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例

2013-08-15吴国玺孙艳丽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工程

吴国玺,孙艳丽

(许昌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相应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项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决定,不仅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性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发展区域经济的重任,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更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为地方培养实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行业的专门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通过确定培养目标、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应用型人才保障体系、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来完成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各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地方需要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地方高校既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发展的全才,又要培养懂技术、强能力的专才。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宽口径,又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性院校应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前期研究成果[2,3]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重结果又要重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既要看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又要看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规范、监控是否到位;既要看毕业生就业率是否高,又要看学生的科研水平、专业技能是否得到锻炼。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教育模式主要是强化工程专业基础课的中心地位,压缩、精简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强调工程技能培养,考核方式采取技能认证进行。突出工程的实践性,彰显应用特色,拓宽专业面,适当降低专业课的教学难度,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种类以及教学时间,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配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素养[4]。

(二)师范教育模式

师范教育模式是师范类专业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培养各级教育人才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系统性特征的教学范式。师范教育强调教学研究性、实践性和自主学习,积极倡导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堂和思想道德课堂的整合,促进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与课内教学的统一,通过师范教育模式规范和加强社会实践课堂的教学管理。

(三)“CDIO”教育模式

“CDIO”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以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5],让学生以积极的、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这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在国际工程教育改革中形成的最新成果,它是借助“做中学”而开展的,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近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确定一个目标、两个注重,构建三个“三位一体”,实现四育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两个注重是注重地方性和应用型,三个“三位一体”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三模块”、实践教学基地的“三层次”和实践教学过程的“三段式”,四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的四育人体系。

(一)构建“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

城市与环境学院目前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四个专业。根据其特点,专业建设目标是:“地理科学专业做精、土木工程专业做大、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专业做应用”。围绕这个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加强地理师范专业建设,使之成为立足河南省的特色专业,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突出“师范性”;加强土木工程、GIS、测绘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生产实习,积极与相关企业联合,使学生直接到生产第一线,突出“工程性”、“应用性”。

以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为基础,构建“理论+实践+素质”的人才培养“三系统”。围绕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教学技能“四方面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把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三个“三三制”教学体系。即:1.“三制”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2.“三制”教学内容体系——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体系;3.“三制”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与科学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实行三阶段递进,即实现“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的递进。

(二)建立实践教学三个“三位一体”

根据地方院校发展特点,城市与环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实践教学的三个“三位一体”。即实践教学体系的“三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三层次”和实践教学过程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教学体系“三模块”的构建

根据该院专业门类多、理工兼备的特点,建立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技能构成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图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基地建设的“三层次”

根据野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该院建设了三个层次专业实习基地:一是为综合性野外实习需要建设的全国性实习基地(如:南京-苏州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基地);二是为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服务的区域性野外实习基地(如笔架山-鸡公山植物、土壤地理实习基地,嵩山地质、地貌实习基地等);三是为单科实习需要建设的地方性实习基地(如鄢陵植物地理、实习基地)。三层次地理实习基地,分别担负不同的实习任务,为学生实践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规划三类实验室,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和实验室建设的概况,把原有的十二个分实验室进行归类整合,积极建设了地理基础实验室、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室和资源开发与生态过程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与许昌中原建设集团、许昌泰美特公司、许昌鸿业建筑集团、许昌广杰地产、万里路桥、大成建设集团等6 个企业,与许昌市气象局、许昌市公路局、登封国土等3 个局级机关合作建立10 多个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开放性、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装备精良的仪器设备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理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既能利用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保证实验室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实行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

