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式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3-08-15张建英李言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文本

张建英,李言实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图式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现代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是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的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对图式的研究,最早见于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的哲学理论中。他在1781年首次提出了“图式”(schema)这一理念。他认为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纯概念的东西,要与其在现实中的感知对象相吻合、匹配,靠的是“图式”这一连接纽带。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对图式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2年,人工智能学家F.C.Bartlett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图式”这一概念,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并将它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大大发展了图式理论。60年代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再次提出“图”概念,引起了专家的广泛关注。七八十年代以来,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及心理学家用它来解释外语学习和阅读的心理过程,国外主要代表人物有 Minsky(1975),Rumelhart(1980),Carrel和 Eisterhold(1983),Eysenck和Keane(1990)。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使之逐渐形成了现代图式理论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以人工智能学家D·E·Rumelhart(1980)和P·L·Carrel(1983)的研究为最。

现代图式理论把“图式”诠释为存在于人们思维记忆中的结构性知识,是将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的事物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得以表达的中介,是代表人对世界感知、理解和认识的一种心理构图。换句话说,它并不代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某一具体事物和事件,而是象征着从许许多多个体中归纳、总结出来的、附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相关联想模式。譬如,对于“电脑”的图式,它指示的不仅是一台具体的电脑实物,还会把电脑能够完成的上网搜索、信息储存、文件编辑、电影和音乐播放等诸多功能联系起来,使“电脑”作为一个本身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综合体系进入了人的认知理念中。

二、图式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图式作为一种知识结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里,它可以细化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较为抽象的知识处于高端,而比较具体的知识则位于低端。保存在低端的下层图式中的知识被具体化后,处于上一级高端图式中的内容便被激活。依照图式理论的解释,阅读理解就是先前保存在读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与阅读目标中的文本材料所给予的信息交互作用的图式构筑过程。当读者将记忆中的图式(如人文、社会、地理等背景知识或科技方面的具体或抽象知识)与文本材料信息联系起来并使之相匹配时,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语言材料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大脑的记忆中枢发生了一系列的图式构筑反应。首先,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信息作为低一级的语言图式激活了存在于读者意识中的内容图式,两种图式同时作用引发高一级的结构图式,然后几种图式不断互动,最终达到成功阅读的效果。反之,当读者记忆中的知识框架不能与文本信息交互感应,即如果读者头脑中的预存知识及以往的经验不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解码,并且无法过滤出与文本高度关联的文外背景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就会导致理解偏差或错误。

三、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类型

现代图式理论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将阅读理解过程概括为三种类型的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几种图式分别对应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表现形式,彼此之间共同协调、交互作用,最终实现对阅读语篇的理解。

语言图式是指关于文章的词汇、惯用语、句法和语法方面的具体语言知识的构建。读者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语言知识,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描述文本内容所用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提取相关的文字信息,并进一步启动读者大脑中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从而达到对文章正确把握和理解的目的。阅读材料本身是由各种抽象的语言符号所组成,而阅读过程只有在依次经历了“语符解码”“意义联想”“意义匹配”“语境意义建立”各个阶段才能最终完成对来自材料本身的信息的理解,所有这些过程都立足于合理的语言图式,任何语言图式的空白或欠缺都会对文章的理解造成障碍。

内容图式是指与阅读文章主题和内容有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人文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及各种专业性知识的联想。如果读者对文章内容不甚了解,即使他具备了足够的基础性语言知识,也会感觉文章晦涩难懂。由于阅读文章本身的主题和内容与文外知识具有相关性并能产生一定联想,因此,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图式的不足,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立足于语言图式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判断、验证,以确定语境意义并消除歧义,以此助力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形式图式是指对文章体裁和文章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形式或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构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不同内容的文章必须借助一定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并依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框架去延续和引申,而某些特定的内容更是需要特定的表达形式才能实现。读者如果能够熟悉各种类型的文章体裁及其结构、形式特点,并且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各种形式图式,就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增强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四、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阅读理解被当做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段落直至语篇的一个自下而上、依序而行的理解过程。阅读一篇文章其实就是对构成该文章的语言进行符合该文语境的语符进行诠释和构建图式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均被单纯地归结为词汇量不够大、语法分析能力差和语义理解不到位等语言方面的微观、具体问题。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定位成帮助学生扩大单词量、夯实语法,以消除语言上的障碍,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字、词的意思,并将文章涉及到的语法弄明白、理清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不复存在了。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分强调了字、词及句在理解中的作用,忽视了语境及文章内容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和相关性,其认识上的片面性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强差人意,学生对阅读教学也逐渐失去了信心。

