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多元全程”式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构建

2013-08-15何玲霞曹正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毕业生

何玲霞,曹正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湖北黄冈438002)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从国家包分配的计划模式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的转变,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作用重大。在这种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模式,以应对这种挑战。

一、就业指导的产生与发展

“就业指导”萌芽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波士顿创立职业局为起点。1909年,他的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就标志着就业指导工作在美国的发端。1911年,哈佛大学首开大学生就业指导先河,开设了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除大学之外,美国的各类职业所也不断增多并逐渐成为教育系统以外进行就业指导的主要机构。在西方国家的带动下,就业指导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展开。

就业指导向纵深发展,得益于理论的支持。自帕森斯创立职业指导理论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理论到特质-因素理论、类型学理论、发展性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理论的发展。根据这些理论,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从职业指导阶段发展到关注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其实践工作从人职匹配安置就业的短暂行为扩展到贯穿大学生涯全程的全面发展的生涯辅导。

我国早期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初创职业指导。我国最早倡导职业指导的社会团体是“中华职业教育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大中专毕业生“服从政府的分配,为人民服务”,就业指导主要表现为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要求各地和各高等学校也要逐步建立起就业指导机构并开展工作。此时,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是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地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逐步形成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在管理上,实行“一把手工程”,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机构设置上,或单独设立指导工作处或招生就业联合办公;在指导与服务形式上,基本形成学校、院系二级就业管理体系;在指导与服务方式上,开设就业指导课,或选修或必修。高校就业与服务工作正逐步朝着教育部所强调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但在推进的速度与效果上,仍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重心偏离

传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心是,针对完成学业即将离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择业期指导,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校就业率,主要是一种思想引导和就业协助的过程;就业指导课也重在通过发布就业信息、宣读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求职技巧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过程中,强调毕业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大前提,较少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忽视根据市场机制来引导毕业生的流向。结果,许多学生因为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缺乏职业规划,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信息搜集渠道不畅,对就业形势与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或由于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稳定性差,甚至出现“高就业率,低满意度”的尴尬现象。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就明确强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更应该按照“立足就业,面向职业,鼓励创业,着眼发展,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的模式,由传统的毕业前就业指导转向全程的职业指导,既要为大学生的就业求职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又要为毕业生的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还要为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和帮助。就业指导课不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开展就业政策宣传,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发布就业信息等,而且要充分发挥更深层次的教育作用,通过开展职业指导服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稳定和未来职业发展。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薄

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开展就业讲座,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学和讲座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及各项规定,熟悉就业工作的流程,及时把握行业的发展动向,掌握择业方法与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授课教师资质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侧重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和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虽为必修课,但课时不足30学时、大班教学、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注重理论指导而缺乏实践指导及个性化指导,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与座谈中,学生也反映就业指导课很重要,但课时少,实践活动少,更没有个性化指导。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队伍不稳定不专业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主要由就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和院系就业指导人员组成,不仅人员比较少,变动大,专业专职的更是凤毛麟角。首先是就业指导人员配备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1:500的比例;其次是人员变动大难以稳定;最后,在队伍专业化方面,就业机构的指导人员虽基本是专职但专业的不多,院系的指导人员多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兼职,专职专业的更少。因此,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指导能力和指导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四)就业指导与服务缺乏社会资源的互动与联动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关联到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其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系统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各个方面的良好沟通与互动。但是,当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未能充分引入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仍然没有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和联动。结果,由于缺乏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意愿的深入反映,由于专业设置与课程调整未能紧跟形势,造成教育与实践脱节,学业要求与就业时期冲突等问题,就业指导与服务陷入学生和用人单位都不满意的尴尬境地。

三、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全程”式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新模式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多元化

1、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多元化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该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上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在态度层面上,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在知识层面上,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上,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因此,对高职生开展全程的职业指导,要贴近高职生这一新成长劳动力群体的阶段性成长规律,开展内容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既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又引导他们站在职业发展的角度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除了针对毕业生开展的求职技巧、简历制作、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外,还要不断加强高职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教育,使他们的学习内容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确定个人职业取向,增强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意识。

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和学生需要,加强创业教育。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创业教育,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最大化地实现职业理想,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并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2、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形式多元化

