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专项经费作用 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展

2013-11-23李瑞瑞王志强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专项经费课题重点

李瑞瑞,米 晓,王志强

(1.清华大学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北京 10008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财政部在2008年决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以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支持的力度。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包括依托单位为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和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开支范围包括重点实验室直接使用、与重点实验室任务直接相关的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仪器设备费[2]。

根据文献[3]的数据,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各高校专项经费执行情况较好,平均执行率为81.17%,其中专项资金执行率为100%的重点实验室有7个,执行率在90%以上的实验室有43个,执行率在70%以上的实验室有100个。

1 实验室介绍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依托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包括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和部分大气环境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有教授及副教授43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支。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理论与控制技术、危险化学品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系统分析与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针对我国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实验室开展了多项研究。经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长为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2007—2012年,实验室共得到专项经费2 919.5万元,其中开放运行费1 074万元,科研业务费892.5万元,仪器设备更新费953万元;共批准开放课题54项,专项课题39项(自主研究19项,自由申请20项)。

科学有序的管理是实验室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如何高效利用专项经费,需要对其管理模式、使用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5]。为管理好专项经费,实验室根据国家财政部颁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制定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科研课题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和“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开放课题管理办法”[6],并建立了专项经费管理系统(网址:http://166.111.42.80/)。

专项经费管理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由专人负责管理,将每个课题的经费按预算情况建立专门账目信息,专人、专款、专项使用,专用账号查询[7]。

开放运行费包括日常运行维护费和对外开放共享费,主要支持实验室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实验室在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上持续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性自主选题研究。科研仪器设备费是按照科研工作需求进行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发生的费用。

开放课题和专项课题管理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课题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每年4月实验室发布“开放课题研究指南”和“专项课题研究指南”,申请者提交申请后,实验室组织评审委员会对申请课题进行评审,择优支持并确定支持经费的额度。

2 使用专项经费取得的成果

2.1 平台建设

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室的公共平台建设。实验室建有分析测试平台、生物技术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环境二恶英分析平台。仪器管理实行专人(非专职)负责制。由于管理人员对仪器熟悉和爱护,实验室能保证仪器的维护经费,使得这些仪器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使用大型仪器的人员都经过培训并合格,他们可以有效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上机实验,延长了仪器开机时间,大大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实验室的多台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机时超过标准机时(1 800h/a),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仪器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多年来,GC/MS、ICP和TOC仪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大型开放仪器管理奖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实验室的环境二恶英分析平台具有按国际规范设计的全新风洁净实验环境,装备有JEOL日本电子最新型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系统(JMS-800D型),可以进行二恶英、多氯联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痕量分析。2009年该平台共完成150多个样品中二恶英、多氯联苯及杀虫剂的痕量分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执行《POPs公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国环境署“发展中国家废物露天焚烧导致的有害物质排放研究”、中挪合作“地方POPs履约能力建设示范”、联合国大学项目“部分地区POPs风险评估”等项目的实施与论文发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测试数据。另外,平台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署组织的亚太地区POPs分析实验室间比对研究,烟气、底泥、鱼样等各类样品的分析都取得了理想结果。2009年12月,该平台顺利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资质的现场评审。平台在满足科研项目需要的同时,还可为社会提供专业的二恶英等POPs的检测服务。

2.2 学术交流

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室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讲学,本室人员外出讲学交流。主要有:

(1)2007年设立了国际合作小组,为实验室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邀请国内外环境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访和讲学。5年来共邀请了50多位专家就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专场学术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合“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实施,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为实验室客座教授,定期来实验室讲学,保持固定联系,跟踪国外研究前沿,开展合作研究。

(4)根据研究任务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访问、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建立学术联系。

随着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增加,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渠道和广度逐步扩大,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实验室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典、荷兰、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国际著名大学、著名科研机构及集团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实验室的国际科技合作已进入更加深入的实质性合作阶段。到实验室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的境外专家、教授已达数百人次。

几年来,实验室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多名科学家被邀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环境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由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实验室承办的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迄今已举办七届。从2009年第六届研讨会起,这一全国性学术会议已升级为国际会议,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9年9月,实验室承办了在北京召开的IWA第五届膜技术大会,由实验室黄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大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500名专家学者参会,搭建了高水平国际化的膜技术交流平台。国际水协膜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Roger Ben Aim对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对与中国的再次合作充满了期待。膜技术大会是水环境膜技术领域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2.3 对外开放

由于有专项经费的重要支持,2008—2012年,实验室共批准开放课题54项、经费432万元。开放课题的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向国际一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发展,一批开放课题已获明显的进展和喜人成果。

成果1:微生物燃料电池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及产电特性研究(刘广立副教授,中山大学)。

研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典型难降解有毒有机物(五氯酚、喹啉、氯乙烯)的代谢途径、MFC产电性能和降解效果;筛选了高效产电细菌并研究MFC中电子传递过程及传递机理;建立动态连续运行装置及提高MFC产电性能。发表3篇SCI收录文章及2篇核心期刊文章。

