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013-08-15白颢
白 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湖北黄冈438002)
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党中央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中,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最根本的无疑将是质量和特色的内涵发展。对于一所地方大学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赢得社会认可,进而在行业、区域、乃至全国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必须下大力气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两者不是绝对分开。外延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它更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和适应外部需求;而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更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内涵需要外延支持,外延需要内涵充实。因此,内涵式发展实质是将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相互统一的科学发展。高校要把提升质量当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彰显特色当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优化结构当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创新机制当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的内涵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学校德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要依托高校人才荟萃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二、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始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主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啃下素质教育这个“硬骨头”,已成为教育战线未来1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党政领导的共识和力量。这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实行素质教育“一票否决制度”;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各地的改革创新,用各种政策激励一切有益教育的改革创新,确保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才能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参与素质教育、理解素质教育、支持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教育战线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党的十八大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起点上,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三、创新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少高校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因此,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2],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四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是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精神气象和氛围的总和。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四、统筹配置规划公共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调节器。当前,尤其要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上推出新的举措,取得新的效果。在高考改革上,要加快建设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为招生选拔录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第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和谐共享,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高校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部属高校和其他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能得到国家财政的重点支持,众多靠地方财政投入建设的高校却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为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引进市场机制来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通过竞争激励,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高校标准化建设。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性任务。首先,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其次,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第三,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鼓励教育部属重点高校扩大在无部属高校且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省区的招生数量,让更多的优秀孩子享受优质高等教育。鼓励各高等学校扩招的增量部分,主要向人口大省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以利于不同群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和进行公平竞争。同时,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到位。
第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特色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既注重发挥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差的原则,合理地分配有效教育资源,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财政倾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过程与质量的公平。
第五,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公平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权利。各高校依据自身条件相应地逐渐建构奖、贷、助、补、减、免等助学体系,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同时,要对高校贫困生助学政策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贫困生扶助制度,建构稳定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扶助机制,加大资助力度,特别是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尽快确立规范、合理的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并应根据学生?
五、系统构建师资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应当成为高校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
首先要更新观念。要坚决抛弃过去人事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重存量、轻增量、重保有、轻开发、重使用、轻培养”的陈旧观念,大力推动传统的人事工作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激活用人制度,提高用人效益。
其次要科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例外。在高校中,学科建设是人才建设的龙头,而人才建设又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要按照“紧密结合学科建设、服务高校事业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第三是完善制度。要下大力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主要包括“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高能低”[6]的用人制度;有利于发现人才,服务人才的引进制度;有利于年轻人健康、快速、可持续成长的培养制度;鼓励冒尖、支持创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等。
第四是重视团队。现代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无一不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如“小作坊、单干户、父子兵、夫妻店”[4]式的研究行为已不能适应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团队,实现优势互补,激发团队效应。
第五是营造氛围。要兼容并蓄、包容开放,努力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文化氛围,使优秀人才在高校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要能做到“互敬而致远、求新以升腾”,为人才辈出提供保证,为人才脱颖而出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六、树立全民终身教育理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将提高青年受教育程度、掌握就业技能和充分就业紧密结合。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新要求。在深化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将着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使重点建设专业与当地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够提高产品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更多地为中西部地区、三线城市、县域经济及“三农”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5]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会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找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学校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07):3~4.
[2]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07):11 ~13.
[3]王占铭.从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关于江西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60~63.
[4]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价值、问题及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7 ~10.
[5]张忠家.努力构建和践行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4~6.
[6]伍处文.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