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专业科技创新人才普及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15方振国李群陈得宝杨一军李峥苗曙光
方振国,李群,陈得宝,杨一军,李峥,苗曙光
(淮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交叉化、综合化,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偏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模式过渡到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式,在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突出学科的专业特色[1].电气信息类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并重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的科技创新人才成了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发展目标[2-3].本文总结分析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并提出进一步优化改革培养模式的方案,以期实现在充分发挥原有优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社团,实现由培养部分拔尖创新人才模式转变为面向全体电气信息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普及培养模式.
1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以掌握经典理论为基础,以最新科技的发展为导向,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1-2].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淮北师范大学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致力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构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1 改变教育理念,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特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出既具有扎实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求实的科学态度,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成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发展目标[4].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通过及时调研其它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认真地分析讨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深化了广大师生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认识,突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由传统的偏重教学转向理论、实践和科研并重的方向,强调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构建基础理论、设计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方案.
1.2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近年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围绕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了多项教学改革工作,组织专家进入课堂,认真听取一线教职工的意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反馈的各项教学意见,制定了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指导意见及措施.1)提倡开展多种教学模式,营造科技创新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交互式教学.教师主导课堂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以探索研究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运用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幻灯片、黑板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电气类专业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延伸了课程的魅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2)开展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理论实践结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学院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学院以《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主线,加强核心基础课程群的建设[5-6],加强电气信息类各基础理论之间的穿插、呼应,突出专业理论之间的融会贯通,构建高质量的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实现以精品课程为点,带动其它各基础课程的面整体效应[7].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托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全面实施开放式教学,采取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式开设了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以及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实践类课程,鼓励教授、副教授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倡既有较高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的学术竞赛[8],带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1.3 完善创新人才教育管理模式,建设创新人才评估考核体系
积极合理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制度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保障,只有宽松有序的制度体系才能为学生营造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在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学科的壁垒,加强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习,塑造文理兼容,全面发展的创新品格.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构建将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为一体的新评估体系,在理论考核方面,采用教考分离,随机抽调试卷库的方式,使试卷达到多题型、多形式、多角度的客观化标准,并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与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提高能力考核的比重.实验考核采用将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视实验过程及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开拓创新能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一些经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的方式选拔培养了部分学生,选拔的学生在教师的系统培训下,积极的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系列学术竞赛及安徽省电子设计竞赛等多项专业学术比赛,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及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实践中完成科技创新能力的升华.这些学生专业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就业形势好,在就业单位普遍受到重用,在电信类专业学生中树立品牌示范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迫切希望进入实验室,加入到培训、参赛的活动中,以期全面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竞争选拔,集中培训的方式受到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及指导教师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适宜于局部的培养拔尖型人才,无法面向整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展开,因此,如何由精英型的局部培养格局逐步过渡到面向整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 普及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为了解决当前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实现全面培养,全面提高的目标,应从建设多层次,多角度的梯形培养方式入手.合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社团,采取导师制的方式选拔培养部分高年级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精英学生,后期以社团精英为主全面展开分层分流的培养工作,突出以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以“强”带“弱”,体现由“上”至“下”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社团可分阶段、分时段、多方位的梯度培养优势,既解决培养师资、实验场所、学生创新能力参差不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又丰富校园科技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以尽快尽早地实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
4 结束语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核心发展目标,探索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注重突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在深入研究当前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当前培养创新人才的优秀改革成果,进一步拓宽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创新人才的全面普及培养.
[1]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11
[2]刘志宏.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的战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6-69.
[3]马斌,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4]钟东,李忠明.电子信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2):59-60.
[5]陈得宝,杨一军,方振国.电信类专业计算机控制课程群教学方法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84-87.
[6]陈得宝,杨一军.电信专业计算机控制课程群建设[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79-82.
[7]李素文,王凤随,邵芬,等.电气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建设[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80-82
[8]李峥,苗曙光,陈得宝,等.电气信息类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