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

2013-08-15闫宇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率计算机专业城镇

闫宇峰

(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或出国工作。一般初次就业率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统计。本文中的计算机专业,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1];而毕业生指进入大学最后一个学年到毕业时的学生。本文试图分析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影响因素。

一、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现状

认为这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信号,这给未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一般院校学生,以及打算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中毕业生一个错误的预期。其实真正的事实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找到工作,如果在学生毕业后进行跟踪统计,就业率就会提高很多。因此,如何提高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常常比较低,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更是如此。通常

(一)招聘岗位的工作地域与毕业生的期望工作地域不一致

由于IT业具有产业集群及技术正外部性的特点,IT业较发达的一线城市与一般院校所处的非一线城市相比,毕业生的期望工作地域还是IT业较发达的一线城市或其生源地省份的省会城市;而面向毕业生招聘单位一般多为学校所在地或所在省的其他城市。从表面上看,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理性;但从发展角度看,IT行业发达的城市,市场化程度较高,薪酬待遇提高的速度较快,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此外,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方向与招聘的岗位需求不一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专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且经过专业培训,或通过专业类考试的毕业生,一般会偏向选择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而这类岗位由于市场或技术因素,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往往较少。为了专业发展,这类毕业生可能不会立即选择就业,而是等待与专业方向高度一致的岗位。

(二)就业匹配存在时滞效应

当前,面对数量较大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招聘方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会对应聘毕业生进行选择。而未被选择的毕业生则会将签约期限推迟,并可能错过他最偏好的就业岗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当一名毕业生在等待他最偏好的一些单位的招聘结果时,可能他正在放弃他次优偏好的一些单位的选择权。而当最优偏好的一些单位招聘结果出现之后,可能的结果是他次优偏好的一些单位也已确定好招聘人选。对于这位毕业生来讲,会直接面临对次一级偏好的一些单位的选择,而正放弃偏好级更低的一些单位的被选择权。依次类推,极端的结果可能是直到他已毕业,仍然没有被单位选择上。

(三)城镇非私营就业单位岗位与私营单位就业岗位存在综合薪酬待遇的差别

由于企业结构及可获取国家优质资源与政策等原因,城镇非私营就业单位岗位与私营单位就业岗位在综合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据最新统计,以平均工资为例,2012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8752元,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6769元[2]。可以考虑认为一位毕业生选择岗位时会有一个时间限制,理性的毕业生选择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岗位会一直到他的选择期限时为止。没有被选择时,才会放弃,转而去考虑其他选择。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并不是彻底放弃选择城镇非私营单位,而是他目前的学历或其他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因此,结果是当他毕业后,继续提高他的学历或其他客观条件,直接影响到初次就业率。

(四)初次就业率统计办法与理性招聘单位的选择之间存在差异

通常,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偏好级别较高的IT业的岗位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城镇私营单位。由于一线城市城镇私营单位一般无法解决档案或户口,因此毕业生也不会与其签订三方协议。对于理性的招聘单位,特别是属于一线城市城镇私营单位的,因为会预测到招聘的毕业生可能会出现未能按时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的情况,那么在毕业前与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将属于非理性行为。理性的行为将是与毕业生签订非正式合同或只是简单的电子录用通知。而无论非正式合同或简单的电子录用通知都不计入初次就业率,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以签三方协议或正式劳动合同作为主要统计依据的初次就业率。

(五)就业信息发布流程导致信息失真,使毕业生错过招聘岗位或招聘期

一般地讲,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发布流程是:首先通过互联网发布,其次再由毕业班辅导员或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通过毕业班的班干部发布信息,最后再由班干部通过短信、微博、移动等互联平台将信息发布给本班同学。这将至少导致两个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由于信息通过的层次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时滞也越长,到毕业生接收到信息时可能招聘的时间已经结束或出现信息错误;二是由于发布的信息面对全体毕业生,而只有一部分毕业生的需求与招聘方一致,而这部分毕业生很可能会错过招聘信息。

(六)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不一致

目前,部分一般高校教学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这种培养模式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前沿知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综合待遇较好的招聘岗位要求差距较大。对于希望应聘到综合待遇较好的单位的毕业生来说,需要经过社会培训机构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多种原因,致使毕业生只能在毕业后参加培训,这种选择也影响到就业率的统计。

(七)基层就业项目与计算机专业的关联度比较低

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相关部门从2003年起,陆续启动了基层就业项目:如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教育部等四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客观地讲,这些项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对于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讲,收效并不很大。一方面,这四类基层就业项目对专业要求不高,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具优势;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基层就业项目持续的时间一般在一年以上,如果还打算在基层就业结束后继续选择计算机行业就业,则会由于专业知识的过时而影响就业。因此,基层就业项目对于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贡献不大。

三、提高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一)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前的统计,优化就业信息发布流程,减少信息时滞

一方面,在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四以后,由毕业班辅导员或学院主管就业的辅导员负责对每位学生进行详细的就业意向调查。具体包括地域选择、薪酬待遇、具体选择方向(如编程、硬件等)、是否专业对口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发布就业信息的针对性,提高就业信息的有用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优化就业信息发布,尽可能减少就业信息发布的中间环节,尽量使就业信息发布实现点对点,不断提高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使就业信息直达有实际需要的毕业生。

(二)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改革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反馈信息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课程,增开一些新型、实用课程,增加对前沿知识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改革课程设计与实习环节,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与市场需求高度适应的教学与实践体系。

(三)提供公平就业机会

一般认为,应该教育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对不同所有制岗位、不同地域的歧视。而人们不愿承认的事实是,毕业生对不同所有制岗位或不同地域的偏好级别不同,不是简单的就业观念问题,而是不同所有制单位或不同地域的薪酬待遇差异较大。因此,与其教育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如要求国家和社会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3],对不同的毕业生提供均等就业机会,从而使理性的毕业生能将不同所有制及不同地域的招聘企业置于大致相同的偏好级别上。

总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关系到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包括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不断提高初次就业率,努力实现毕业生与招聘岗位无缝对接,减少人才浪费。

[1]卫帝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0):42-43。

[2]去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4.6万元[EB/OL].新华网,2013-05-17.

[3]马润成,李社教.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若干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z2):195 -196.

猜你喜欢

就业率计算机专业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文化边城镇远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