成果2:酸性气体污染物在多尺度孔材料内的吸附消除研究(陶胜洋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课题组在多功能介孔微球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J.Mater.Chem期刊上(影响因子4.65),题目为:MultifunctionalMesoporousMaterialforDetection,AdsorptionandRemovalof Hg2+inAqueousSolution。该文被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期刊ChemicalTechnology作为热点评论论文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在其印刷刊ChemicalWorld上进行了新闻报道。本工作还被收录进入赵东元院士等主编的J.Mater.Chem专刊advancedmaterialsin watertreatments中。本工作的新颖性和重要性引起了同行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为J.Mater.Chem2010年4月点击率排名前10的文章之一。

2.4 研究进展

实验室的研究经费用于资助自主研究课题和自由申请课题。自主研究课题围绕实验室的重点任务和研究方向,侧重于资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重要的特色和优势、预期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研究课题。自由申请课题可由实验室固定人员或团队自由申请,主要资助符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创新思想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

自主研究课题和自由申请课题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

胡洪营教授承担的课题“新兴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理的研究”,以几种典型新型污染物(PPCPs、多卤代芳烃类物质)为研究目标,筛选出高效降解微生物、测定其降解特性、解析降解途径,并对降解中间产物的生物毒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采用高效降解微生物提高生物处理系统降解效率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案,研究了双向切换和旋转切换2种运行方式下电场对菲在土壤中生物降解的强化效果。在实验室小型修复实验中,观察到非均匀电场能够有效地强化菲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施加电场后,菲在实验中降解效率提高了9.8倍,为典型区域环境中PPCPs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该课题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收录的论文5篇。邓述波副教授承担的课题“PFOS和PFOA污染源存在水平及吸附特性和机制研究”,针对实际水体中低浓度的PFOS(全氟辛烷磺酸盐)和PFOA(全氟辛烷羧酸盐),建立了它们的预处理和分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负载量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有机蒙脱石吸附剂,阐明吸附剂对PFOS的吸附机理。利用优化后的壳聚糖分子印迹吸附剂进行了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剂通过5轮吸附-再生循环后仍能保持最初的吸附量,具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课题发表了SCI论文3篇,会议论文5篇;课题成员参加5次国际会议,报告了本课题的有关研究结果。

2.5 成果丰硕

实验室获得专项经费后,在发表SCI文章、授权专利、荣获国家奖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见图1和图2)。

图1 2007—2011年SCI文章、授权专利和获国家奖情况

2007—2011实验室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多项国家奖及省部委一等奖:

(1)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2 2007—2011年实验室人才培养情况

(2)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200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2007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城市污水处理氧化沟工艺技术、过程控制与设备成套化研究(2010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6)废水中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技术及机理(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7)受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及修复的管理技术体系研究(200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下,在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将始终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体现国际环境领域科学技术的前沿水平为指导思想,为我国中长期环保战略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3 建议

(1)在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上,曹健林副部长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八字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有新的内涵[8],实验室开放的重点应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实质性合作交流[9]。实验室应采取多种开放模式,加大开放力度,将一定费用拨到开放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以便于经费的使用及管理[10];同时增加开放课题与本室研究结合的模式,申请者与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来室进行一定时间的研究,由实验室资助差旅、住宿、科研相关等费用。

(2)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学术民主、勤奋创新的高水平研究队伍[11]。建议专项课题多向年轻教师倾斜,鼓励他们潜心科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用为缺乏经费而四处奔波,在最佳的科研年华创造更多更好的成果。鉴于实验室固定人员在实验室运行和专项课题研究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建议专项经费能为固定人员发放一定的奖金、津贴及咨询费。

(3)科学的发展愈来愈需要通过组建创新性团队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12]。没有团队的合力,几乎不可能完成国家的重大项目;而建设创新团队,可以发挥学科交叉、专业互补的优势,提高竞争力。建议在专项经费中设立专门的创新团队基金,用于鼓励重点实验室成员以创新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

4 结束语

自从专项经费实施以来,实验室不断探索,积极向发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摸索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办法。实验室将在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对外开放交流的基础上,改进管理方法、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实验室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EB/OL].(2006-02-09)[2012-06-28].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2]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EB/OL].(2009-03-05)[2012-06-28].http://www.most.gov.cn/tztg/200903/t20090305_67761.htm.

[3]丁栋.基于部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执行情况的分析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176-177.

[4]李小跃,孙铭,高阳.以评促建,加强新形势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66-170.

[5]何国建,方红卫,王光谦,等.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模式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00-202.

[6]李瑞瑞,米晓,王志强.优化管理,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作用[J].科研管理,2010,31(增刊):44-47.

[7]王志强,李瑞瑞,米晓.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开发初探[J].科研管理,2010,31(增刊):55-57.

[8]曹健林.加强管理 凝练目标 开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新局面[J].中国基础科学,2009(6):3-7.

[9]杨晓秋,于敬鹏.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2011(5):35-41.

[10]李瑞瑞,米晓,王志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开放基金的科学管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7):78-80.

[11]张文俊.加强管理 不断进取 努力创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基础科学,2010(5):39-43.

[12]郑长江,李悦,武倩楠,等.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科学教育,2011(6):1-3.

猜你喜欢

专项经费课题重点
新环境下地质项目专项经费监督与管理分析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重点推荐
新环境下地质项目专项经费监督与管理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