基础,靠儿养老,多子多福。在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的影响下,中国老人将子女视为生活的全部,子女的生活重心也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为孩子进大学忙碌,为孩子找到好工作托关系,为孩子买房子攒钱……如今的中国社会,孩子成为很多家庭、很多家长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核心。各种事情都围绕着孩子展开。一旦失去了孩子,父母就如同从悬崖落入深渊。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仅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失独者养老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养老的模式。

例如日本作为东方古老国家,具有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家”的制度在日本起主导作用,日本老年人生活所需的资源和援助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来保障的,但是随着人口少子化,日本家庭总趋势在规模上由大到小,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来赡养老人从客观上讲已不太可能。日本的家庭养老将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转变。2000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不仅使传统家庭的护理功能社会化,使家庭成员从繁重的老人护理工作解放出来,也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得到了维系。日本养老功能向社会转移,提高老年人自助自制能力[5](P98-109)。但是社会养老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

(四)“失独群体”选择合适的宗教信仰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中国允许宗教的存在,因为毕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信仰宗教。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总比胡思乱想要强多了,同时还可以减轻失独者的精神压力。宗教的需要,就是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美、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这个片暂,苦痛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是需要心灵的依托,凭借和归宿。人生有许多非人力所能补救的缺陷和迷闷,悲哀和苦恼,这些一切,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释和安慰。[6](P9-11)大多数失独老人精神状态较差,几乎所有的失独老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孤独感问题,而孤独感和消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了失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会降低老年人抵御身体疾病的能力。合理地信仰宗教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帮助失独老人减少寂寞感、孤独感有积极的作用。

[1]易富贤.大国空巢——走人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M].香港:大风出版社出版社,2007.

[2]丁克,崔学文.从传统的“老”字中解放出来[J].书摘,2006(10).

[3]叶瑞繁,张美兰,徐书雯.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对离退休老年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6).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03).

[6]王婧媛,姚本先,方双虎.有无宗教信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J].世界宗教文化,2009(02).

猜你喜欢

养老群体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