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上游流域的旅游发展环境与产业策略

2013-08-15何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汉水陕南区域

何红

(陕西理工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北部的米仓山,全长1 532km,是长江最大的支流[1]. 流域面积15.1万km2[2],涉及鄂、陕、豫、川、渝、甘等6省市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其中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km[3],流域范围内主要涉及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及湖北十堰等市. 近几年来,旅游产业成为该区域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 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流域范围内各省市纷纷将汉江流域确定为重点发展区域,吹响以汉江走廊旅游风光带为代表的新一轮开发建设的号角.

为响应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战略的全面实施,如何从旅游发展战略上来呼应,特别是发挥该区域潜在旅游优势,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特色,变潜在资源优势为现实经济优势,推动该区域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本文从分析该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入手,对旅游发展环境进行初步分析,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提出该区域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战略选择,以期为边缘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实现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及各省市经济协调发展做区域性探讨.

1 汉水上游流域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

1.1 典型的旅游边缘区

旅游边缘区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相对于旅游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或是当地旅游业发展所重点依托的核心地域来说,旅游发展程度较低或刚开始发展旅游业的地区. 汉水上游区域作为典型旅游边缘地区,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1.1 区位边缘性

一方面表现为空间地理位置的边缘性,汉水上游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等市均为各省的边界地区,陕西、湖北的经济发展战略几乎很少涉及上述地区或经济辐射带动作用非常小;就大区位而言,汉水上游区域处在以关中-天水经济带、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大武汉经济圈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是交通区位的边缘性,汉中、安康、十堰三市地处山区,各市域间可进入性及通达性相对较差.

1.1.2 经济边缘性

汉水上游流域各市县所在地区基本处于不发达或贫困状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经济核心地区. 经济落后导致的建设资金匮乏成为制约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1.3 市场边缘性

汉水上游流域各市由于区位表现的非优性、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的相似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导致旅游业发展中目标客源市场界定难度大、规模小等特征. 同时,旅游遮蔽效应及潜在替代威胁的存在将直接导致区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1.2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汉水上游流域边缘性的区位劣势反而孕育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汉水上游的秦巴山地是中国大陆腹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联系西陇海经济带和长江中上游经济带之间的绿色走廊. 汉水上游各地市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和输送任务. 在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将秦巴山区的汉水上游地区确定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功能区,涉及陕南20余个县及湖北9个县(区).在随后陕西省编制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更进一步明确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为维护生物多样性. 这些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产业战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2 汉水上游流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2.1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良好

汉水上游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平均高达52.7%[4],是周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陕南水资源总量达314.58亿m2,占陕西省全省的70.7%[5],地处汉江源头的汉中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十堰有亚州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被誉为“华中水塔”,全市水能资源蕴藏量达500万kW[4];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生态资源连片分布,品质极高. “千里秦岭、千里汉江”,形成了诸如金丝峡、天华山、南宫山、长青华阳、牛背梁、黎坪、木王、大瀛湖、武当山、五龙河、神龙峡等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

汉水的浸润不仅滋养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还孕育了多姿多彩、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 流域内两汉、三国文化久负盛名,三国时期历史遗存众多,是三国文化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形成了诸如汉水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 武侯墓(祠)、张骞纪念馆、蔡伦墓(祠)、龙岗寺古人类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轰动世界的郧阳人头骨化石等成为该地区独具魅力文化景观.

2.2 旅游产业政策鼓舞人心

宏观层面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深入实施.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2009年,陕西省下发了《陕南旅游产业突破发展规划纲要》,把陕南旅游规划纳入到陕西省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决定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重点扶持陕南旅游产业开发建设. 2012年初公布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秦巴山地”纳入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西三角”构想的逐步推进,秦巴汉水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微观层面上,汉水上游各地市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区域内的汉中、安康、十堰相继将旅游产业作为本市的重点产业或龙头产业来发展. “十二五”期间,陕南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区域,就此汉中提出“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城市”的发展战略,安康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旅游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商洛则提出“产业兴市,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实现了陕南中药、食品、水电、旅游四大绿色产业占GDP比重30%左右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旅游产业的突破性进展. 十堰市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十二五”期间,提出“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经济发展仍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核心和关键.

2.3 潜在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首先,汉水上游区域是衔接大西北、大西南及广大中部地区的枢纽. 它北连以西安为中心的“关-天经济区”,南接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经济带”和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区是我国内陆经济发达区. 国家提出协调发展和加快西部地带经济增长的区域发展政策,明确提出要实现东西部结合,将其建成资源、经济互补的最大一体化经济带.

其次,随着西汉高速、西康高速、十天高速、陕沪高速、陕渝高速等的建成通车,汉水上游流域逐步纳入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三小时经济圈. 同时,随着人们出游能力的提高和国家休假制度的实施,游览一到两个城市的区域性短线旅游将成为多数旅游者的首选. 汉水上游区域将真正成为区域资源互补的中间站和供应地. 据统计,近些年到秦巴汉水区域旅游的游客量有大幅增长,大约占到各地市游客接待数量的一半左右,预计到2015年秦岭地区国内游客人数将达到7 257万人次,到2020年将达11 476万人次,到2025年可达13 563万人次[6]. 旅游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将在诸多旅游中心城市间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2.4 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初步显现

旅游产业发展关联性强、时空集聚性突出. 近年来,汉水上游流域各地市旅游发展突飞猛进,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就业与缓解就业压力、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后发优势、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强国际交流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陕南三市为例,2008年,汉水上游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6.61%、4.85%和6.01%,说明旅游业逐渐成为三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同时,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系数分别为4.30、2.09和1.9[7]. 2010年,湖北十堰旅游业总收入89.3亿元,安排旅游直接从业人员9.3万人,接待游客数量1 477.11万人,旅行社数量82家、星级酒店数量62家[8],旅游产业发展位居湖北省第二.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3 汉水上游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深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现实政策的约束,汉水上游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恪守宏观经济发展规律和遵守现行政策. 从政策的视角探索区域旅游发展问题,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