随着近些年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开始把阅读理解和人们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现代图式理论的形成又启发和促使了国际上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将图式理论应用到对阅读理论和教学的探讨和研究领域,丰富了阅读理论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理论实践的水平。

图式理论把传统的阅读方法、阅读心理和一些全新的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融合起来,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从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即读者的以往经验和已获得知识在和语篇中的各个层次(字、词、句、篇章、语义、结构)中的文本信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最终达到相互匹配、契合的互动过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实际上是以结构图形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知识积累得越多,脑中的有效图式也越多。

图式的表现形态为树状形态,在树的主干图式上往往衍生出许多的枝枝杈杈形成众多的枝干图式,而枝干图式又进一步衍生出更细小的枝桠图式。图式的抽象程度与其所在层次成正比,层次越高代表的知识越抽象,越低则表示知识越具体。每当一个图式中的大部分子图式被启动时,该树系图式便被全部激活,它所包含的信息便全部得到解码。

图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们掌握、学习新知识、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首先要通过在大脑中构建相应的图式才能将其输入、存入大脑,而人们的理解、判断、辨别等信息加工过程都需要调用、激活大脑中已有的图式来完成。因此,图式的建立对于外语学习、尤其是外语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借鉴图式理论改进阅读教学,将图式理论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相关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一理论去诠释、理解阅读文章和材料,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的准确性。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呢?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图式对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基础性语言知识是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碰到的最头疼的环节。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经历不同,其语言的形成也独具特色,这无疑会造成语言在表达方式和组合形式上依循不同的规律,也即语法规则。有时语言规则竟有着天壤之别,让学生难以学通。而语言又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不能合理地分析句子和段落,也就无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因而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实践中都能够找到一个符合自己知识层次的语言图式,或者说能够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而灵活处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可以按“图”索骥,正确定位词义和语义。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利用文章的内容图式去辅助理解。图式理论认为,文章的内容也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要素。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即使借助字、词典,消灭了生词,也弄清了文章中几乎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却仍然不明白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对此现象,图式理论将其解释为:学生们或因缺乏某种图式,或因缺乏调动该图式的能力,从而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已有知识,以及文外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似懂非懂、读后仍不知文章所云的现象。

在阅读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是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单单是语音、词汇、语法的几何相加,它还承载并渗透着与该民族的文化、历史等有关的多方面综合知识。如果缺乏对该民族文化、历史的了解,往往不能理解文章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内涵意义,这也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们正是缺少了相应的内容图式,所以才在阅读中无法顺利实现对该篇文章的正确理解。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内容图式的指示,联想一定的文外知识,就能触类旁通,直达文章的主旨。

再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图式加以充分利用。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不仅受到文章语言和内容的影响,还要受到文章结构的影响。文体结构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文意能否得到充分表达;作者在构思文章的过程中,一定会做精心挑选,确定一个最适合于表达他文思的结构,可以说,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容的外在表现。理论上讲,对于任何内容都应该有一种最合适于此内容表达的特定的结构。例如,验证、比较某一观点的论说文通常是用列举和举例说明的结构,科普性文章多是采用递进式结构,而记叙文通常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逻辑特点和框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调用了相应的形式图式,就能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把握文章的立意和思路,从而彻底理解文章的深刻涵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

总之,把图式阅读理论运用到语言学习和阅读过程的分析中,从阅读心理的角度阐释了阅读过程构建的本质,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词义和句义的简单累加去片面地理解一篇文章,而是从全息的角度建立一种全面立体的阅读模式。不仅从字词句的微观层面去解读文本,而且从文体结构、内容联想等宏观层面去深入把握文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理解的传统认识,对人类掌握认知规律和提高阅读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1]张法科,王顺玲.图式理论在EFL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2):87-94.

猜你喜欢

图式理论图式文本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探析及应用探讨
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