3.实践教学的“三段式”模式

实践教学的“三段式”是指“体验—调研—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环节包括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规范各环节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改变地理专业原有实习时间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将实习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拓,从大二到大四三年连续进行,尽量实现实习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第一阶段在大一、二年级安排一周的体验性见习(一周的地质学基础实习、一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第二阶段在大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研究性见习和调研(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第三阶段在大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安排一个月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内容包括观摩课堂教学、试讲、评课、教学方法调研和交流、教育理论调研和交流等。土木工程等专业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原来的实习模式进行延拓。即从原来局限在大四实习变化到从大二到大四年级三年不间断实习、实训,从单一的在实习学校实习变化到在实习学校见习、校外实习、实训与请工程师到本校开展实习讲座和进行工程训练,使实习、实训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开放性,有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创建开放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由学工办牵头通过组织家教、义教或工程教育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实践途径;通过社团组织以赛代练,加强工程制图、测量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说课比赛等专项比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教务办把社会调查与科研锻炼融为一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实践教学良好氛围。通过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活动和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等举措,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全面素质。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安排教学计划,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教学规律设置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确定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通过探索,我们认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师范教育回归课堂”,贯彻“做中学”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适当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合并为毕业实践环节。企业现场实践分为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6]。认知实习为1 周,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技术进步、科技水平和现代管理方法等。课程实习为2 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直接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生产内容。生产实习为12 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训练,了解当前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生产情况。

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够用、适用为度,专业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均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测量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实习教学采用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实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将实习分为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企业生产实习三大块。强调项目(案例)为先导,将“教、学、做、评”融入到实习课程的每个环节。课程实习以校内为主,认知实习和企业生产实习以校外为主。

地理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确定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加强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教育管理课程建设,强化教学技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

(二)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就是以项目为导向进行工程创新实践。指导思想是通过与企业(校、局)联合做一些项目,培养一批人才,建设一支团队,服务一方经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到企业,结合企业的现实课题,接受实践训练,真题真做,也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放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结束后还可以就地就业,实现实习、设计、就业“三位一体”,做到了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如我们与许昌“广杰地产”公司联合,在大学二年级就与企业签订协议,随着课程的进行,需要实习直接安排到企业,实行学生准就业制。

通过制定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实践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具有特色的企业现场实践和毕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通过加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措施:积极开展“校-企”“校-局”“校-校”合作。学校和事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在企业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只有学生在学习阶段与企业紧密接触,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依托许昌市工程建设的优势,学院先后与许昌中原建设集团、许昌泰美特公司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协议书,建立了与专业对口的“校外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授,指导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使企业作为学院的联系单位与学院共同培养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产-学-研”与“学-研-产”相结合的“校-企”“校-局”“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共享,科研项目共建,学生参与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层次的学院与企业、企业与教师的有效结合,使得在实习和设计等各环节都让学生渗入到企业中,培养应用型人才。

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即从大三开始就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开始参与企业的生产建设与技术等相关活动,毕业以后学生直接到企业工作,企业负责报销三、四年级的学费、住宿费和书费。建设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技能培训和鉴定,开拓师范教育、工程教育的新思路。

(三)师范教育回归课堂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其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技能。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具备:在满足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教学实习课的比例,突出设置各类教育实践环节。其次,增加校外教育实习的时间,注重中小学等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毕业论文除有理论说明外,应尽可能与中学课堂相结合。由此,我们在设置2011 级课程体系中,增加包括两门可进行技能鉴定考核的理论课程及配套的课堂教学技能课程,使学生能考取普通话证书外,还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按照教学技能的要求,制定出与课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及毕业实践环节。

2.以教学为导向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以教学为导向进行教学实践。在第一至三学期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开设心理学课,第四学期开设教育学课,第五学期开设地理教学论、第六学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学技能训练、说课训练,第七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第八学期开设地理基础教育改革,了解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动态,形成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

3.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教育水平

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教育水平,加强对学生上课、说课的训练,从第二学期开始,在上课前十分钟,选一位同学轮流进行5-8 分钟演讲,训练学生的讲解技能、说课技能。

按照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制定教学大纲;进而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包括“做中学”理念及在此理念指导下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主动学习、基于研究的学习、基于环境的学习、基于经验的学习等方法,加强学校和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单位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合作,突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1]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8):58-59.

[2]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4.

[3]张洪田.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73-76.

[4]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5]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6]曹霞,金凌志,付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6-29.

猜你喜欢

应用型技能工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拼技能,享丰收
子午工程
画唇技能轻松
工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