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习语英译研究
2013-08-15王春香
王春香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围城》英译本,首先由具有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验的Jeanne Kelly 译出初稿,再由美籍学者茅国权加以校阅、润色,并撰写序言和添加注释。译本出版后,西方评论界的评价甚高,美国图书协会还把它选为1980 至1981年度的卓越学术著作。在处理《围城》中出现的习语时,译者并没有采取“文化至上”的态度。而是根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原作的精神、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灵活采用了多种译法,显示出了不俗的语言功力。
一、《围城》英译本中的习语分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习语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对习语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很大的影响,习语集中反映了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围城》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学典故、地理环境等。
(一)与社会风俗有关的习语
社会习俗在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是一个极大的范畴,涵盖了等级、机构、社会习俗、道德伦理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必将通过语言反映出来。
中国古代社会是父权社会,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是顺从的服从者。有习语为证,“男女有别,尊卑有分”和“重男轻女”。而“夫唱妇随”则体现了男性在婚姻中的支配地位。丈夫可以有三妻四妾,发号施令;妻子只能从一而终,惟命是从。此外,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很多夫妻结婚之前素未谋面。所以“媒婆”在旧式婚姻中尤为重要。男人娶妻要娶“大家闺秀”,通过“明媒正娶”才能“结为秦晋”。婚后,女人要融入家庭生活,成为“贤妻良母”,必须要过的一关就是“丑媳妇见公婆”。除此之外,《围城》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风俗的习语,例如衣锦还乡、摆空城计、结义兄弟、神农尝百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十八般武艺,打躬作揖、三跪九叩等。
(二)与宗教有关的习语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国人信奉佛、菩萨、天,认为它们具有无限的威力,主宰着大自然和人类自身。另外,寿星、嫦娥、月下老人和阎王也都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特殊形象,分别代表着长寿、月亮女神、男婚女嫁和死亡之神。中国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识别出这些形象的意思,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却很难理解,因为英语中没有类似的形象。《围城》中的宗教习语有“功德圆满、大发慈悲、得道成仙、黄道吉日、逢凶化吉、疑神疑鬼、道不同不相为谋、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天机不可泄漏、天作之合,大吉大利”等。
(三)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习语
生态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名等。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不同和生存地域的差别,造成了中西方民族认知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即便是同一事物,在中西方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未必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在英国人的意识中,西风是温暖和煦的。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篇《西风颂》,讴歌的就是温暖和煦的西风。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西风不是送来温暖,而是寒流,是同凄凉、寒冷相连的。古诗“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此西风包含了无尽的凄凉。
《围城》中出现了大量地域性的习语,如: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拖泥带水、桃花运、岁寒三友、鸦雀无声、满面春风、寻花问柳、敲竹杠、捕风捉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为这些带有生态文化特点的词汇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给翻译提出了难题。
(四)与历史典故、文学著作有关的习语
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1]。汉英两种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别,两者之间文化的空缺相当多。在汉语成语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汉语成语文化符号进行解码,因为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名人轶事、神话寓言、文学艺术,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分析,才能重新编码原文文化信息[2]。
《围城》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赠人以车,不如赠人以言”,“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一顾倾城,再顾倾国”,“春秋笔法”,“神农尝百草”,“马前泼水”,“破镜重圆”,“惊弓之鸟”,“纸上谈兵”,“杀一儆百”,“鸡鸣狗盗”等。由于存在“文化空缺”,英语中几乎很少有对应的习语,因此翻译这些习语时,要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译文读者能理解的目的。
二、《围城》中习语的翻译方法
文化差异往往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向来是翻译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温努提(LawrenceVenuti)在他的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中把两种途径称为 “异化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由此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翻译上,把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称之归化;反之,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称之异化[3]。
(一)异化法
1.直译