首先,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在保证课时的情况下,构建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系统化、全程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培养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等目标出发,坚持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并重,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业测试、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企业参观、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专业与职业发展需要,努力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取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其次,积极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辅助作用。可以聘请或邀请社会学者、行业专家、企业人士、优秀毕业生担任就业指导专家或创业导师,进校开展就业创业讲座,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指导就业创业实践,交流就业创业经验。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加入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参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参与就业指导教材的建设,参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再次,充分发挥校内外就业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机构和就业设施的教育作用,如利用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改革研究,利用就业咨询室为高职生解答各种职业与就业问题,利用沟通体验室为高职生提供个性化咨询与指导,利用形象设计室为高职生打造良好职业形象作指导,利用创业实践室为高职生提供创业沙盘实践,利用模拟招聘部为高职生提供无主题式招聘的模拟,利用资料室为高职生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求职礼仪、就业心理调节、求职技巧、求职简历等方面的图书、报刊、音像、电子资料,利用生涯测评软件为高职生提供专业测评,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与就业目标确立。

二是充分发挥校外就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利用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实践环境,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见习、假期勤工俭学等方式,指导高职生零距离接触职场、感受企业文化、体验职业角色、了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使学习目标更明确、使学习动力更充足,使学习内容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将学生的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还能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同时成为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考核录用人才的重要环节。

3、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人员多元化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是学校、学校就业部门、就业工作人员的职责,而是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

首先,成立学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则及对就业工作进行目标分解;就业数据的汇总与上报;开拓就业市场,收集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供需见面洽谈活动,负责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其中日常事务性的就业工作就由就业机构来处理。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下达的各项事务性工作,包括毕业生生源情况汇总、毕业生资格审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引进社会资源进校开展讲座、引导企业进校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等。

其次,发挥全校教师的育人功能。(1)就业指导课教师是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导力量,他们需要熟悉并掌握相关的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以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参与科研活动、大量收集典型就业案例,以积累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需要参加业务培训或进修、加强职业指导师认证,以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职业意识、自主就业与创业意识。(2)专业课、公共课教师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他们一方面要树立“就业工作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社会人脉,为毕业生开拓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要在专业课、公共课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主动渗透就业指导思想,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素质教育。(3)辅导员是高职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中也要主动渗透就业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就业教育与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教育相结合,把树立职业理想与理想教育相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指导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把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合理确立就业目标。

再次,发挥学校职能部门的育人服务功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宽松便捷的服务环境和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尤其是在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时,实行集中式、一站式服务,让毕业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各个职能部门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要分工合理、明确,便于毕业生有问题时能够找到适合的部门及时解决。

最后,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实现从国家、社会到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更广义的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1)注重引入国家公益性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人员的力量,加强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其他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发布、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如在创业教育中,积极争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技、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2)加强就业市场开拓工作,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网上招聘,或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订单培养,既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需要,又为用人单位节约用人成本。(3)运用校友这一重要资源的社会关系,激发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利用校友在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可以使就业指导与服务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

1、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它应贯穿于高职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根据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中,分段实施,连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依据学生入学时间的不同,大学期间各个年级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主要有:

一年级:上学期主要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特征及从业资格要求。下学期重点则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高职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结合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与计划,使学习更有目标和动力。

二年级:上学期侧重于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内容包括掌握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了解面试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掌握面试行为的控制和基本技巧,面试的典型问题分析及解答,体验求职的各种常见途径,了解劳动关系的有关政策和个人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了解常见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下学期侧重于了解基本的职业礼仪规范和职业形象设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养成尽职尽责、尊规守矩、重质量重信誉、优秀服务的工作作风和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年级:主要以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主,内容包括个人创业素质评估,个人创业条件与创业可行性分析,树立理财意识,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方法,掌握个人创业的步骤,撰写个人创业计划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以创业促进就业。

2、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过程全程化

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是一个在校期间的服务与指导,还延伸到学生离校后,实行就业跟踪服务,力争降低学生离校后的求职成本或风险。(1)毕业生回访。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回访,通过了解毕业生就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与所产生的困惑,为毕业生解惑解难,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端正就业思想和就业理念。(2)就业求助专线。为毕业生开通就业求助专线电话、求助信箱、求助QQ,及时了解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和意见,想方设法满足毕业生的愿望。(3)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对用人单位开展跟踪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又可以检验高校的办学质量、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就业指导满意度;另一方面,跟踪调查中反馈的数据也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改善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撑。

[1]陈惠娟,裴以明,封彬贤.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院,2011(01).

[2]揭育通.试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重心移动趋势[J].职教论坛,2010(05).

[3]沈飞.高校就业与服务模式构建与创新[J].现代营销,2012(04).

[4]刘海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07).

猜你喜欢

高职生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