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信用卡加密 斩断灰色利益链

2013-08-15湖畔散客成玉临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户主持卡人身份证

湖畔散客 成玉临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与之相关的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目前的忧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用卡、银行卡的诈骗短信满天飞,“请将款汇入某卡号”具有一定欺骗性;二是绝大多数银行的“失卡保障”范围基本不包含网络、电话、ATM交易,造成被诈骗损失难以弥补。

虽然,国内大部分银行信用卡都设置了安全保障措施,主流方式是“挂失前48小时失卡保障”。即持卡人在遗失信用卡后,若第一时间向银行申请挂失,则挂失前一定时间以内被人盗刷而造成的损失,可由银行部分或全额赔付。不过,信用卡设置密码与否,在盗刷发生之后的责任承担内涵则完全不同了,设置密码的信用卡一般都不享受银行的“失卡保障”服务。只有未设置交易密码、仅凭签名支付的信用卡才能享受这项保障。而且,绝大多数银行的“失卡保障“范围,是不包含网络、电话、ATM交易的。

对此浙江一位法律界人士指出,持卡人通过设置密码,其实是将银行对安全的审视义务转移到了自己。从法律逻辑分析,银行的失卡保障不针对设置密码的信用卡,是有一定依据的。杭州某国有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也认为,为信用卡设置密码,被盗刷、克隆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但赔付时持卡人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这在多数银行的信用卡章程里都已经有明确条文。

银行揽责为增收?

设置了密码的信用卡被盗刷,银行不会对此进行赔偿,这几乎是国内整个银行业不成文的“规定”。信用卡究竟该不该设密码,也因此成为业内反复讨论永无结论的两难问题。不过,目前已有广发银行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难题。该银行正式推出的“交易安全卫士”服务,优化了“失卡保障”的内涵,承诺赔付“凭密码交易”的被盗刷损失,这一服务适用所有的广发银行信用卡。但是,普卡及金卡用户需缴纳每个月4元的费用。

根据广发银行介绍,此次推出的“交易安全卫士”服务,改变了业界密码交易遭盗刷不赔偿的现状。只要是因伪造信用卡、卡片信息泄露、遗失被盗而发生的资金损失,包括“失卡保障”排除在外的ATM、网上交易在内,无论是否凭密码验证支付,该行都会提供全额赔付保障,且保障范围不受密码及时间限制。这一做法在业界尚属首例。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这项“创新”该银行也规定,普卡及金卡用户需每个月缴纳4元的费用。银行揽责任上身,在为持卡人提供用卡安全保障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收入来源可以理解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至于4元/月的费用,也无可厚非,因为该服务并非强制提供,持卡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尽管目前该项服务的市场反应尚不可知。但是,由于多数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时都倾向于选择密码交易,所以这种服务更适应市场需求,不排除其他银行也会后续跟进。

有了“交易安全卫士”的服务模式,再辅之与为信用卡设置密码,就能够为自己准备了双重保险。国外使用信用卡基本不设置密码而是预留签名以便签单时核对,那是因为国外是特约商家在核对签名上极其认真。但在国内商家几乎不会核对签名。如果信用卡设计了密码保护,刷卡后先要输入密码,之后才能在购物凭条上签字,这样即使商家不核对签名,密码也是一道防护屏障,信用卡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斩断灰色利益链

银行卡在网上被公然售卖,其背后是为了对接“洗钱”、诈骗、“刷信用”等特殊需求,网络上已形成一个半公开的银行卡买卖市场。随着受理环境的改善和开卡成本的降低,一个人手中有若干张信用卡、银行卡已日渐普遍。在卡包渐满的同时,针对卡的灰色产业链也逐渐形成。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出售银行卡”关键词,大量售卖银行卡的信息可以轻易搜到。“金融理财卡业”网站的店小二说在他那里,工行、农行、建行普通的银行卡200元一套(包括开户手续),带身份证原件280元一套,带网银450元一套;招商银行的银行卡比较难办,价格要贵一些,但量大从优。一名在网帖上留下售卡信息的徐姓“卡贩”说,工行、农行、建行带网银、身份证的银行卡一套500元;不带网银、带身份证的一套300元;如果是去年的旧卡一套200元。交易方式上“卡贩”们较为谨慎,有的选择淘宝交易,有的选择先付定金,余额货到付款或由快递代收。据介绍生意好的时候,一个“卡贩”一个月能卖出几十套银行卡。令人疑惑的是他们的银行卡是从哪里来的?

