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教学:须从文体特质入手
2013-08-15林甸县第一中学李娜
林甸县第一中学 李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小说(西方小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份额不断加大,且愈发注重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品中选择教学文本。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差异,外国小说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中国小说都有很大差异。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作品基本上属于翻译文学,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作品。大凡翻译作品,基本上是按当地语言来表现异国语言的,这里面有着复杂的文化因素。因此,作为翻译作品的外国小说,一方面由于中国固有文化的“归化”力量而具有中国性,另一方面,毕竟来源于另一语言和文化传统而具有外国性。因而,承载着异域、异质文化的外国小说,既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有别于传统的中国小说。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学时,务必了解外国小说特质,把握其文体特征,才能教出外国小说独有的味道。
一、不同的文化决定相异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尊重个人尊严与价值,强调个人权利,倡导自由精神,它以个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智慧为最高的人格体现。譬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传达出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张扬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注重节制、适度,追求平稳、秩序,讲法律、重奉献。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能直接反映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如外国小说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多以“圆形人物”为主。譬如雨果的小说《炮兽》节选的主要人物是叛军统帅,却具有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等优秀品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反对暴力,主张以爱制恶。学生很难理解这种写法,体现了文化冲突的复杂性。而中国文化讲究“是非分明”“惩恶扬善”,因而,我们在中国小说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塑造完美的诸如“诸葛亮”式的“扁平人物”形象。
二、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西方文学作品十分重视想象力,尤其表现在小说上,他们认为小说的本质是虚构,虚构的真实才是艺术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更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质。譬如博尔赫斯说,她的写作只不过是受“一个梦”的指引,而卡尔维诺则干脆宣称是“一只脚跨进的幻想世界,一只脚保持客观现实”。从他们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曹文轩主编)的《沙之书》《牲畜林》等作品来看,无一不展现了想象的魅力。
中国传统小说则以描绘精彩情节场面、塑造生动人物性格见长。可以说,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曲折是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譬如《水浒传》《天龙八部》等。外国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人物内心潜意识的挖掘,其作品较重视对人物内心、对思维的思考,因而西方小说诞生了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譬如入选多个版本语文教材的英国小说家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在实际教学中不受学生欢迎,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西方这种文学追求的差异。
三、不同的情感需求所造成的价值追求不同
文学离不开情感,中西方文学作品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譬如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对西方人而言,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若无爱情,则失去无限的趣味。因而在西方小说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西方式的大胆直接的爱情表达,譬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娜塔莎”这一人物的塑造,其对爱情勇敢热烈的追求,是很难被含蓄的中国文学作品所接受的。
外国小说在情感追求方面,其作品往往注重对博爱等大爱的追求。譬如入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桥边的老人》(海明威),其中老人对战争中动物命运的关注,令人震撼,这其实体现了人类一种高尚的悲悯情怀。
以上所述并非是“外国小说”的全部特质,但至少从文化背景、民族习惯上可见“外国小说”有别于传统中国小说。因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外国小说教学时,务必进一步考虑其“文体体式”。
“文体体式”,通常称之为“文体”或“体裁”,但实际上其内涵要比文体或体裁深,它有两层内涵,第一层面是指文本的类别;第二个层面是指单个具体文本的特定样式。通常而言,教学内容的确定理应依据文体特性,而所谓的依据文本体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某一篇课文作为类的共性特征,更要把握其自身的个性特征。
以外国小说教学为例,依据外国小说文本体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遵循外国小说文本的共性特征,而且需要研究具体的“这一篇”外国小说的文本体式,从而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其实,即便是“外国小说”范围内的作品,也是流派各异,风格多样,具体到某一篇(部)作品,解读到位也是殊为不易。譬如海明威的“电报文体”、巴尔扎克的深刻批判、雨果的浪漫夸张等,再如教学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小说《牲畜林》,我们必须关注这位被称为“作家们的作家”的卡尔维诺的创作风格。他的小说追求一种童话意味。在《牲畜林》这篇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中,作家以幽默调侃的艺术手法,通过“朱阿”这一独特人物在“牲畜林”中的搞笑表现,一下子化解了沉重的战争主题。可以说,了解了卡尔维诺轻逸化表达和童话式构思的创作风格,对于我们解读其小说《牲畜林》提供了一条可参照的路径。
其实,依据外国小说文体体式教学,如果仅停留在对文本体式共性特征层面的把握,其价值是不大的。教师应该努力开掘文本体式个性的特征, 将其建构为属于外国小说的“教学内容”。譬如美国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就存在这样一些具体的文体特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大量运用“暗示”的手法;人物身份的暴露与隐匿;时间距离的运用;读者期待“落差”的运用,等等。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确定“这一篇”外国小说的教学内容。
当然,我们也并非否认外国小说只有“这一篇”而无“这一类”的教学。每一篇“外国小说”的教学内容虽然都是特定的,但其前提是“小说”,无可避免都存在着“小说”共通的东西。教师在教特定内容的同时,既要兼顾共性,又要结合具体文本的特性,构建出符合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当师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积累一定“这一类”的小说解读教学方式,为今后综合运用或选择这些方式去解读其他类似的外国小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