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中美国跨国公司利润结构变动动因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2013-08-15诸葛海静

时代金融 2013年8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价值链利润

诸葛海静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方式的全球化过程正深深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也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起了根本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全球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经济组织形式—跨国公司也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停地进行战略调整和实现价值链优化升级,实现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投资布局的区位优化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

众所周知,一国跨国公司综合竞争力是该国国际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对宏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体跌入发展的冰期。可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美股在危机后坚挺的上扬表现。从相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3月6日美国股市真正见底以来,就开始了持续反弹过程;到2010年10月,美国道琼斯指数破万点大关,逼近危机前水平,期间道琼斯指数曾上涨至10017.60,涨幅为1.48%,标准普尔500上涨至1091.85,涨幅为1.74%,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至2170.68,涨幅为1.44%,引领了全球股市的持续回暖。理论界已经关注这一现象,并给出各种解释:A l exandru Ionescu,N i col eta R ossel a D um i tru[1](2011)认为整体经济稳企回暖是美股两年牛市的根基;N i ck G odt[2](2011)美联储持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反弹提供流动性支持;王庆(2012)①认为欧债危机和我国地方融资链的断裂导致国际避险资金回流美国。但是,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以及价值链优化升级而带来的利润结构变动角度来分析美股股市逆市上行现象还鲜有尝试。

二、全球化下美国企业利润结构的变迁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利润结构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运作成果,而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经济增加值成为新的衡量工具。纵观全球化整个进程,美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经济增加值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增长动力,而且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其海外子公司的贡献。

从利润来源分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2005年相关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经济增加值总体上稳步上升,其中从1982年到2002年的20年间保持年均增长率4.4%,并在2000年实现增加值达到2.1415万亿美元的峰值之后有所下降;同时海外子公司经济增加值也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并且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在1982年至2002年间保持年均增长率5.1%,高出同期母公司经济增加值增值0.7%,2000年之后虽然略有下降,但在之后两年迅速回升②;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经济增加值增幅一直都占到美国所有跨国公司经济增加值增幅总额的三分之一,2003年全美主要行业海外分支机构经济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36.5%,其中化学品行业经济增加值达到743.43亿,占比为21.44%,其次是运输设备行业经济增值为492.92亿,占比达到14.25%;同时,零售行业和信息产业作为最具盈利性行业之一,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其中2003年分别实现增幅19%和19.2%,仅次于初级材料行业(其增幅为20%)[3]。其中以信息产业和电子设备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变化尤其明显,O EC D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4%(深受泡沫经济的影响),而到2010年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17.2%,提高了171.07%,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增幅[4]。

上述研究结果和数据明确反映了全球化对美国跨国公司利润结构的变迁产生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营战略上,适应多变性外部环境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成为全球公司,利用全球价值链的重置和外延,通过虚拟化企业管理模式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相衔接,最终实现自身价值持续增长;在国际化进程中利润来源在资源和生产流程的整合中形成不同的归集,最终导致各行业利润结构出现新的特征。正如国外有学者指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在本国内无法实现的优势[5]。

三、美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利润驱动因素分析

(一)理论分析

在全球价值链理论背景下,美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实现价值增值依靠技术创新、链条管理和客户支持等战略调整实现。价值创造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相互独立、经过整合的在整个链条扮演各自角色的供应链、价值链和顾客链价值增值过程。

西方学者在探讨价值链管理(V C M)时,特别强调客户价值的体现。从价格战略出发,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和降低价格提高客户的产品认可度,形成稳定的客户群[6];同时执行产品差异化战略,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提供特性产品和服务,细分市场份额然后大肆攫取消费者剩余,通过以上战略和操作完善客户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持续化、常态化[7]。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价值链绩效管理将关注任何可以提高客户价值的活动,包括研发设计、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具体地,首先收集目标市场的信息,包括消费结构,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弹性等,开展研发设计过程,以便产品或服务符合各市场目标消费者的定位和偏好[8];然后通过多年营建的直销分销网络,将产品或服务快速,有效地运送至市场地,以运输成本的绝对优势,制定富有竞争优势的价值战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最后通过完善人性化的售后服务,与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维持大量客户群,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使其成为整条价值链不竭的驱动力[9]。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为投资者增加价值的过程,因此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通常将资本市场因素考虑到价值链管理之中。投资者价值增值过程是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可以从中期规划层面鉴别了三种相关营运价值驱动机制:整合供应链节点企业带来的协同增值效应,导致了客户忠诚度和销售增长率的双增长[9];优化的能力管理推动成本效率和资本营运效率[10];营运资本管理加速了成本周转速率和增加了营运现金流量。为了更好地支持基于价值的绩效管理[11]。

