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构成与培育策略
2013-08-15梁燕君
梁燕君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核心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更令其雪上加霜;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发生着重大变化,大学生必要的就业能力如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人合作的意愿及能力日益为雇主重视。对金融类高校大学生而言,银行、证券、保险综合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国内各金融机构改革在加快,外资银行竞相涌入使竞争更趋激烈,金融服务业人员准入标准不断增高,各高校金融人才的就业由拼数量演变成拼质量。
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金融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在金融及其相关领域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条件整合,是具有高度个性化、创新性及难以模仿的、能持续满足岗位需求的综合能力。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大学生表现的倾向性或者技能能否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有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扩招并不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整体可雇佣性技能不高是最主要原因,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几乎都没有为现实的工作做好准备,不具有进入一个单位所必需的能力。我们也发现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更多缺乏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技能,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往往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因此,培养、提升就业核心能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不是某一项单独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能及时持续地把握现实需求的动态系统。例如Hambur等人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包括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议论文写作和报告写作能力五维度;Husain等人研究发现基本技能、思考能力、资源技能、信息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操作能力、人格品质等是大学生必要的就业能力。我国学者宋国学调查发现专业技能、人际技能、个人属性、团队技能和沟通技能可以作为可雇佣性的衡量指标。金融业的快速、创新发展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金融、经济、管理、财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职业适应性、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良好心态等。根据以往研究及现实背景,我们认为金融类高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包括四维度十二种:
一是专业技能维度,包括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金融理财服务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强调大学生持续性学习以及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金融领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以及根据实际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金融理财服务能力是这一领域的特殊性能力,是指熟练金融业务流程及操作并与客户建立、发展信任关系的能力。
二是职业适应与发展维度,包括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能力、就业资源利用能力、就业技巧。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主动探索和动态建构的能力,是在充分剖析自我、了解职业市场需求和职业环境发展基础上,保持与时俱进的目标执行规划,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就业资源利用能力是指学生对就业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以及便利的教育知识资源的收集、筛选与运用过程。就业技巧是指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和实践历练,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方法,是大学生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三是团队实践维度,包括人际交往技能、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大学生之前的生活不同,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应日益重视如何处理自身与他人、团队和组织环境关系,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提升与团队成员、顾客的沟通质量,从而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金融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努力提升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区域合作者进行沟通的能力,跟上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四是个人特质维度,包括职业价值观、以就业自信为核心的积极心态与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职业规划、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导向,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确立过程中积极反思并寻求与现实需求结合,逐渐获得个人价值与职业发展价值之间的平衡,这将长远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自信是一个人在就业行为或心理中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如肯定、接受的态度,是构成求职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能使大学生在择业行为过程中产生勇气、智慧。职业选择的艰难、职业生涯的变动使大学生易于遭遇就业挫折,面临这类困境,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经受就业挫折之后能否更快放下心理包袱,认真思考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尽力去争取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三、金融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金融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和就业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筹划:
构建“学校、家长、用人单位”多层面引导模式。一是将引导大学生学习国家就业政策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在增强大学生把握行业就业趋势能力的同时,逐步思考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起来,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进行岗位实训和就业,体验职业活动,促使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规律,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修正职业生涯目标、行动方案和生涯策略,使自己更加符合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多元岗位需求。二是积极推动家长参与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过程。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直接的作用,做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使家长主动了解学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决策与举措,使父母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和就业形势,形成父母自身的合理就业观念和开放心态,对学生就业进行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增强信心、明确方向。三是与外部建立多元螺旋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建构良性生态,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大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力度,同时推动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毕业生就业评价,鼓励企业家、管理人员到大学开设讲座,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层次的机会。
构建金融类高校“校企互动、课证融合、就(业)创(业)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与需求,请行业、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职员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使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需求及时修订课程,组建有真实业务的项目中心,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进学校,校内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辅导、毕业设计指导,实现双导师指导方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的改革,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行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课程实践教学环境参照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装修,最大化地仿真职业化环境,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深入探索“就创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就业培训中融入创业教育,开设诸如校内“创业园区”的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学生的实践动手和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校、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
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咨询模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连续性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实践体验功能。全程化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咨询模式主要围绕“阶段性、差异性、动态性”来展开:一是就业核心能力阶段性指导。对大一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等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把握自身的个性、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逐步了解和接纳所学专业,聘请成功校友、专家来校进行职业、创业经验讲授,对就业前景做出初步的把握。对大二学生,应指导其在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基础上,主动进行自我完善与优化,通过经验交流会、业界说明会、职业咨询等方式,加深对专业培养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并获得职业价值的体验与经验,设立职业目标。对大三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能力,认清就业市场,设定相应的职业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实习经验。对大四学生,开展求职、就业形势与信息、心理调适等方面的专题训练,同时在合适时机进行严格的就业综合考试,根据综合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二是就业核心能力差异化辅导。人才的差异性和特质性是人力市场所追求的,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能力各维度上的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培养上要着眼于差异性与个性化,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一是针对不同的毕业生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发展出谋划策,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为其继续学习提供服务;二是根据不同行业的就业去向,积极帮助毕业生分类筛选就业信息,组织毕业生参加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供需见面会;三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确定不同的就业地点,搜集不同区域的就业信息等;四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就业能力动态跟踪。依托职业生涯测评中心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双平台,建立动态的数字化就业跟踪反馈系统,学生入校后即开始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就业意识培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信息动态推送技术及时收集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动态掌握就业信息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估,发现问题并指出改进方向。开展毕业生半年后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毕业之后中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测量与评价,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和快速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供求状况并做好职业规划,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指导和推荐作用。
学校要努力建立一支由校内外师资结合的就业核心能力培养导师队伍。校内师资以职业、就业指导师、辅导员、专业教师为核心,承担相关就业、创业理论与信息等课程;校外创业导师由实践经验强的金融企业的优秀员工、企业高管担任,承担就业实训、创业实务等相关工作。
[1] 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 宋国学.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测量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3).
[3] Holton E F.New Employee Development Tactics:Perceived Availability,Helpfulness,and Relationships with Job Attitudes[J].Journal of Business Psychology,2001,(1).
[4] Hambur S,Rowe K,Luc LT.Graduate Skills Assessment[M].Higher Education,2002.
[5] Husain M Y,Mokhtar S B,Aham A A,et al.Importance of Employability Skills from Employers‘perspective[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7.
[6] 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