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013-08-15耿广汉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科竞争力

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 植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科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影响到“三农”事业的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加强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不断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层次,是涉农高校当前重要且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依托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从概念内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提升措施等方面入手,进行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综述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研究

(一)国外关于就业竞争力内涵的相关研究。就业竞争力(Employability)最早由英国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指个人受到雇佣的潜能。DFEE(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2000)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个体获取工作的能力,展现个体以充分的就业机会来实现潜能的自信。CBC(加拿大会议委员会,2000)指出,就业竞争力是个体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要求,在劳动市场实现抱负所具备的品质和能力。Harvey(2001)等指出,就业竞争力是个体具有且在劳力市场展示、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1]Brown(2003)等强调,就业竞争力不仅是个体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更是个体处于求职者行列制高点的能力。Fugate(2004)等表示,就业竞争力更多地指在职业期间,个体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实现职业机会的能力。[2]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对“就业竞争力”的内涵,更多集中在“受雇者突出的就业能力”。

(二)国内关于就业竞争力内涵的相关研究。楼锡锦(2005)等指出,就业竞争力指个体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与自身价值实现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3]程遥(2007)等认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由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组成。陈兵(2008)等提出,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就业中表现出的能力,它不以在校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也不能用在校表现来完全衡量,是融合学生自身条件、个体素质、知识技能等的综合能力。夏拥军(2009)等则强调,就业竞争力即指就业时毕业生与竞争对手相比所体现出的相对竞争优势。彭义泰(2011)等表示,就业竞争力是有助于毕业生获得职位和发展机会的各种因素总和,既包括毕业生习得的以求职能力为主的内在竞争力,还包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的外部竞争力。[4]国内研究表明,学术界更倾向于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在就业时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能力”。

(三)国内外就业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业竞争力是个体能力,具有专有性和不可复制性;二是就业竞争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知识积累、素质提升的能力外化;三是就业竞争力具有导向性,是客户所需、岗位能用的能力;四是就业竞争力具有时效性,仅指就业阶段体现的能力。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工作实际,本文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中展现的突出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高低源于三方面,一是个人的能力,如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品德修养、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二是高校的作用,如高校的知名度、社会满意度、行业支撑度、就业服务等;三、家庭社会的影响,如家庭的社会地位与人脉关系、社会产业结构与经济状况等。

二、对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俞锋(2006)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得出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是个体不善用经济理性思维思考分析问题,导致缺乏理性学习和自觉成才的内动力,缺乏将经济理性思维转化为理性经济行动的能力。[5]郑雨兰(2007)等认为,就业竞争力主要由知识掌握、特殊知识应用、工作能力、工作精神以及身心素质五个要素决定,要素程度的高低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正相关。黄登科(2008)等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敬业态度、学校级别等因素,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刘峻峰(2009)等研究显示,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从宏观上看,存在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大型农业企业偏少、农科就业岗位短缺等原因;从微观上看,存在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缓慢,农科学生的质量素质与社会要求不适应,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弱化,忽视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农科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就业范围狭窄等原因。[6]王宏英(2010)等人在农业院校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农科生的学业成绩、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表现毕业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因素,是影响农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表现毕业生交际能力的因素以及心理素质、工作责任心等表现个人品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农科生的就业竞争力。[7]蒋洪甫(2010)等研究提出,学校声望、就业服务、能力素质、学历层次、就业期望是影响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8]陆峻波(2010)等则认为,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就业观念、教学内容更新、专业教育脱节是决定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

综上所述,研究者角度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认为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两部分组成,并且学者更多地将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归结于学生个人,但也有不少专家强调就业竞争力还有待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就业指导服务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非农科学生与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综合比较分析基础上,认为,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来自学生个人、学校作用、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学生个人是内因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家庭的影响是外因起辅助作用,多方因素促成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对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方法的概述

李冬红(2005)等,借助模糊数学理论,对专家、就业指导教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各种就业影响因素的权重。俞锋(2006)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5]刘锐(2007)等将毕业生分成“成功就业”和“未成功就业”两部分,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王宏英(2010)等,选择“心理素质、学业成绩、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工作责任心”作为影响因素,应用因子分析法,结合实证调研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学生进行就业竞争力统计分析。[7]蒋洪甫(2010)等,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德尔菲法构筑了高等农业院校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层级图,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诊断,得出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8]

四、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的研究

楼锡锦(2005)等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环境,提出要在不断完善就业市场环境的同时,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知识更新。[3]张向阳(2006)等从高校、学生、社会三个维度分析指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内在素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杨其滨(2007)认为,培养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必须构建高校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刘峻峰(2009)等指出,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颇受社会关注,应从六个方面提升农科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农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充分发挥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的双重作用,提升农科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三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择业辅导,帮助农科大学生设计好人生道路;四是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五是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生就业搭建平台;六是引导农科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和积极自主创业。[6]王宏英(2010)等认为,农科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要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要重视人际交往、提升交流沟通能力,要锻炼心理素质、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从多个方面提升就业竞争力。[7]蒋洪甫(2010)等则从农业高等院校的角度,提出学校加强宣传、提升学校声望,完善就业服务、开展创新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加强就业引导、降低就业预期等多个方面,提高农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8]陆峻波(2010)等围绕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提出建立专业化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深化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农业院校“大订单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等方法途径。[9]孟闯(2011)等,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就业指导,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心态引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设策略。[10]赵洪娥(2012)等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设提出六条建议,一是增加创业教育内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二是强化实践教育的有效性;三是提高非智力教育的针对性;四是重点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五是针对性进行择业心理教育;六是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11]

五、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研究的预期

目前,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就业竞争力概念表述不一,有待进一步界定;影响因素的内容与重要性不一,缺乏相对统一性;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方法途径过于笼统,缺少针对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持续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农科毕业生顺利毕业、高层次就业,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一段时间,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依旧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农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农科人才的培养应着力提升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善于实践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在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加强理论创新,强化实践探索,突出能力培养,合力增强农科学生就业素质。

(注:本文系安徽省2012年度高校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2B136)

[1]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7):97-109.

[2]Femina P.Varghese,Erin E.Hardin,Rebecca L.Bauer.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mployability of Latinos:The Roles of Ethnicity,Criminal History,and Qualification[J].Race Soc Probl,2009.171-181.

[3]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178-179.

[4]彭义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56-59.

[5]俞锋.培养经济理性思维: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12-114.

[6]刘峻峰,唐玉凤.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探析 [J].职业时空(人才教育),2009,(4):65-66.

[7]王宏英,李静.基于因子分析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247-19248.

[8]蒋洪甫,赵雄伟.基于AHP的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57-12258.

[9]陆峻波,矣兆华.提高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0,65(4):46-47.

[10]孟闯,张旭东.增强农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竞争力的思考 [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2):48-50.

[11]赵洪娥,王雪.都市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求实(改革与发展),2012,(1):193-194.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科竞争力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