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的导引术
2013-08-15刘郁芊
刘郁芊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一、道教导引术略说
导引术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养身术,之后道教信徒充分发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将用于某些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导引方法纳入其长生成仙的修炼体系,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既成熟又富有特色的宗教体操修炼术。
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两个方面,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狭义的导引一般指“屈伸之法”、“俯仰之术”,即人的肢体运动;而广义的导引除肢体运动外,还包括呼吸运动(即吐纳法或行气),单纯的呼吸运动也可以称做行气导引[1]80。自我按摩也是广义导引术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导引比较合适的定义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以防病保健的方法”。
中国三大古典导引术系统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这三大导引术与道教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五禽戏源远流长,早在《庄子》里就提到“熊经鸟伸”。汉初《淮南子》中更有“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等模仿六种动物的导引健身法,华佗所传的“五禽戏”,从理论和功法上都已集采众长,比较完备,无论是练习方法还是保健效果都与当今流行的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中国传统的健身瑜伽。
五禽,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既可以消除疾病,又可以锻炼肢体,是一种健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亦有其价值。
八段锦也是知名度极高的道教导引术,由八节组成,动作古朴,简单易学。锦为织品,有柔和优美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故以此为名。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形神结合,气蕴其中。在流传过程中,主要分为南方的文八段和北方的武八段两大类。北派托名岳飞所传,动作繁而难,以刚为主,姿势多用马步式;南派附会梁世昌所传,动作难度不大,以柔为主,姿势一般多用站式,又称文八段。如今所流行的则是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两大类。坐式八段锦适合早晨起床或晚上睡前,着舒适的内衣,以坐姿练习;立式八段锦则适合精力充足的时候锻炼,运动量大。八段锦强身、祛病、抗衰老的效果久经历史证明。
五禽戏和八段锦的思想基础、招式形架、呼吸吐纳、歌谣口诀等均来自于道家道教,并且由道家道教人士归纳总结、创新而成,历经几个时代的传播演变,至今已产生了各有特色的不同流派,形成了完整的有体系的导引术系统。
《易筋经》曾被误认为是佛教经典,相传为天竺的达摩所传真经,然而现代考古资料已经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其中还有一些类似房中术的阴阳配合法内容,与佛教实无干系。《易筋经》原文中反复强调内壮神勇、外壮神力之功效,这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带来巨大影响,从道光年间开始,易筋经就以被神化了的上乘绝世武功的形象出现在各种武侠小说中。之后“易筋经十二势”功法又衍生出十八罗汉手,成为洪拳即少林拳的原始形态。因此被大多数人所知的《易筋经》,已经是一种武术武功,而非健身导引法。
上述几种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传统导引术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道教,代表了我国导引术的最高水准。如今所能见到的道教导引术主要刊载于《道藏》、《藏外道书》和《道藏精华》等道教书籍以及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遵生八笺》等传统医学与养生类著作中。
二、道教导引术的发展及影响
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到“导引”一词的应该是《庄子·刻意》,如:“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配,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2]535《黄帝内经》中也有:“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己从中央出也。”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导引术的自然经验理论,认为它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追求长寿的运动方式。
到秦汉时期,导引术与自我按摩结合在一起。《淮南子》成书于这个时期,此书探讨了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所谓“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主张身体和精神都不可以过度操劳,在导引习练过程中要注重形神兼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导引养生术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葛洪对道教进行了改革,虽然仍将修炼重心放在外丹的炼制上,但已经对行气、导引、守一等养生道术非常重视,并且注重吸收和借鉴玄学与佛教中的养生成果。
唐末五代之际,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再次受到重视,道教对炼制外丹的热情也逐渐转向更为科学、现实的内丹修炼,导引术的发展迎来新的突破。此时钟离八段锦问世,并且引发了之后一系列派别的出现,直至宋元时期道教导引术发展到较高水平。
在明清时期,道教导引术进入了归纳整理阶段,道士、养生家、医学家们对之前历代的养生理论和功法实践进行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大量有价值的养生专著都成书于这个时期,曾经流行的八段锦、五禽戏等导引术也发展得更为简明易行。在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功法基础上创新的太极拳也成了我国传统健身运动的代表。
正是由于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导引术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其重要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随着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并以各项政策引导、帮助其推广,道教导引术的宗教意味渐渐减弱,进而成为一种适合各种人群,针对多种病症,易学易练,行之有效的保健体操。
道教导引术经过漫长的发展革新,沉淀出许多宝贵的养生功法,现代医学和体育学都已证实其养生的价值。从医疗意义上来说,它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新中国成立至今,许多传统的道教导引术都被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内容进行改进,从而以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形式推广流行。在对道教导引术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1.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
道教导引术将会日益褪去迷信的、变幻莫测的面纱,成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阴阳学说、呼吸吐纳、精气神等许多看似神秘的概念已经被现代科学和临床医学所证实,一部分导引术经过改革和规范后,淡化了宗教信仰的内容,强化了治病健身的功效。有些功法中虽然还对习练者的信仰有所要求,但只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内心的坚定信念来加强锻炼的效果,这种信仰并不是对宗教的信仰,而是对功效的信念。
2.由复杂向简易转变
现代人身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一方面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要忍受日益污浊的空气和日益狭小的自然空间,亚健康成了多数人身体的常态。面对这种状况,道教导引术不断改革,许多导引术都由繁化简,追求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场地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低。
3.治疗的针对性与锻炼的全身性结合
根据现代都市人的健身需求,道教导引术将会努力在针对具体病症的治疗和综合的全身锻炼之间寻找平衡点,力求兼顾二者,在治疗身体某个部位某种病症的同时不忽视对身体其他部分的锻炼,这正是道教导引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今后这个特点也将继续发展,成为道教导引术的一个巨大优势。
[1]李季芳,等.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