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013-08-15武艳红
武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一门融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如何上好这门课,以实现课程设置所达到的目标,是相关部门和所有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增设了“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实际效果和应有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还难以克服。因此,如何提高“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纲要”课实践教学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普遍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并进行答辩和成果展示;学生自行或集体外出参观考察;校园活动,主要是依托校园社团开展的知识竞赛、辩论赛、表演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应该肯定,这些形式在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也对这些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及创作热情,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缺乏应有条件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是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本身为大背景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针对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最终的调查报告必须走出校园,投入社会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体验和验证书本知识,也才能写出真实且有份量的调查报告,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然而,大多数“纲要”课的社会实践不具备外出实践条件。一是安全问题。学生对于实践课有走出去参观的强烈愿望,教师也希望学生走出去深入社会开展调查,但基于走出校园考察带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教师往往不敢做硬性规定,学校对于确保学生外出安全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二是师生比例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大班授课方式,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具备带学生外出考察的条件。三是经费问题。教师开展的许多实践活动涉及交通费、活动场景布置费、学生奖励费等,但目前的实践教学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致使许多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另外,实践教学开展后,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但多数学校没有给予教师相应的补助,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二)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纲要”课实践教学表现形式单一。由于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认为实践教学就一定要走出课堂,所以教师通常会专门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自己外出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割裂开;理论课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实践课又是纯粹的实践,存在一种为实践而实践的倾向,完全违背了实践教学的宗旨目标。另外,由于“纲要”课的实践课时通常只有8个学时,与“纲要”课本身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成比例,较短的实践课时无法实现“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和有效开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管理松散
目前,“纲要”课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在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方面还有许多缺陷。许多高校在“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上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随意性比较大。一方面,要求模糊。虽然都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安排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也规定了课时数,但至于实践教学怎么开展,预期实现什么目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自行安排。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少监督。“纲要”课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点,不像课堂教学易于管理和监督,所以对于教师在课堂时间外是否真正开展了实践教学,课时是否保质保量,没有相应的部门监督,这就容易造成部分教师不去严格履行自己的课时任务。即便相关部门会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检查,但也不能真正反映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责任是否合格等问题。
(四)教师缺乏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与责任
“纲要”课作为“05方案”新增加的一门课程,教师在年龄结构上普遍较年轻,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组织实践教学的经验,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缺乏预测和应对能力,所以在安排实践活动时为避免尴尬,只能避重就轻,简单应付。另有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疏于严格管理的情况下,责任意识明显淡化,往往在安排实践任务时,缺乏对实践环节的细节操作和指导,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抛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干部代替自己负责一切事情,结果导致学生在分组和组内任务分工时产生矛盾,“一人多干,多人不干”的现象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反而助长了滥竽充数现象的滋长。
二、解决“纲要”课实践教学困境的措施
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教学在组织上要注重自主性(学生的、教师的、课堂的自主性)和指导性(包括教育部门的、学校的、教师的指导性)的结合;在实施上注重开放性和引导性(即可控性)的结合;在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多样性、随机性和规定性。”[1]依据这一指导思想,解决“纲要”课实践教学困境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科学规划设置“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1.科学设置社会调查报告的各个环节。在选题方面,“纲要”课在社会调查报告的课题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课题从内容上应选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任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用来作为学生调查活动的内容。另外,实践调查报告的题目不宜过大,题目太大学生不易驾驭,且容易导致内容空洞。在课题分组方面,应以4-5人为主。为了防止有些学生坐享其成,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分组后一定要把工作细化,实行组长和组员负责制。每个成员要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从调研到撰写到最后答辩全权负责,教师根据每个成员对所负责的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态度加以评定。在成果汇报方面,单一的宣读或讲述报告内容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所以,学生汇报实践报告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学生可以围绕主题以团队的方式用表演、演讲、视频等形式展现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2.转变教学观念,将实践教学融入“纲要”课的日常教学中。“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成功开展必须首先打破传统观念和教条思想。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改变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教学研究的思想,坚决杜绝“‘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架子工程’”[2]。另一方面,尽管该课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划定了课时,但并不意味着在具体操作中要把两者完全隔开。学生希望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而教师却认为“纲要”课时有限,学生讲的多了课就上不完。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要求存在矛盾,极大地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纲要”课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讲台更多地交给学生。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前下功夫,设计出可以让学生去发挥和展示的教学内容,并在每节课留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如讲到红军长征,可以让学生讲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或让他们以随行记者的身份绘制长征路线图,还可以组织学生唱长征歌曲。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实践教学的成败。“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任课教师在前期的精心组织设计和实践过程中的及时引导、反馈、评估,这对任课教师无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纲要”课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社会眼界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有效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并从容应对实践过程中的未知变化。
为此,高校应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各种层次的培训,尤其要在外出进修和培训的对象上向年轻教师倾斜,让教师先行了解社会实践的对象,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找准社会实践的结合点。教师决不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主观臆想。只有打开教师的眼界,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师才能成功应对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问题。目前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教师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掌控能力,要根据“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去开展实践教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开展。
(三)整合教学资源,形成“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1.把德育融入日常的校园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目前,德育在西方国家做得很好,也很有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把德育融入日常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渗透性”和“隐蔽性”。比如,美国一切重要的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每年的华盛顿纪念日、烈士阵亡纪念日等都要举行忠于和保卫祖国的庄严宣誓。美国星条旗每到一个节日总是到处飘扬,一些伟人的照片事迹即便是在学生吃饭的食堂也随处可见。我们国家也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五四运动、南京大屠杀、抗战胜利日等,但这些日子只是偶尔由政府和媒体组织一下,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即便是国庆日,现在也只是成为大家借此休息放假的日子,没有庆祝,更没有学生的活动。
“纲要”课教师应借助学校团委和学生社团等平台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熏陶影响。如充分利用重大历史性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感知历史,受到启发。
2.打破课程之间独立运作的传统模式。目前,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开展了实践教学,这些课程虽然内容有所区别,但总的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如果各课程独立开展实践教学,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由于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很难针对学生各自的情况和专业制定实践计划;另外大同小异的实践形式不断重复,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课程之间独立运作实践的教条模式。“纲要”课教师可以和“概论”课教师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既解决了教师少而工作量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开展较大规模的实践活动。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
“一个有效、完善的系统保障制度是长期坚持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证。”[2]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形成系统的保障制度,包括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安全措施、实践场所,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使实践教学逐步实现从孤立的教育环节到形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的转变。
另外,要形成学校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的良好局面。在全国各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既有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有学校团委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这些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一支具有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的教师队伍参与,以致使学生的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践性。所以“纲要”课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把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相关部门也应通力配合,给“纲要”课教师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持,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自上而下良性运作的体系。
[1]靳 诺.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增强公共理论课的实效性[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5):5.
[2]刘文丽.关于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