R&D活动是价值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所以从R&D环节探讨利润结构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大多数跨国公司都通过R&D这一主要手段创造新的技术与商业机会来维持自身的竞争力,其理论机理具体为:首先,研发环节是任何企业的一种核心资源和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无穷大的利润弹性;其次,研发环节具有垄断优势,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可以迅速扩展市场份额,并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价格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最后,根据核心能力学说的精神,研发能力是现代企业的根本优势,也是参与竞争的基础优势。而将研发力度纳入供应链绩效管理也不乏其例,David B.Audretsch[12](1996)将技术研发嵌入创新价值链集中探讨了技术生产率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的联系;而W.Kuernmerle[13](1997)则对在美公司R&D投入与价值创造展开了分析,得出结论为技术投入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客户价值链的增值;H i royuki和H i deto[14](1996)通过对日本企业海外经营中的R&D支出情况进行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郑飞虎[15](2009)在研究跨国公司集群模式中就提到过R&D对于后勤支持服务,信息与金融服务绩效的影响。

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体系下,除了传统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外,还新增加了技术研发(R&D)、售后服务质量、资本市场因素和战略资源配置等衡量指标。这就为文章的数据数据收集、指标选取和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指南。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和指标选取。本文收集了美国106家各行业上市公司最近12年的面板数据,面板数据均采自OSIR IS(BureauvanDijk El ectronicPublishing)全球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我们共设置了9个指标,分别为基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利润率(PRM),营运资本占销售比(OPE),产品成本占销售比(C SO R),资本投资力度(IN V);基于价值链理论下的会计衡量体系:国际销售比率(ISO),托宾Q值(MtoC),无形资产比率(IOR),研发支出比重(R&DOR),营销支出占利润比重(COS),以上指标值均通过初始数据换算而来。

其中,国际销售比率可以衡量公司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是体现国际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托宾Q值是联系资本市场和公司内部业绩的良好纽带,也是企业价值链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无形资产比率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该指标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资源运用的效率和价值链重塑的效率;研发支出比率则是价值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不同价值链驱动模式下都扮演着引擎的角色;营销支出占利润比重则体现了企业在开发和保留客户上所做的努力,该指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客户管理战略和关系管理战略的执行强度。

通过以上指标的设置,本文力图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本控制、国际化程度、投资政策、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等方面,对企业链条式价值驱动流程进行量化分析,找出推动美国各类大型公司利润结构变化的影响因子。

2.模型构建和分析。(1)聚类分析。首先基于前文提出根据不同价值链特征区分行业的理论基础,本文先对样本公司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依据指标主要是:国际销售比率(ISO)、研发支出比重(R&DOR)、营销支出占利润比重(COS),为后来分不同行业公司分别进行分析提供统计上的支持。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要是采用了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研发力度、服务支出比率和国际化程度三个指标区分出三类有明显差异的聚群,即研发支出聚群为(0.048062,0.161285,0.012918), 服 务 支 出 聚 群 为(0.67865,0.284175,0.727829), 国 际 化 程 度 聚 群 为(0.637986,0.505202,0.131148)。其中聚群1中研发支出和服务支出均值水平相差巨大,而且其国际化程度均值在三个聚群中是最高的,这比较符合以服务环节为最大价值增值点的价值前置型产业的特征;而聚群2中研发力度和服务水平趋近,而且国际化程度也较高,这比较符合以研发环节和服务环节为最大价值增值点的价值多元化产业的特征;而聚群3中服务支出均值最高,并与研发支出和国际化程度有明显的差距,这也符合偏向依靠不对称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寡头垄断产业的特征。

为了检验聚类分析效果,本文给出了聚类分布和ANOVA表。在实际应用聚类分析中,当聚类分布结果均匀分布在个聚群之间,则说明聚类分析结果比较有效。同时可以根据ANOVA表来判断聚类分析的可靠性。从ANOVA表来看研发开支、服务支出和国际化程度的F值分别为39.312、92.297和101.356。通过ANOVA表中的F值和Si g值,我们可以知道聚类结果已经最大化地对不同聚群中的案例进行区分,显著性很好,这也说明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值得尝试。