3.1 宏观视角:改善交通环境,弱化边缘区位

区域经济运行中的距离衰减规律是影响边缘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一规律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有关,也和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的距离有关. 汉水上游区域中心城市(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的首位度很高,规模很大,但受秦巴山地系统的制约,大部分市县很难接受到这些城市的辐射. 因此,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取向是如何化边缘为中心,化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影响汉水上游边缘地区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制约区域内外旅游流、信息流、能流有效交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边缘地区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主要载体和通道. 目前,就汉水上游陕南三市而言,依托沪陕、福银、包茂、京昆高速公路,已形成有效连接省会西安的3条辐射线路(西商线、西漫线、西汉线)和联系四川、重庆、湖北的省际出口通道,以及东西贯穿陕西南部的白略线. 从整体优化布局来看,还应进一步完善陕南地区内部8条联络线(商柞线、丹宁线、桐旬线、古镇线、安平线、安镇线、石泉连接线和茶店连接线等)的功能和服务,为陕南经济依托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突破发展提供交通支撑. 同时,应进一步密切陕南与重庆、湖北间的联系,增加省际出口通道,加强道路升级改造拓宽建设,强化省际间的经济互补与协作,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2 中观视角: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增长极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核心区域的集聚力及极化作用在不断增强;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核心区域的极化和集聚达到顶峰,并开始弱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开始加强;在发展的后期阶段,次一级的核心城市逐步形成. 次一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有赖于接受多方的辐射和本身区位条件的改善.

汉水上游各地市位于陕豫鄂渝川5省市毗邻地区,是多个核心区域的辐射区,是联系西安、郑州、武汉、重庆、成都5大核心城市的开发走廊. 它既是东南沿海经济辐射的源头和入口,又是转承各种资源向西部输出的出口和大本营, 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哨阵地, 起着维系、交融东部经济优势与西部资源、能源优势双向对流的承启作用. 这种承东启西、北依南托、“数圈交汇”、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不仅是建立汉水上游经济走廊的重要依据,也为这一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9]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功能完善、集聚吸引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 同时,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可进一步促进集聚效应的发挥. 因此,就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一方面,区域旅游城市的开发应注重“面”的开发,即从过去以景区开发为主向旅游目的地整体开发为主转变,重视城市功能的健全和城市外围地带的开发,积极构建旅游产业链条和旅游企业分工协作网络,建立以旅游产业为先导的产业集群,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加速接受核心城市辐射的能力和范围;另一方面,区域空间组织应摆脱行政区域的刚性约束,以灵活的市场机制为主导,努力实现区域内的有效联合,使行政区域向旅游区域的转变,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以形成新的旅游集散地或旅游目的地.

3.3 微观视角:加强区域联动,化单个劣势为整体优势

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的永恒主题. 边缘地区互动协作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微观视角看,以河流作为经济发展轴,具有完整性特征. 汉水流域范围内地缘相近,资源相似,文脉相连,能够依托汉江形成完整、连续的发展基底,使资源要素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实现单个地域单元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所无法获取的集聚和规模效益.[10]

加强区域联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区域内联动,即强练城市“内功”,构建旅游产业发展链条. 旅游城市竞争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产业链是否完整和健全. 围绕旅游者在目的地旅游所需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出发点,构建功能完备、类型多样的旅游服务系统和社会支持保障系统,并向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交通、餐饮、园林、建筑、体育、文化、科技、教育及房地产、城镇建设、移民安置、工业、农业、渔业、手工业等领域发生关联;二是区域外联动,即加强区域内跨边界的协作,最大程度地融入核心旅游圈. 系统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是开放的,都存在与区域外能流、物流、信息流等的交换. 在区域空间一体化背景下,边缘地区以单个旅游景区、旅游地或旅游城市为吸引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区域之间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通过建立跨区域旅游产业链,带动相互关联的上下游旅游产品开发,形成旅游产品配套协作网络,有助于强化区域发展的协同优势,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实力.

[1] 任兴亮. 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 襄樊学院学报, 2010(6): 6-11.

[2] 邹斌文, 龙 昱. 汉江流域城市历史沿革及空间演变[J/OL]. (2011-07-30)[2012-01-15]. http://wenku.baidu.com/view/bb535d86ec3a87c24028c464.html.

[3] 百度百科网. 汉江[EB/OL]. (2013-02-26)[2013-03-08]. http://baike.baidu.com/view/47750.htm.

[4] 十堰政府网. 十堰市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EB/OL]. (2010-05-08)[2012-1-15]. http://www.shiyan.gov.cn/SY/zwgk/fzgh/2010/05/content_31865.html.

[5] 陕南瞭望. 解关中之“渴”未来十年须向陕南借水——陕西实施“引汉济渭”工程调查[N]. 陕西日报, 2010-01-13(13).

[6] 何 红. 陕西秦岭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42): 7216-7219.

[7] 张 毓, 孙根年, 卢 璐. 陕南汉江走廊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9): 842-844.

[8] 卢熹昌. 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引擎[EB/OL]. (2011-03-04)[2012-12-26]. http://www.hubeitour.gov.cn/xwdt/html/72/9106.html.

[9] 赵文亮, 刘永江. 构建秦巴经济走廊可行性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1(2): 24-27.

[10] 王 凯. 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及其调控[J]. 软科学, 2004, 18(2): 59-61.

猜你喜欢

汉水陕南区域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党建地图·陕南
分区域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