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均衡价格论辨析——兼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2013-08-15史锦梅
史锦梅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石,2000多年前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对此均有不同看法,其中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经过后辈改良和补充后在经济学教学中享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笔者以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关于均衡价格论的表述为依据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简述
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建立了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体系,他采用折中主义方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供求价值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一)需求理论
马歇尔认为,需求与效用相联系,由消费者给予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其大小可间接用买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既需求价格衡量。由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需求价格也是递减即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化并以茶叶为例做出需求表画出需求曲线,以此类推在一定价格下,若干个消费者个人需求量相加也就得出某一商品的市场总需求曲线。
(二)供给理论
在供给分析中他立足生产费用论,认为商品供给决定于生产费用,分为“真实生产费用”和“货币生产费用”两个范畴。“真实生产费用”包括直接劳动和各种形态的资本,但这里的劳动不是客观耗用量而是用主观心理感受来衡量,指劳动者在心理上对劳动的厌恶和反感,用“负效应”来表示;对资本看法则是继承了西尼尔“节欲论”,认为是“等待”是资本家牺牲了自己延期享受,这样“真实生产费用”就成为劳动“负效应”和资本“等待”总和。而这些均是无法衡量的心理现象,他认为可借助于货币来衡量,这样真实的生产费用就可以用货币生产费用代替。在只考虑价格变化对供给量的影响,就得出了供给表画出供给曲线并找到了规律既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同方向变化。
(三)均衡价格的形成
马歇尔认为,效用和生产成本好比一把剪刀的两片刀刃共同起着作用,在同一个商品市场上,供求双方共同作用就会形成均衡价格,既需求量和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即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叉点它代表着商品的价值。双方都会自发调节各自的供求量或需求量逐渐趋于均衡点达到局部均衡。在不同时间段,供求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是不同的,短期中需求方起的作用大而长期则是供给方所起的作用大。
二、对均衡价格论的质疑
“均衡价格论”之所以到现在仍有很大市场主要是因为它详细说明了商品价格与供求双方量的关系及变化,容易掌握价格的变化规律进而更好完成商品价值转移和使用价值实现,生产和消费双方各得其所,但它不是“价值论”。
(一)主观心理感受指标是难以用货币去衡量的
既然效用是一物给所有者所带来的愉快或其他利益是一种心理感受,那么客观具体的“物”就会因使用者、使用时间和地点不同而有不同效用,量上存在着差异从而有不同价格,如何完成交换?马歇尔自己也认为“边际效用”这一心理感受程度是难以用指标“直接衡量”的,但可以用“间接指标”衡量,既通过买者愿意支付货币量(需求价格)来衡量。同理在供给价格中,他也把客观、真实存在的劳动和资本同样转化为“负效用”和“等待”两个主观心理感受现象,认为“货币”就可以确切表示。这种衡量指标的过渡缺乏说服力。况且就对于货币来说,其效用及边际效用也是一个变量,一元钱对穷人和富翁会有完全不同的效用。主观现象是变化的,客观衡量指标也是变化的,怎么保证以此为标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如果说将需求与消费者心理因素相联系来讨论价格是他研究角度的创新,那么把客观存在的社会生产过程“供给分析”用纯粹主观心理现象所代替则是其理论上倒退。难道商品生产费用会因为工人对劳动的喜爱既“负效用”减少而减少?资本会因资本家对“延缓享受”感受提高而增加?如果能够的话,降低生产费用最好办法就是让工人“心情愉快”劳动最好是十分喜欢“负效用”为零,资本家最好是忘记自己是在“延缓享受”,这样实际生产费用就会在工人和资本家“感情愉快”中实现了,何必花精力去提高生产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
(二)对“价值”的理解和定义本身就含混不清
在“均衡价格论”中他说,均衡价格就代表着商品价值,而在供求理论中又说“一个东西的价值就是它的交换价值,既一物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换取到别的物的数量”用货币表示它们的价值,并称这样表示的每样东西价格为价值。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在他的眼中,均衡价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而一物价值数量是不会因时间地点不同而不同,是客观不变的。但在用来分析供求时又说:在不同的需求量情况下,一物总有着不同的交换价格,而且受双方共同作用逐渐趋向均衡价格,也就是一物所故有价值(交换价值),价格是时刻变化的,并逐渐趋向其均衡价格(价值),这显然与前者矛盾。正是由于他混淆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同时又认为交换价值和价格也是一回事,三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三)价值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决定的结论本身就不科学
从均衡价格论中可知,均衡价格既为该商品的价值,它是由供求双方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既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这就如同说婴儿是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乍一听是多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是如此荒唐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如果没有胚胎在子宫中生长发育过程,哪里会有婴儿产生?同理作为只有通过劳动而产生的商品来说,无论是否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产生的源泉只能是在生产领域而不可能是在流通领域这一客观事实是不会改变的,流通只能是价值具体实现的过程和渠道而已并不是本质。因为均衡价格产生之前商品价值在生产中就已产生并且决定了,供求影响只能引起价格变化而不是价值。
(四)均衡价格论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
马歇尔自己大力反对经济学脱离实际,倡导经济理论要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做出贡献,但在“均衡价格理论”中却不能得到良好体现。均衡价格理论就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在正常经济生活中,效用程度相同的商品价格却有很大不同?既然供求双方可决定商品价格,为什么自行车如何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它也不会涨到一辆汽车的价格;电风扇不管怎样供过于求价格猛跌,它也无论如何不会跌到与一把纸扇相等的价格?电视机的均衡价格为什么要比馒头供求平衡时价格高许多倍?所以供求论对价值的影响只能是表象描述,并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本质。
(五)供求分析中,商品本身的价格来源说明不清,用价格来推导价格
