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印象
2013-08-15王丹阳
图/文 王丹阳
关于福建土楼的最初印象,是小时候在父亲的一个信封上看到一枚小小的8分邮票,上面的图案就是圆形的福建土楼,像极了一块粘着糖粒的甜圈饼干。直到2013年盛夏,才终于有了一睹庐山真面目的机会。
汽车弯延穿行于福建西南部的盘山公路上,青山如黛,碧水环流,一个个古老村落散落在崇山峻岭中,那方寸记忆中略显模糊印象的土楼就这么毫不遮掩地进入了我的视野,在田园的烘托下,既壮观,又抒情,其诗情画意和豪迈气概,让我留下许多遐思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土楼依形状分为圆寨、方楼和五凤楼,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奇,让我叹为观止。土楼高可达10余米,直径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其外墙厚一至二米,状如城堡。从大门进入,眼前并不是想像当中如四合院般有空旷的天井,里面又盖建了粉墙黛瓦的居所,最中间的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土楼高为三至六层,一、二层是不开窗的,当地导游说,这是一道防御工事。原来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繁,天灾肆虐,当地民众不断举族辗转迁徙入闽,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和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于是客家人开始聚族而居,共御外敌。就像圆寨,把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导游是客家人,热情亲和,带我们到她们家族聚居的土楼参观。土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内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设施,第二层由长辈们居住,部分房间作为仓库使用,三层以上是小一辈人的卧房。我们被邀请上楼,楼梯和房间都是由木头构建,走在上面发出吱吱呀呀地声响。楼上每一个房间都是独立的,里面一床一几,朴实简陋,夜里如厕要跑到一楼,导游说世世代代如此,早已习惯了。
天色渐暗,我们在永定洪坑村的一户村民家住了下来。凉风习习,一扫白天的酷热和喧闹,山涧清流的叮咚声响清晰地传来。此时,从土楼的木窗里透出点点温暖的灯光,炊烟袅袅升起,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