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的文科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
2013-08-15罗建林
罗建林
(浙江师范大学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也对高校的文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使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应用型人才日渐成为文科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因文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突出,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何提高文科实验室开放共享程度,充分发挥文科实验室服务能力,满足学校育人需求,是方兴未艾的文科实验室创建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探索为例,尝试提出构建以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的文科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模式。
1 国内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文科实验室建设方兴未艾。2009年11月,新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结束,全国新增11个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即为其中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视。
目前,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借鉴了理科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并形成3个主要类别的实验室构建。
(1)带有较强科学理性的专业实验室。这类实验室与理科实验室采用的实验模式、评价方法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需要运用大量的仪器设备进行可测、可读的精密科学实验,以考古检测、政法痕迹检测、金融证劵等实验室为代表,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极高的专业性,例如中南政法大学的痕迹检测实验室。
(2)科学理性较弱的专业实验室。这类实验室脱胎于传统的人文、艺术学科,甚至本身就是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过程不注重科学理性的检验测量,而更加侧重技艺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这一类实验室以语言类、艺术类实验室为代表,具有专业实训室的性质,如同声传译实验室、油画实验室、电子钢琴实验室等。
(3)以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文科综合类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建立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之上,面向全校文理科学生开放。实验课程重动手、重熏陶,着眼于学生人文、艺术、科学素养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带有很强的公共性质。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创意设计、陶艺、手工制作、艺术欣赏、社会适应等一批公共实验室,就属于这类实验室。
2 文科实验室开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正逐步规范,理论体系和建设思路也在争鸣和实践中日益清晰。不过,在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外,文科实验室还要寻找符合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开放管理路径,这是文科实验室建成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1 主要开放类型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文科实验室基本还是参照理科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方式,主要有3种开放类型。
(1)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要求开放。这是实验室开放的主要方面,例如辽宁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基本都是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2)面向学术研究开放。教师、学生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例如在“浙江师范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中,专门规定实验室面向学生参加的教师科研课题开放。
(3)面向零散师生要求和社会需求开放。因学科竞赛等某些特殊需求向个人和团体开放。例如山东聊城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支持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2.2 主要开放特点和问题
目前文科实验室开放管理存在着以下特点:
(1)开放形式较为单一,基本是以承担课程为主。
(2)开放重点偏向学术研究。在课程之外,主要面向学术研究的师生团体开放,实验室给人的感觉就是做学术研究的场所。
(3)开放方式比较被动。不少实验室处于“等”和“靠”的状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空闲和浪费。
这样一些特点造成了文科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开放度偏低,体验型、兴趣型、素质拓展型等非教学、非学术研究性的实验室开放要求往往不被重视,学生的多元需求被忽略,这对于文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十分不利。但是,如果全面放开,满足学生的所有开放需求,不仅不切实际,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无序。因此,寻找学生多元需求和管理秩序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 构建以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的开放管理模式的意义
笔者认为,将文科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与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构建以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的“社团+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是解决文科实验室开放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实现多元需求的有效覆盖
大学生成长的途径是多样的,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是多元的。高校文科实验室要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文科人才的总体目标,就必须不断尝试和创新机制,适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满足大学生成长提出的新需求。
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活动的主体,吸引和凝聚了大批学生,社团的需求往往代表着大学生的普遍、典型需求。将社团引入实验室,对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引导,对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可有效扩展受益面,实现文科实验室对大学生成长需求的有效覆盖和深度支持,正符合高校文科实验室的核心所指。
3.2 “实化”开放管理工作
文科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工作面向所有学生,却往往缺乏有效、深入的手段和给力抓手。通过把精品学生社团引入到文科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体系中来,让部分实验室建设成为社团的实践活动基地,在教学计划、学校任务以外的时间,将实验室的一部分交给学生社团自主管理、自主使用,以社团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开展创新、创造活动,可极大激活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机制,提高实验室的使用实效。
社团进入实验室,可在实验室和大学生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桥梁。对于社团来说,实验室不再是“高门闭户,不可冒犯”的神圣场所,对于实验室来说,大学生也不是“千人一面,众口难调”的抽象词汇。通过社团的渠道,双方都可感、可知、可对话、可互动,开放变得具体,管理变得实在,共享就此灵活。
3.3 实现开放态势的根本转变
社团进入实验室,其实质是将实验室的服务对象请到实验室长期驻扎,可有效改变实验室开放消极等待的状态。在这样的开放机制下,实验室和社团的空间距离已经消弭,双方在开放、使用、管理、成果产出全过程都可频繁互动、形成合力,推动实验室高效使用、快出成果。
3.4 有效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有意识、系统性地引导社团进入文科实验室,让学生社团参与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这在全国的文科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践中还不多见。“社团+实验室”就是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让大学生深入实验室,将社团创新活动与实验空间实现对接,与实验课程形成互动,必将对转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提供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思路。
3.5 真正落实“433体系”的构建要求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培养“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为目标,以“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为建设和管理思路,构建“综合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四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就是学生社团。将学生社团纳入到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中来,正是中心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实现这一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
4 以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开放管理的可行性
