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2013-08-15

关键词:科技推广农民科技

高 武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除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以来,众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技术创新理论,使得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以罗森保为代表的过程理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将其看成科学事件累积起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以曼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技术推广理论认为在一定的时期一个部门采用某种技术的企业增加的程度由模仿比例、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相对盈利率和采用新技术所需的投资额三个主要因素决定;罗斯托的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主导部门的技术创新过程,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新的部门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卡曼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分别为竞争程度、垄断力量及企业规模;以门斯为代表的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罗默和卢卡斯提出基于内生增长的理论,认为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从国外地研究看主要侧重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农业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农业技术的选择和采用多个方面进行,如舒尔泽在《改造传统农业》提出的现代要素引入模型,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的农业技术创新诱导理论,Bogers提出的“技术踏车理论”,Kislev and shchori-Bachvach的新技术扩散周期理论。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特点及主体的研究。二是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及推广的研究,林毅夫、黄季焜等对技术扩散的理论与模型及农民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和决策模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朱希刚、孙振玉、高启杰等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影响农业科研的因素的研究,朱希刚、解飞后等认为是科研模式的“供给制”使科学家不关心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还有科研部门与推广脱节、利益分配问题。四是对农行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制度研究。解飞后、顾海英、林毅夫、白献晓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模式进行研究。五是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戴小风、田玉亚等对科研机构设置、选题、投入、利益分配、人才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主要从科研院所的正规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视农民为技术的需求者和被动应用者。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技术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最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二)农业技术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农业技术创新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性措施

依靠传统的经验种植使得农业结构单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的种植依然局限于谷物作物、传统的经济作物,比如水稻、小麦、油菜和花生。由于经验的限制农民对一些诸如转基因蔬菜、花卉等种植并不是很了解,而这些高附加值的作物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没有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没有新型农业技术的不断应用,现代农业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供给不足

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和科研基础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科技实力和承载力较差。1.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2.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二)农业科技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农户的科技需求也面临着严重的不足。1.较小的农户经营规模约束农业科技需求。我国不仅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往往是“插花式”经营。这种超小型和分散的经营,既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农户采用新科技。尤其对“规模性科技”农户根本就无法单独采用,从而限制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2.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对我国农民来说,对某项农业新科技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然而我国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我国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农业新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贫乏的农业科技信息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受农户社会化程度低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建设都比较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机构无法利用良好的信息渠道收集与输出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农民也无法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由此又进一步减弱他们采用农业新科技的欲望。

(三)农业科技供求错位。农业科技创新的形成反映了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均衡和耦合程度。而我国农业科技除了受科技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双向约束之外,还受科技供求的耦合程度的制约。1.农业科技供求的成果不能相互吻合。我国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2.农业科技供求的合作出现偏失。我国农业科技在供求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科技供给不是按照“科技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科技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从而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二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由于政府是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支配者和垄断者,农民只是科技的被动接受者,所供并不意味着所求,造成农业科技供求之间的缺口加大,加重两者的失衡。3.农业科技供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在目标取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一,政府往往是出于农业发展的公共目标,把农业产量增长及其粮食安全定位为农业科研的基本方向;而农户则出于增收的目的来考虑科技是否购买。其二,现行科技组织是缺少竞争性的科技供给者,无法通过竞争逼近保证农业增长对多元农业科技的需求;而农户则需要在科技竞争中赢得科技实惠。其三,科研重心的定位过多地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四)农业科技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与创造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均衡的桥梁,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然很脆弱,一方面,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完全由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组织起来的,下一级吃上级单位的大锅饭,上级吃国家大锅饭,不仅形式单一,而且运行也不规范,有些市县往往是“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另一方面,涉农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难。2.农业科技推广投资集约率较低。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在0.5%左右,而我国不足0.3%。由此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短缺以及装备的落后,不少地方仍然运用“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3.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运用“科技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科技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其缺点是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科技,是 “以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由此导致科技转化率低下的后果:本来应该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未推广出去;本来可以尽快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推广的很慢;本来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的科技却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实现推广。

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技术创新的应对

导致我国农业科技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观念滞后、资金不足、人才短缺、体制不佳则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为此,必须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一)灌输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观念淡薄的状况,因而要有针对性地通过“灌输”方式实施农业科技观念创新工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观念。当前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迫切需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观念,迫切需要提高人们对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其次,要调整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思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尽快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再次,要开发农民的科技观念。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市场观念淡薄,农业科技意识不足。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的现状,必须实施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工程,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是一项公共事业,其研究的复杂性、共享性决定了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而要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与金融对接,确保按照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经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其次,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功效。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结构。

(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的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为此,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具备一支专业过硬、素质合格的科技团体。其次,要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舒尔茨说过,“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者,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最终效果。鉴于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低下的现状,因而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以免费教育为前提、以“持证务农”为准则的农民教育工程;进一步完善村级教育、乡级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媒体宣传、培训基地,以及对口扶助等多种途径,大力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及其“科盲”,以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站在“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第一生产力”的高度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涉及与农业有关的各个学科,也同时涉及农业以外的许多部门和学科。其次,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制度。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这就对我国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增强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心;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法》,将农业科技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为了扶持、引导、激励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活动,还要为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再次,要转变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相应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与职能,在科技信息与风险保障等各个方面要尽力地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便利的服务环境。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农业经济[J].2011-06.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王亚鹏.现代农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农民科技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茶条槭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通过绩效评估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云南林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