徐姓店小二说他的银行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面向社会收购的闲置银行卡,普通银行卡150元一套,带网银的300元一套,然后加价出售;另一种则是通过“黑市”购买身份证去各个银行办出来的卡。“我们有自己的渠道,能买到很多来自各种渠道的身份证。所以真实性不成问题持证办卡银行不会怀疑,真正的“户主”却并不知情。

专家指出银行卡交易涉嫌违法影响恶劣,亟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资料显示上海某区警方去年破获一起银行卡犯罪案中,诈骗团伙曾以每张80元的价格借用了110张身份证,并在两周之内办理了288张银行卡。至案发时已以140元每张的价格卖出130张银行卡,获利达1.8万余元。

“灰色需求”产业链

通过正常程序办一张普通银行卡一般只需要10元钱工本费,有的银行甚至免费办卡。那这些动辄数百元一套的银行卡又是谁在使用呢?第一,用于淘宝店主“刷信用”。“卡贩”回答说淘宝店主一般都需要人为制造不断攀升的交易量,有的会买一些银行账号,让现金在自家的店铺上面转来转去,制造了虚假交易,虚假信用。

第二,诈骗分子隐藏身份另有图谋。很多人都有收到诈骗短信的经历,要求把钱打到某某银行账户,户主姓名某某某。这些“明目张胆”的银行账号极有可能就是买来的。在上海某区警方破获的银行卡犯罪案中,一部分银行卡即流向了电信诈骗分子。一旦有人受骗,骗子立即就近取现,完成赃款转移。由于并非银行卡真实的“户主姓名”,警方很难查到他们的头上。

第三,“洗钱”需求。在许多地方银行卡已成为“礼品”。经常有人带着多个身份证办银行卡,在每张银行卡里存几千元钱。他们并不讳言银行卡是用来送礼的,等卡上的钱被取走,他们就会来银行销户。但是,购卡人并非该卡真正的“户主“,一旦真正的“户主”对该银行卡进行挂失、销户,购卡人存在卡里的钱就成了“户主”的钱。

有效治理需多措并举

按照相关规定,银行卡及其账户只限经发卡银行批准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转借。无论是“卡贩”收购、出售银行卡的行为,还是“户主”本人将闲置银行卡卖给“卡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银行卡交易为诈骗、“洗钱”、“刷信用”等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影响恶劣,危害严重,亟须多措并举,斩断利益链条。

在关注银行卡买卖市场的同时,更应关注其上游的身份证买卖市场。商业银行为开展银行卡业务,降低开卡人的成本,按照现行规定,只要持有本人身份证和他人身份证,就可以为他人代办银行卡,导致了一人多卡日渐普遍,客观上为银行卡买卖市场提供了便利。公安部门应通过技术侦查手段,使挂失后的身份证失效,从根本上截断银行卡买卖市场的主要货源。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严格代办银行卡的标准,开卡人只能持本人身份证办理银行卡。从加强监管的角度考虑,监管部门应该对个人办理银行卡的数量予以一定限制。

猜你喜欢

户主持卡人身份证
都有身份证
辣椒也有身份证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界定的辨析
趣说古人的“身份证”
论信用卡诈骗案件催收效力问题的认定
——以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为例
刷卡消费警惕三大骗术
身份证里的“X”是什么意思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
张小飞落网记
招行联合腾讯推出QQVIP联名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