文科实验室与大学生社团目标相通,需求互补,双方具有较大的对接空间,构建以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的开放管理模式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
(1)两者目标相通。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在校大学生自己组织、自发开展的活动,具有兴趣性、主动性、团队性、创新性的特点,对于锻炼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这些与文科实验室(特别是公共实验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具备合作共通的可能。
(2)两者需求互补。学生社团自主、自发,活动活泼、灵活,但往往缺少场地和指导,活动零散、不成系统;而文科实验室具备场地和指导方面的条件,却亟需扩大影响,提高使用率。双方合作,具有需求的互补性,可以实现双赢。
(3)两者共促双赢。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思路都是“自上而下”,开放形式不够灵活,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将社团引入实验室,社团不仅是实验室的使用者,还成为实验室的一个“管理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社团参与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开展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实验室的使用实效,并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品位提升。两者相互促进,可实现双赢。
浙江师范大学科技馆是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实验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浙江省中西部唯一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该馆牵手本校大学生科普协会、天文协会等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文化节等活动,有效拓展了科技馆的服务广度和深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5 以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开放管理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学生社团与实验室空间的有效对接,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课程优先原则。保障课程教学是文科实验室开放并与学生社团对接的基本前提。教学始终是文科实验室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提高中心实验室使用效益、提升服务能力的根本基础。如果因为开放而扰乱了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无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2)共通融合原则。在社团的选择上,文科实验教学中心必须有所取舍,要选取与中心实验室服务内涵契合紧密的社团进行开放,实现实验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最大化利用。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手工制作实验室,开设“篆刻”、“剪纸艺术”等实验课程,可首先面向手工类社团进行开放,例如芙蓉印社。
(3)综合共享原则。中心面向社团开放,要注意开放共享效益,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把握好2点:一是要实现实验资源的综合、科学配置,避免实验室资源的浪费。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艺术欣赏实验室,在面向阿西剧社等重点社团开放的同时,也可划分出空余时段面向舞蹈社、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开放,以实现实验室开放共享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有重点地支持一些社团,帮助社团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凝练中心特色与亮点。
(4)协调开放原则。在构建以面向社团为主体的开放模式的同时,中心要注意协调处理好相对分散的单位和个人的使用要求,要建立合理、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开放平台,形成“以社团开放为主,多种开放类型并存”的开放格局,以满足学校、师生、社会对中心实验室使用的需求。
(5)理念导向原则。社团进入实验室开展活动,必须符合中心的基本理念,始终保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这一共同前提;而商业、娱乐性活动等与中心理念不相吻合的活动,原则上都不予开展。
6 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开放管理的必备机制
(1)建立信息化的开放共享机制。为合理调配实验室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室资源利用,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开放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掌握社团使用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通盘考虑各类开放需求,做到实验室开放有序、有据、有效。
(2)建立社团与课程的互动机制。要将处于同一实验室空间中的社团和课程联系起来,构建社团与课程的互动机制,通过课程教师指导,提升社团的专业化水平,而社团的创新活动又为实验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课外补充。
(3)建立社团、中心协同发展的互益机制。文科实验室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中心不但要大力支持社团的创新活动,还要积极鼓励社团站在中心实验室的角度,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成果产出、特色凝练而出力献策,互补互益,协同发展。
7 面向社团开放为主体开放管理的具体操作
7.1 模式构建的基本步骤
要实现社团进入实验室,构建以社团为开放主体的文科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模式,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总体来说,应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初建开放机制。主要任务是调研全校社团,掌握社团基本情况,了解社团对文科实验室开放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发现一批精品社团,确立重点支持的社团。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科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初步确立实验室面向社团开放的模式框架。
第二阶段:试点开放,完善开放机制。通过试点方式,引入精品社团进入实验室开展活动,通过试点运行,逐步完善开放机制,形成有效的开放办法。
第三阶段:全面推开,灵活开放机制。在试点开放基础上,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社团进入实验室,全力支持社团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精品社团、实力社团将实验室建设为社团之家或社团大本营。
7.2 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7.2.1 进入通道
以学年为时间单位,由全校各学生社团进行申报。社团需提出实验室使用的基本设想、社团活动的基本规划、成果产出的目标承诺。中心按照开放原则,通过一定条件进行考察和筛选。
7.2.2 运行模式
(1)各实验室根据课程安排和共享要求进行时段划分,将实验室时间划分为3部分:一是计划内开课时间;二是社团开放使用时间;三是中心自主调配开放时间。
(2)在社团使用时间内,社团在遵守学校和中心实验室管理各项规定前提下,可自主使用实验室资源,自行安排各类创新活动。
(3)社团使用实验室必须服从中心的总体要求,在必要时,要接受中心调配。
(4)创新机制和方法,吸收社团成员参与中心管理,支持社团将实验室建设为创新基地,鼓励社团成员为中心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5)社团在中心实验室开展活动的成果必须提供给中心备份留存,在中心教师指导下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须附相关教师姓名。
7.2.3 考察评估
(1)中心要建设系统的考核机制,对社团进入实验室开展活动的人时数、产出成果、社会评价等方面指标进行记载。
(2)以学年为单位,中心对进入实验室的各社团进行考核,未能达标的社团将被淘汰,成绩优异的进行奖励和补助,加大开放支持力度。
8 结束语
文科实验室是一个新生事物。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探索将社团引入文科实验室,构建以社团为开放主体的开放管理模式,社团与中心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不仅创新了开放共享机制,也有效推动了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效。从目前的情况来,该模式对社团的绩效评估和过程监控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的研讨和探索实践。
(References)
[1]潘蕾.基于资源共享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05-207.
[2]潘蕾.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31-133.
[3]刘建生,彭名华.实验室向学生社团开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82-84.
[4]严煤.实验室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5-6,9.
[5]杨志春.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学术论丛,2008(48):148-149.
[6]周晓文.文科实验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7(7):134-137.
[7]曾红,尚锐,熊晓航.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6):126-127.
[8]王兴邦.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1-13.
[9]陈景平.重视文科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2):39-40.
[10]谷秋颖,李淑琴.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 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1(2):40-42.
[11]王克臣.实验室开放刍议[J].科技信息,2007(18):427-429.
[12]刘红.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