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运动”下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013-08-15郑宏源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课外活动体育运动

郑宏源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安 355000)

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2007年下发了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锤炼学生勇敢顽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人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依托,着眼于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由单一的“竞技性”体育向多样化的促进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转变。

一、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着全民素质的重要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首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作为高校体育课的目标,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评价手段,要求高校使该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高校将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力开展长跑等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运动,大力开展俱乐部、学生社团等组织,创设学生体育锻炼的平台。

一方面,从体育课课堂教学来看。《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的唯一纲领性文件,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一切以《纲要》为基准,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技能”、“轻参与”,“重教导”、“缺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特点仍然存在,在教学评价中,仍然实施一次性考核的“终结性评价”,不能把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作为高校体育课的最终评价目标,过份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束缚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另一方面,从课外体育活动看。一是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不能保证。《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2]但是在现实中,许多高校无法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课外活动的时间。二是课外体育活动以“竞技性体育”为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外活动是一种“精英式”体育,以田径为主体的竞技性体育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这种课外活动中,只有少数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参与,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只能“望梅止渴”,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从而失去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信心,无法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与高校课外体育运动的初衷相违背。

第三方面,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一是受“应试教育”及就业形势的影响。长期以来,从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就没有被重视起来,学生进入高校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也较为忽视,认为体育课是“副科”。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英语、计算机考级、考研、加强自身专业修养等方面。认为体育运动无法直接为其就业服务,从而忽视体育锻炼。二是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当前,高校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就是家里的小皇帝,个性极强,过于追求自己生活的享受,缺乏克服困难的意识,自理、自控、自律能力不强,对耗费体力的体育运动“敬而远之”。三是受现代社会静态生活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网络上,从而无瑕进行体育锻炼。

二、“阳光体育运动”下提高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措施

(一)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实现“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明确规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因此,必须将“阳光体育运动”融入高校体育课改元素,积极对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造,突出体育课的实效性,做好体育课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无指缝对接。

一是进一步改革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内容纳入目标体系。[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参与与技能并重、教导与实践并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体育课的教学理念。为不同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变传统的高校体育课为 “成功体育”、“快乐体育”、“趣味体育”,树立“全纳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均能够“学有所获”。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大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法、合作法、交替法、情境模拟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实现体育课由教师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主要内容,开发主题式体育活动。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三互动”、“四自主”。“三互动”即:实现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四自主”即: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授课教师、上课地点,增强学生的对体育的理解力、创造力和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三是丰富教学内容。在遵循《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上,要对传统的体育课堂进行拓展,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体操的学生中,针对90后学生喜欢新潮、个性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对体操动作进行街舞的改编,比一比哪组学生的作品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动作的基础上,最有创意。又如针对学生在喜欢上网的特点,可以将传统的体育课堂与网络结合,在篮、排、足球的队型、战术等理论知识学习中,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角色扮演游戏进行,让学生在电脑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感知。四是完善教学评价。变传统的以“测试分数”为唯一基准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为学生建立体育训练档案,完整记录学生在训练中的成功与不足,与学生进行分享,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在教师的鼓励下树立起体育训练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开展大课间活动及选项课,夯实阳光体育运动载体

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为了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和保障。高校要开足上好体育选修课、选项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课时。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管理的评价观念,将学校能否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时间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的考评体系中,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考核。鼓励学生利用清晨、课间操,上、下午的课后活动以及晚上自习后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例如:四川师范大学积极开展“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阳光体育运动,立足校情和季节、气候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编了体育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主题式大课间特色体育项目。通过分组活动,集体表演,最大限度发挥大课间的体育健身效益,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以群众性为主体的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等组织,突出“阳光体育运动”的群众性

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主体性,由学生自行组织活动,设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场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需求。在强调田径、球类等竞技体育的同时,更要强化休闲类、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使广大学生有机会、有能力、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例如:当前很多女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引导女大学生组织瑜伽、体育健美操等群众性俱乐部和社团,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针对当前90后学生普遍“怕累”、意志力不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组织乒乓球、台球等俱乐部,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扩大体育活动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实现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与校外组织的互动。要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的全民体育运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校际间、高校与社区间,要共同协作,建立联动与沟通机制,积极组织马拉松、篮球、足球、健美操、棋类等不同规模、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体育联谊比赛,使学生在全民体育的环境中增强参与健身的意识。例如:天津市教委组织辖区大学开展了“千校万班”乒乓球赛和跳绳踢毽两项活动,教委专门成立了教育督导部门要通过专项督导等措施,确保学生每天拥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西安城市建设学院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特别成立了一支由学生组织的“阳光体育引领团队”,对武术、篮球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进行整合,通过包装和改良,由阳光体育引领团队进行设计,融入音乐、体操、舞蹈元素,将传统的项目在活动中进行改造,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创造“阳光体育运动”的浓郁文化氛围

要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扩展舆论覆盖面。一方面要注重高校阳光的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广泛传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形成“由高校指导、管理,师生共同参加体育项目”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强烈的健身意识,推动“全民体育”的开展。注意体育文化的宣传,形成浓郁的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文化环境。新时期,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宣传阵地的作用,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建立体育文化专用网站,使网站成为组织、宣传校园体育文化的平台和阵地,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体育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使师生间能够共享体育资源,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扩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例如:可将互联网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新载体,在篮球、足球运动的开展中,通过互联网的对战游戏,让学生将相关的技战在互联网上进行演练。使学生在“玩电脑”中体会体育的乐趣,学习体育知识,为户外体育运动提供支撑。同时,也通过开设体育知识比赛、专家讲座、体育文化宣传周、体育文化展览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对体育文化体验,最终保证高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学生的咨询与引导。对学生的运动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和适当干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胜负观,使学生学会体育运动中学会自我释压,使体育运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以一个放松的心理状态来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

总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依托,着眼于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由单一的“竞技性”体育向多样化的促进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转变。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实现“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开展以“群众性体育”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实现“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活动的衔接,加大宣传力度,创造“阳光体育运动”的浓郁文化氛围,才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

[1]刘卫东.从“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重审高校体育教学[J].中国西部科技,2008,(22):13-14.

[2]高卫民.“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2,(6):46-49.

[3]范果.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36.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运动课外活动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课外活动类作文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呆呆和朵朵(13)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突围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