(2)因子分析。在衡量样本公司整体业绩时,本文综合所有指标试图寻找影响整体业绩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本文使用SPSS19.0来开展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其结果为: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值为0.54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55.49,si g值显著为0。

由Bartlett检验可以看出,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K M O统计量偏低,说明因子分析模型虽不是很完善,但仍值得进行尝试。

从变量共同度表(Communalities)结果为:服务支出,营销比率和无形资产比率提取数分别为:0.839,0.828和0.819,其他各指标的提取数均大于0.75,除了投资幅度增率以外,因此提取出来的这几个公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

从因子旋转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意义的公因子系数。旋转因子结果为:

服务支出=-0.899×F1-0.146×F2+0.081×F3-0.058×F4

营销支出=0.125×F1+0.895×F2+0.07×F3-0.006×F4

研发支出=0.736×F1+0.092×F2+0.265×F3+0.375×F4

国际化程度=0.218×F1+0.084×F2+0.806×F3+0.055×F4

在成分1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最为直接的是服务支出(-0.899),其次为利润率(0.799),研发开支则次之(0.736),同理我们可以得出各变量对于这4个成分的影响程度,我们最终可以得出:影响公司整体业绩的主要有服务支出、营销比率、研发支出、利润率和国际化程度。

四、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将选取样本企业进行分类,以此为基础进行因子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企业的利润结构,主要就是服务支出、营销支出、研发支出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

其中服务支出是全球化过程影响利润结构最为显著的因素。也就是说,跨国经营导致了企业走出国门,面向各国不同的消费群体,为了提供更具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在后续服务中投入更大的精力,一来可以维持更稳定客户资源,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海外消费者的好感;二来可以掌握更多消费市场信息,包括消费者消费定位的转变、消费偏好的转移以及消费结构的变迁。

营销的投入也是全球化过程影响利润结构的重要因素。营销投入可以有力地构建基于全球的分销和直销网络,缩短了产品上市的时效;而且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存在销售渠道不畅的劣势,这就导致了营销投入的被动增长,这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研发支出无疑成为企业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赢得竞争就相当于赢得了巨大的盈利空间,这就可以推论出研发支出必然会对跨国公司的利润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也正是本文实证结论所印证的。研发支出通过产品差异化战略使得跨国公司快速抢占了大量的海外市场份额,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促使跨国公司的利润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注释

①王庆(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2012.商业周刊,第23期.

②2000年达到峰值6.07万亿,2001年开始下降至5.86万亿,之后两年迅速回升,于2002年基本恢复到2001年水平,2003年继续上升趋势,达到了7万亿。

[1]Alexandru Ionescu and Nicoleta Rossela Dumitru,(2011).Multinational compani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Romanian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view,(7),87-95.

[2]Godt, Nick;Harrison, Virginia, 2011.WallStreetJournal(Online),Asia Markets End Higher.

[3]Kevin B.Barefoot.2012.U.S.Multinational Companies—Operations of U.S.Parents and Their Foreign Affiliates in 2010.BEA work paper.

[4]2010-2012 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 Survey,2013,UNCTAD.

[5]Buckley and De Beule,(2005).Internalisation thinking:From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 to the globalfactor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18(3).June,2009.224-235.

[6]Chen-Tung Chen,Ching-Torng Lin,Sue-Fn Huang(2006).A fuzzy approach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102(2),August2006,289-301.

[7]Stefan Seuring,Martin Muller,2008.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16(15),October2008,1699-1710.

[8]Jay B.Barney,2012.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The Relevance of Reource-based Theory[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v48(2),April2012.

[9]张力波,韩玉启,陈杰等,(2005).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05年第23期.

[10]沈厚才,陶青等,2000.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4期.

[11]马士华(2000).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0年5期.

[12]David B.Audretsch,Maryann P.Feldman,1996.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The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3(Jun,1996),pp.630-640.

[13]W.Kuernmerle.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5(2):61-70.

[14]Hiroyuki Odagiri,Hideto Yasuda,1996.The determinants of overseas R&D by Japanese firms:an empirical study at the industry and company levels[J]Research Policy,vol25 (7),October 1996,1059-1079.

[15]郑飞虎,马亚明,2009.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投资区位集群效应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价值链利润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观念新 利润丰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