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气的『对』悲怆的『表』——《隆中对》和《出师表》比较谈

2013-08-15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建国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隆中对先帝出师表

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建国

人教版教材把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同时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目的就是让读者对诸葛亮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仔细研读两篇文章之后,笔者深感《隆中对》(“对策”一段)形象地展现了诸葛亮年轻时的英豪气概,而《出师表》一文则刻画了一个殚精竭虑而又悲怆的诸葛亮形象。

一、从内容上看。品读《隆中对》,我们仿佛看到了“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诸葛亮意气风发地在向世人宏论天下大势,胸有成竹地预测着未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反观《出师表》,文章虽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赤胆,但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到诸葛亮此次出师伐魏实属无奈之举。无奈的原因有四点:1.正如诸葛亮所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当时的蜀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出师乃迫不得已而为之;2.诸葛亮是感激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的,正如他在表中所写“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如不出师就有愧于先帝的“三顾草庐”之恩,有伤先帝之明;3.从“表”中絮絮不止的嘱托和作者叙述自己“二十有一年”的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于那个昏庸的后主刘禅的强烈责任感,而毫无疑问,刘禅又使睿智的诸葛亮感到些许无奈;4.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当年出师伐魏是悲怆之举。

二、从结构上看。“对策”一段,诸葛亮首先指出“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事实,一下就把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囊于自己的视野之下,向世人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然后分析了由弱变强的曹操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一是“天时”,二是“人谋”,而这里诸葛亮又特别强调的是“人谋”。他明确告诉刘备“不可与争锋”。接着诸葛亮又论述了“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的情况,为刘备作出了“为援而不可图”的战略决策。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而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做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从行文上看,这段对策的特点是:实事求是,论证严密,层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进而得出明确结论,整个规划严密合理。如此清晰的条理,丝丝入扣的分析,毫无疑问,诸葛亮的英豪之气已跃然纸上。难怪当时求贤若渴的刘备听罢发出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慨叹。

而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开篇写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调子之低沉就足以令人悲凉。而在接下来的第三、第四、第五3个自然段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3条建议,笔者认为《出师表》的第五自然段似乎放在第三自然段之后更合适,这样3条建议排列有序,既能体现文章条理分明的特点,又能使“贤臣”的形象具体化。文章条理的错乱,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诸葛亮当时悲怆的内心世界。文章的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诸葛亮虽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但字里行间亦隐约透露出凄楚之情。行文最后,诸葛亮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既是臣希望君对不当之词的谅解,也是此时作者悲怆心情的折射。另外,纵观全文,行文中13次使用“先帝”也足以令人心情酸楚。

三、从语言上看。《隆中对》中诸葛亮每作一个分析,都是先短句,后长句,短句是分析,长句是总结。无论是对既占“天时”又有“人谋”的曹操,还是对“国险而民附”的孙权,以及对荆、益二州的刘表、刘璋,都采用近乎相同的句式来概括。例如,“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是短句,是分析,“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则是长句,是总结。按常理,短句表达明快的事理,长句阐述复杂的内容,而诸葛亮的“对”却有着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别人看来乱如麻,理还乱的时局,他却表达得如此的轻松愉快,简洁明晰。另外,这段“对”朗读起来,短句读来朗朗上口,长句读来也让人有茅塞顿开的快慰之感。两者搭配朗读,又产生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并且越读越激昂,诸葛亮的英锐之气也就愈加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师表》却有重复啰嗦之瑕疵。如第七自然段结尾处的“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完全是多余之笔。原因有两点:1.本段(第七自然段)重在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而结尾一句与本段的主要内容似乎关系不大;2.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在归纳各方面的责任中已提到了“兴德之言”的责任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兴德之言”就是“忠言”,所以第七段的结尾一句完全可以省去。

另外,在诸葛亮写完《出师表》的7年后,也就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在出征途中病死于渭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心情是悲怆的。

综合上述,《隆中对》(“对策”一段)让当年英豪气概的诸葛亮“站”立在我们面前,而《出师表》一文则向我们塑造了一位殚精竭虑而又悲怆的“末路”英雄的雕象。

换个角度讲,无论是隆中的“对”,还是出师的“表”,都是千古绝唱的美文;无论“英气”,还是“悲怆”都是人生,都是可歌可泣的人生。

猜你喜欢

隆中对先帝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隆中对
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全国代表”考察延安
“上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