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
2013-08-15郝峥
郝 峥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当前,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环境逐渐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12月底,据CNNIN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0.6%。就学历而言,大专文凭的人数占11.8%,而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数占11.4%。[1]可以看出,对于互联网而言,大学生所占比重还是很大的,大学生从心理、生理等都处于日益成熟的阶段,在社会中处于引导和龙头的地位,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网络环境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江泽民十分重视应用网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他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深刻的,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也成为了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工具,但同时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也难以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影响,如道德退化、情感消沉等现象。所以面对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做到趋利避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故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近年来有关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研究的回顾
笔者于2011年1月初在中国期刊网以关键词为“思想品德 网络环境”进行查阅,从2008年到2011年与主题相关的全部期刊有16776篇文章,核心期刊有880篇文章,可见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网络环境对于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可谓遍地开花,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核心期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故笔者通过在核心期刊中遴选8篇较为典型的文章进行了文献的梳理归纳,根据分析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等方面。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原因研究
张楠、李航敏在《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的对策建议》[3]中指出,大学生网民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主流,他们的网络行为与网络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现实生活,也对整个网络社会环境起到重要影响。其指出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网络的虚拟性、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对网络道德现状的重视不够。
卢新文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4]中指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面效应,既要肯定并发挥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也要深入研究如何消除或转化其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的成因,主要有:大学生主体因素、网络环境的特点、高校网络德育的缺失、社会管理不到位。
(二)当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
覃世琦在《略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5]中指出,大学生大多都是18至23岁的年轻人,对于他们这个阶段来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发展时期,网络作为大学生梦幻乐园,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很容易造成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难保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戴国立、孙林在《网络环境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6]中指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信息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指出,第一,互联网上的不同文化、思想观念等冲突激烈,这使得别有用心的少数人趁虚而入,向大学生发布不良信息;第二,互联网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逃避;第三,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中,往往使部分人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
白江源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7]中指出,在迅猛发展的网络社会里,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的常客,受网络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非能力不强,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缺乏抵抗力等负面影响。
(三)当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对策研究
文卉等人在《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8]中指出,互联网给在校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新的管道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9]其指出,应当从三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利用网络自身优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琳、周金花在《校园网络: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10]中指出,在当前校园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要有效克服一些负面影响,重要途径就是以校园网络为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加强学生主体的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网德等。
王东方、肖永梅在《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及其建设》[11]中指出大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应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应在加强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上下功夫,要注意网上网下联动、专兼协同配合、自律与他律结合。
在上述关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网络环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第一,通过网络新闻、BBS、博客等渠道,人们可以得知各种新闻与信息,显然,网络的力量已出现势不可挡的趋势。网络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2008年,胡锦涛主席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也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交流。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交流平台,同时网络环境也创造了新的话语体系,如网络“锐词”的出现,所谓网络“锐词”就是起源于互联网,根据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归纳而衍生出来的关键词。利用网络环境,“锐词”的传播是快捷与自由的。第二,网络的自由话语权产生了网络言语暴力,如采用非理性的表达来攻击、诽谤、谣言等方式进入现实生活。在用于交流的BBS中也会出现淫秽词语等污染网络环境的行为,有些大学生还利用互联网制造病毒,侵入其他人电脑中以窃取他人隐私,或者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欺骗他人感情,骗取钱财等低俗的价值观和行为观。还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中面对不健康文化和西方的强势文化,迷失了自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阻碍和谐校园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指出,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网络环境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自身具有优势的同时还带来了诸多不利的方面,在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网络环境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开放参与的意识,但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弱化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着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格,但是在网络中,我们是平等和开放的,都以网络符号呈现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在网络上可以平等地参与各种话题和讨论,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实现平等的交流与互动。而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在校内的交流,也可以是校外、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甚至是国际间的交流,来共享生活的事情及世界上的大事,通过这样平等的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也可以使大学生在网络中积累的信息在现实社会中得以施展,逐渐形成平等、开放的人格。
但是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也包含着诸多的黄色信息、暴力文化、色情网站等,有些大学生自控力差,在游戏的“乐园”中流连忘返,痴迷于游戏中虚假的人物和情节,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在现实生活中,稍有不如意或与同学发生口角,便拳打脚踢,往往用暴力解决问题。还有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裸聊”,据调查表明,在被抽取的3000名中国大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12]当前网络还存在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及邪教的黑色污染腐蚀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生活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等。这些现象危害着大学生的成长,也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内在的道德品质,更进一步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弱化现象。
