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经济学: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2013-08-15刘永楠
刘永楠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李克强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增速较高。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各界人士见解不一。有的人认为,用好增量就是要严格控制好货币的增速,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地增加M 2,每一次往市场中注入流动性都要经过比以往更加慎重的考虑,而盘活存量就是要把现有的M 2利用好,把处在自循环里的货币解救出来,投放到实体经济上。
话是这么说,但是流动性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也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它会自发地流到收益率较高的地方,那既然现在短期利率正处在高位,它大可以一直处在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资金融通过程里面享受较高的利润,何必进入收益率较低的长期配置市场?现在中国的银行和银子银行其实并不缺钱,不过它们的钱大多数都拿去放债了,很少会用来服务实体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央行还是坚持往市场中注入流动性,结果只会是一次中国式的次贷危机。
现在很多央企和国企都能以较低的利率取得银行的贷款,但它们并不是把这些钱用来做实业,而是再进行放贷,为地方的投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企业便从中获取了利差收益。到最后,实体经济虽然也是能获得资金支持,但却要承受一个比银行借贷利率更高的利率成本。这个过程里货币始终都是在“空转”,也就是处在自循环当中,钱都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了,实体经济得到的资金寥寥无几。
比资金空转更可怕的,是资金的“沉淀”: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前5个月企业定期存款增速达到了22.5%,而活期存款增速仅为6.6%,这就说明企业得到资金以后就直接把钱扔回银行以赚取较高的存款收益,货币的流通路径就这样被打断了。除此之外,更有企业在得到贷款以后,把贷款投向房地产或者海外,使他们的账面存量都成了空头支票,账面上的钱很多,实际上他们的流动性是非常不足的。在现在如此高的资金成本下,能借得起钱的只有两种企业,一种是借了就不打算还的,另外一种就是房地产企业。所以如果李克强真的希望盘活存量,他首先得重视房地产以及融资平台这两个板块,先要把泡沫挤出去。
现有的各种数据告诉我们,目前货币的存量规模并不算小。以前朱镕基总理刚上任时,货币余额仅有9.2万亿,到了五年以后温总理就职时,这个数字便已突破了20万亿,再过了两年,M 2又轻松地超过了30万亿。直到今年5月份为止,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04万亿。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而2013年的前5个月以来,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同比多出3.12万亿。货币存量的确很多,但它们所带来的边际经济增长率却异常的低,它们的债务规模又非常庞大,很多落后产能企业仍在逆势开工,很多资金被无效地消耗,或者干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里。
从逻辑上来看,只有“用好增量”才能“盘活存量”。所以央行在最近召开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上,明确地提出银行体系自身必须加强流动性管理,正确把握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银行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对央行出手救市抱太大的希望,不能过猛地增加其贷款规模等。这次银行的“钱荒”发生了以后,央行并没有马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途径向市场流动性,相反,只是发行了区区40亿的央行票据。虽然规模有点少,但这一举措在银行看来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明显就是央行对市场所做的一个压力测试。可以说,这次钱荒是央行“导演”的一场戏,市场上的各大银行以及金融中介都是这部戏里的演员。显然地,演员们的表现并不能让导演满意。
对于如何“盘活存量”,相关人士认为,可以对银行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和尚未发放的贷款作不同的处理:前者可以根据贷款的好坏做再融资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处理,后者的发放则应该服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增强这些政策的效果:如对国家认为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多发放贷款,而对产能落后的个别行业或者企业则应该采取“慎贷”等策略,以调整国内经济增长结构,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占比。所有这些做法都旨在增强我国资产的流动性。
此外,央行从宏观经济层面还可以采取一些别的措施,如加快放开国外人民币的存量入市,这样既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能增强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再者,央行还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简化交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以活跃国内的资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