在需求分析中,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以什么为标准的没有说明。在以茶叶为例中他说,如果茶叶价格为每磅50便士(P),消费者此时只愿意买6磅(Q),当价格下跌时则购买量就不断上升,既P是已经现实存在的是自变量,消费者能够决定的只是Q是因变量,用函数表示既Q=f(P)。那么50便士是如何来的?是消费者依据一物(茶叶)为自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去决定自己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既需求价格吗?显然这里不是。如果是的话消费者对P是能够决定的,但事实上他只能决定自己Q去影响P。在供给分析中,既然真实生产费用包括劳动和各种形态的资本可以用货币生产费用代替,那么对商品而言它的价格P应是既定的,而且这个价格应该是在去掉了生产成本后有一定利润的价格,否则厂商就不会因为市场上单位商品价格越高而提高产量。马歇尔在谈供给价格和供给量时却回避了这个问题,用一个“负效用”和“等待”两个弹性很大的心理感受指标来掩盖了厂商提高供应量的实质原因。在供给分析中与上相同,对于厂商而言市场价格是既定的,厂商自我决定供给量,那么对供求双方来说所涉及到的市场价格都是既定的自变量,商品价格变化依据又是什么?马歇尔跳过了这个问题没有谈,而去直接找量相等时的价格就认为是“均衡价格”。这样就是在“均衡价格”决定之前就已经直接使用了“价格”概念,但并没有说明市场价格的来源和本质内容是什么,同时认定均衡价格就是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相对不变的。而在需求论中又说,价值就是一个物的交换价值,对消费者来说同一物效用不同在交换中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既价格也是不同的,价值又是一个变化的量,这样就前后有了矛盾。
三、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总体评价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一)对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总体评价
虽然马歇尔均衡价格论在具体细节和推导中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揭示了供求对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从而提醒我们实现的过程也很重要,就如同分娩过程对于婴儿出生是多么重要一样,并不能因为它不是本质就忽略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商品价值是相对稳定的,而外界供求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表现的比较明显和突出。但它只能是“价格论”而不能是“价值论”,该理论并没有涉及到商品价格来源的本质问题,同时从中可以看出,“价格”和“价值”两个概念必须区分,否则理论研究只能流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从而难以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与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不同就是能够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研究经济现象,不是唯心主义用主观去感受外界。正所谓“我心映青山”实际上“青山未必是我心”。心理主观感受并不能代表现实世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他对经济学伟大贡献之一。他从商品分析入手不但出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且有明确定义,指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劳动二重性的提出解决了价值来源问题,既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两种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在商品中的不同体现方面。价值规律则进一步说明价值量的决定而且还涉及到商品交换原则及商品价格变化。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相等”为轴心上下波动,不但说明了价值来源,还说明了价值表现形式即价格变化规律。虽然电风扇和纸扇效用相同,但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时间不同,所以价格永远相差很大无论供求如何影响都不会相等。虽然一物对不同消费者心理感受不同,但其价值不会因为感受不同而不同。有人说“均衡价格论”突出了竞争,不但有厂商间竞争还有供求双方竞争,而劳动价值论就没有。实质上劳动价值论内容中并不排斥竞争而且还充分考虑了竞争因素。在对社会必要时间论述中,马克思认为:由于这种“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的而不是“个别”的,因此它就是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商进行竞争和比较的结果,通过这种比较找出“平均”水平去决定,而且还有“另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按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所占比例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同社会分配给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比例相适应,表现为市场上该种商品总供给量和需求量大体一致,“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从这段话中可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但包含了同部门的竞争,还从全社会角度考虑了不同部门的竞争以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竞争结果。显然这里的竞争涉及到的范围是比均衡价格论大的多,说劳动价值论不考虑竞争是完全错误的。但由于“劳动价值论”重点是讨论价值的,所以马克思只是概括性的谈了供求竞争的作用比较抽象,对价格具体如何受外界因素影响变化的细节问题并没有详细讨论。若是把马歇尔均衡论只看作是一个价格论的话,则刚好完成了这个任务。
虽然均衡价格论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所揭示出供求对价格影响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既定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相对较小,而价格却因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变化很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就是晴雨表,只有关注价格对消费者选择影响,才能真正完成商品价值转移和使用价值实现,资源配置才能合理。同时马歇尔在价格分析中重视心理因素对消费者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同时还提出需求弹性、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剩余、外部经济、内部经济等新概念,这些对于理解和掌握供求对价格的作用有非常大帮助。所以马歇尔均衡价格论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不能否定其功绩,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他仍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伟大经济学家。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漆光英.外国经济学说史教程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5]刘宁.基于劳动的分工与贸易的逻辑生成——亚当·斯密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文本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