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信贷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分析

2013-08-15

时代金融 2013年9期
关键词:信贷政策信贷金融机构

梁 东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 兰州 730000)

一、信贷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信贷政策主要是指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其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弥补了传统货币政策在调整结构上的不足。目前我国的信贷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支持“三农”发展的信贷政策,包括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林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二是改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信贷政策措施;三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信贷政策,包括金融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服务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四是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信贷政策;五是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要地位、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信贷政策对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和发达程度、信贷投资环境和防范处置风险能力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经济金融特征明显的区域差异,信贷政策的实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找准制约因素,突出信贷支持重点,畅通政策传导渠道,发挥银行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二、信贷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差异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石油、煤炭、化工、有色及钢铁等资源性行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表现为典型的投资拉动、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信贷资源配置结构,以甘肃为例,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对交通、电力、制造业等行业的贷款额约占全省贷款总额的40%,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额约占全省企业贷款的70%;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余额的60%。信贷资源向大项目、大企业集中,向中长期贷款集中,对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和民生领域支持不足,不利于提升信贷资源流转效率、支持薄弱环节发展,影响了信贷政策调结构的实际效果。

(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

银行是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总量与全国差距较大,金融发展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差距水平还在不断扩大,可利用的信贷资源有限,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功能被弱化。到2011年末,西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的17.9%,低于东部42.3个百分点;存款占全国的18.3%,低于东部40.8个百分点;贷款占全国的18.8%,低于东部40.6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尽合理,城市金融主要以国有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主,农村金融则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仍相当缓慢。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规模偏小,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农村金融服务仍然薄弱,金融支农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金融发展水平的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货币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金融机构信贷模式差异

一是商业银行以盈利性为首要经营目标,由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环境差,优质项目少,商业银行会将信贷资金投放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不足和资金外流的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减弱;二是随着近年来保增长政策的实施,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透明度低、盈利预期不明朗等因素造成银行信贷资产在中长期内的收益性和安全性面临一定考验;三是西部银行收入长期靠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贷款投向高度集中于传统行业,与传统行业形成了基于粗放发展方式的共同利益格局。信贷政策实施,可能与银行盈利目标相冲突,减少利息收入,降低商业银行执行政策的意愿,减弱信贷政策效果。

(四)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金融生态是信贷政策制定、实施的外部条件,直接影响信贷政策传导,进而影响信贷政策的有效性。金融生态环境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时忽视国家信贷政策的取向,由于政府过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往往存在更强烈的项目投资冲动。在对金融仍有相当强大影响力的条件下,地方行政的项目投资冲动最终演化为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对信贷政策实施形成冲击;二是对贷款质量、企业守信情况、中介体系建设情况重视不够,导致企业、金融机构信用残缺,社会信用处于失衡状态,使信贷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信贷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

三、政策建议

(一)为政策实施奠定经济金融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扩大信贷总量,使信贷供给与经济增长、结构优惠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适应。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健全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从深层次上继续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机制,优化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培育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型,切实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力。

(二)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

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体、担保组织体系,以及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监测、考核和激励体制,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从严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镇化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助学贷款政策,加强和改进对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金融服务。

(三)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经济结构调整成为重要任务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把调整信贷结构和业务结构作为主抓手,全方位调整优化资产、负债、收益结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扩大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比重,提高多元化盈利的能力,突破盈利成长的瓶颈,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强基层政府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协调,协助金融机构解决不良资产处置、清收不良贷款等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地方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提高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度。广泛开展信用评级,积极引导、规范和培育社会中介服务市场。紧密结合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各项工作,以守信激励、失信约束为原则引导信贷供给,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金融中介体系,鼓励引进和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以及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产业基金等新金融的发展环境。

[1]周孟亮.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效应区域差异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7(03).

[2]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03).

猜你喜欢

信贷政策信贷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及风险防控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秦皇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信贷政策指引
国际货币体系和俄罗斯的货币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