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析
2013-08-15方菲菲
方菲菲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黄山 230601)
近日,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民众参政议政热潮,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我们也可充分了解到,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共同理想的认同不断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不断增强。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就已深知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头脑的重要性,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在当前全球文化扩张的时代,增强社会主义吸引力与凝聚力,使人们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这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镜鉴: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科学体系,这一基本的概念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等更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厘析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欧洲从古老的中世纪没落贵族摇身一变成为地球上拥有最先进技术、最发达经济、最新潮制度的“新新贵族”,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德等国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一跃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国家。但同时,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此外,工业革命也造就了一个与近代大工业相联系的无产阶级,且这一阶级的成熟程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19世纪30年代爆发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更是表明了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就要求要有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由此应运而生。
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完成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更是称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出路,以及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由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依托,也为其良好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唯物史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种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的思想形成原因及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这个时代社会存在的产物。有什么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离开了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这就表明社会意识并非只是消极的被决定的一方,它完全能够对社会存在发生能动的反作用;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将本阶级的意识转化为全社会的意识,通过社会心理影响个人心理,并最终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和共产主义目标,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2.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的本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作为人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首先,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特征。人类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践的能力。因而,人的本质是一种自觉地活动;其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为了改造自然的需要,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人们之间的合作性就越强,个人就越离不开社会;最后,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应该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掌握了人的本质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我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人的本质出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理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人们能够并且可以摆脱地域、民族等的限制,形成自由、全面、开放的社会关系体系。第三,全面发展也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
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精神活动能力的提高,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应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尊重差异的同时更加注意培育人的健康积极的个性,以使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正确理解这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造成种种具体社会矛盾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原理,政治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体现政治要求、政治意图和完成政治任务的手段,是对经济发挥反作用的重要一环,其影响力已经深深渗透、贯穿到其他各种反作用的具体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体现其自身价值、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维系本阶级的精神支柱服务。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地位,都会竭力向社会灌输本阶层的思想文化观念。当前全球文化扩张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显得尤为激烈,对此,社会主义国家更应注重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本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服务。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终极动力。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动力在人的行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这一点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清楚意识到的,因此,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程度。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活动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阐释
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流变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是人们主观臆造,而是无产阶级实践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他们在多个场合都不同程度的强调过思想和精神生产的巨大作用,而其在文章、著作中大量使用的“宣传工作”、“政治鼓动工作”等概念就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这些概念时,都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即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结构中其它要素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与思想,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其它的社会结构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这也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宣传工作”等概念已经内在的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对象、中介、目标等,这些概念与我们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基本吻合的。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更加注重其实践性与阶级性的特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阶级性对照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的活动,不难看出,二者在不同时空中内涵的巧妙吻合。
2.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价值的论述
既然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已被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这表明其存在必然具有重大意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然具有如下内涵: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实际上是通过这一论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中的普遍存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统治阶级只有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地实现自己在思想上的统治;第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正如前文所述,我们不光要掌握批判的武器,即进行理论斗争,更应投身于武器的批判,即进行革命实践。理论不能代替实践,而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革命的物质力量。而在和平建设时期,理论的作用就突出表现在其作用于广大生产者,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这也给当前一些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价值以及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人一记响亮耳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断对我们现今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提供了正确的引导。
3.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直接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与指导工人阶级实践活动的同时,就已直接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概述如下:(1)在内容方面:1)通过理论教育,使欧洲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2)一分钟也不忽略对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意识教育;3)同与传统所有制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4)从工人的头脑中清除错误思想;5)清除教育中的宗教成分是人民思想解放的一个开端。(2)在对象方面,对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3)在原则方面:1)旗帜鲜明的原则,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与意图。而这一点与当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潮流趋势并不矛盾,我们鲜明的无产阶级特征、社会主义旗帜无需也不必隐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教育、宣传方法手段上的隐性效果,“润物细无声”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所追求的境界;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采用实际的、符合群众利益的实践代之空洞乏味的宣传,而不是一味鼓动群众盲目的革命热情。让广大群众主动并乐于为自身利益而奋斗,而不再是“创造利益的工具”;3)与时俱进原则,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以避免运动的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阻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4)在方法方面:1)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2)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宣传科学思想;3)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4)正确的宣传策略不在于争取对方的个别成员,而在于影响尚未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等等。
上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大量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而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宝贵的理论财富,对于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发掘整理必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是具有强烈实践取向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这是他们与其他思想家的根本区别,他们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他们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无产阶级政党方面。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革命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而不断的对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党在理论上的更加成熟、组织上的更加壮大。此外,还要指导无产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就非常注重对工人运动领袖的培养、对各国工人党理论宣传的指导、关注英美等国的工人运动发展状况等。2.宣传工作方面。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他们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里明确提出,参加同盟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从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工作,马克思恩格斯更是一生都致力于报纸杂志的理论宣传工作。3.工人运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革命运动对提高工人群众思想觉悟的重要作用,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4]工人阶级虽然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但是工人运动却不会自动地从自发走向自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实现这一转变。
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源于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特别是来源于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对这些丰富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应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梳理、挖掘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焕发新的理论光辉。首先,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外各种学术思潮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课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也十分繁重。马克思主义在当前要获得更大凝聚力和说服力,就必须能够继续解答当今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回击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正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以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其次,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5]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最新要求。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在特定情况下发挥“生命线”作用的机理,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最后,我们要探索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用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作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管锦绣,张三元.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两个向度及其当代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