(二)网络环境的丰富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意识,但同时对大学生自身心理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冲突的现象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视频、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是在有限空间的课本上及传统讲授上无法比拟的。[13]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的信息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加深对道德认知的理解,在丰富多样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不再是单向接受道德灌输的被动受教育者,他们会自主地选择网络上的信息,并去独立地判断道德是非,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独立选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及时净化个人的思想品德素养。
由于网络中含有丰富的内容,有些大学生便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自控力差,面对着复杂的网络信息,不能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反而被网络环境下不良信息诱惑,完全不顾现实环境中的责任与道德。他们过度地玩游戏等行为严重荒废了学业并影响了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只生活在虚拟环境中,逐渐产生了内心的道德混乱,表现出来的是自身的道德价值观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相背离。网络中的信息与现实社会中的信息是有冲突的,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观的困惑,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并不完全成熟。如果他们过分地沉迷于虚拟环境,就会对社会中所出现的道德行为产生错误的评判,进而影响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完善与发展。
(三)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表达自由的意识,但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情感产生了退化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外显的特征和表露的情感,人际交往和社会的复杂性让大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就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交流空间,他们可以脱去现实的外衣和束缚去交谈,但是在交谈中,大学生就要通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去分辨网络信息是否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观点和态度,当他们能够通过自己所受的道德规范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赢得网络的自由话语权,形成了自由表达意愿的意识。
但是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具有直观的显著特征,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彼此间真实情况得不到了解,呈现出的是一种以机器和网络符号为中介的交往,大学生真正的年龄、性别、爱好等都成为隐性的,相反,以化名、代号、昵称、个性签名等作为自己的标志。如果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那么会极大地弱化了真实生活中同学间的道德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同学之间缺乏信任,无法去培植共同的道德取向。一项对清华大学学生使用BBS的心理调查显示,越是在公开场合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越是虚拟世界里的人际高手。[14]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角色,也可以发表任何言论,角色的转变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下无法适应,进而产生人格分裂,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网络环境下逐渐退化。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对策
现代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要趋利避害,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以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显得极其紧迫。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大学生的健康风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刻不容缓。法律的健全、技术的监管及大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都为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法规的建立
法律和道德共同作为调节社会的手段,而法律具有的强制力、约束性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环境的自由性和开放性需要法律的制约与调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手段之一,也调节着网络中所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网络环境的制定还不是那么健全,网络信息的进入太过随意。应实施立法监控,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制度,一方面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建立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法律的普惠性发展,使得大学生在法律与道德的制约下自觉地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促进他们规范并文明地使用互联网;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与控制力去规范网络环境,用法律的形式阻止不良信息与言语的进入,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过度自由给予约束,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的觉悟,打造网络环境的“纯净天空”。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技术管理能力
净化网络环境,法律是保障,技术的监管则是依托,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从国家和学校两方面做起。
从国家来看,要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以阻拦不健康信息的流入,建立奖惩制度,做到“严进松出”,对信息的流入要严格把关,对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信息要积极展现。将处于虚拟环境中的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相联系,为现实社会的道德发展提供更多的源流,扩大技术的覆盖面,使其能够解决虚拟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又能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从而保持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一致性发展。另一方面,从学校来看,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努力建成高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所谓高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的日趋完善和广泛,在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也逐渐地依赖于校园网络,从而形成了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15]通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有利于加快思想教育在虚拟环境中的传播,对整顿网络环境,倡导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有重要影响。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开展“红色网站”,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构建网络道德社区,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道德修养。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目前我们的法律对污染网络信息的行为并不是那么健全,也没有有效的道德规范去控制垃圾信息和约束上网人的行为,这更需要大学生内在品德的养成。
首先,大学生面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要成为它的主体,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优势,自觉地了解悠久的文化、先进的文化、科学的文化,为自己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提高抵御不良道德风尚的能力。最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主要靠自己内在的修养。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因此,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角度、运用科学的观点与态度去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高校以思想理论课为指导,通过多种举措加大对健康网络环境的宣传与普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增添大学生生活乐趣,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意识,使其道德行为受到锻炼,道德意志经受考验,提升自律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是要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网络环境下知先进的道德理论,情健康的道德情怀,意深远的道德意境,行坚实的道德路线,以此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提高自身道德人格的养成,积极发挥网络这个便利的渠道,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健康的平台。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n.net.cn/dtygg/dtgg/t20110118/20250.html 2011-02-21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2~413
[3]张楠,李航敏.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的对策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16~118
[4]卢新文.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13~115
[5]覃世琦.略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人才,2010,(22):117~118
[6]戴国立,孙林.网络环境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96~98
[7]白江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58~59
[8]文卉,孙玫,李振华.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79~82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
[10]李琳,周金花.校园网络: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J].湖北社会科学,2010,(7):173~175
[11]王东方,肖永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及其建设[J].教育探索,2010,(8):110~111
[12]刘帆.在网络里愉快地飞[N].中国教育报,2000-10-03
[13]http://www.google.com.hk/2011-02-21
[14]蓝劲松.BBS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一个网上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0,(4):20~23
[15]张再兴,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德育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