直译是尽量将原文的词序、语序、词汇意义、句法结构、修辞方式、文体风格、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保留下来,是译文与原文载形式和内容上相互一致或基本相似[4]。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直译法,其译文不仅自然贴切,而且还保留了源语的文化意象和色彩,给译文带来了异国情调。例如:
例1 原文:“明天我教爸爸罚你对祖父祖母的照相三跪九叩首。”[5]296
译文:“Tomorrow I’ll have Papa make you kneel three times and kowtow nine times before photographs of my grandparents as a penalty.”[6]309
三跪九叩原是臣子跪拜皇帝之礼。民间百姓也用此礼作为虔诚礼佛、祭祀祖先的表达方式,即三次下跪,每次下跪都要磕头三下。为了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这一传统礼仪,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2.直译加注
很多习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很难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围城》英译本中,译者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译者力求译文读者在认知环境中付出较少努力,获得如同与原文一致的语境效果。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读者的想象,而且尽力保留源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
例2 原文:真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要算得双喜临门了。[5]45
译文:A case of having your name on the golden rolls and figured candles in the nuptial chamber.[6]50Note:to be listed among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government examination.[6]360
中国文化中有“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特别是“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是一个男人梦寐以求的喜事。如果两件事情同时到来,通常被称为“双喜临门”。通过直译加注,译文读者能理解“金榜题名”,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二)归化法
1.改写
改写或解释是最常用的归化法之一。当译文的文化内涵很难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或是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时,译者会采用改写法进行翻译。
例3 原文:信后又添几句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使三年前结婚,则此番吾家破费不赀矣。”[5]8译文:The postscript read:“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If you had married three years earlier,this would have cost us a large sum of money.”[6]10
这一典故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反映了中国道学文化的精要。道学认为,事物按照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强与弱、祸与福都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此句若直译,并非几个词可以说明白。译者采用改写法用英语习语“a blessing in disguise”来替代,译文无疑通顺自然,易于读者接受,而且保持了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在加注部分译者提示读者可供查阅的资料,以方便读者欣赏到中国的文化特色。
例4 原文:“…训导长寻花问柳的榜样,我们学不来。”[5]258
译 文:“We can’t follow the dean of student’s example of visiting houses of ill repute.”[6]267
汉语“柳”和英语“willow”可指同一概念“柳树”,但是他们的联想意义有很大差别。在中国文化中,“寻花问柳”是指用情不专,嫖娼。然而,英语“willow”代表着感伤、悲哀。如果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翻译,读者很难把“willow”和“妓女”联系在一起,会造成理解困难。这种文化缺失无法跨越,所以只能传达出该习语的联想意义。
2.替代
原文中有些词汇,在译语中可以找到与它意思相同但意象不同的词汇。那么在翻译时,就可以用译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直接来替换源语中的词汇,这就是替代法。这种翻译方法是从双方的语用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替换的。
例5 原文: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5]79
译 文:He,on the other hand,was waiting for a chance to explain that he did not love her,and wished he weren’t so tender hearted and could be courageous enough to cut the Gordian Knot.[6]81
“Gordian knot”源出于古希腊传说。Gordian 是Gordius 的形容词,Gordius 是公元前四世纪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个国王,他把一辆牛车的车辕和车轭用一根绳子系了起来,打了一个找不到结头的死结,声称谁能打开这个难解的Gordian knot 谁就可以称王亚洲。这个结一直没有人解开。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拔开身上的佩剑,一下子就把这个死结斩开了。此后Gordian knot 便用来指“难以解决的问题”,而cut the Gordian knot 便指干脆利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快刀斩乱麻”和英语中的“cut the Gordian knot”同意,用替代法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
3.省略法
省略法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可以省略,不必翻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然没有这个词,但是已经具有了原文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这个词在译文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省略的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例6 原文:鸿渐正要上甲板找鲍小姐,阿刘鬼鬼祟祟递叫“方先生”。[5]18
译文:Fang Was about to go on the deck to look for Miss Pao when Ah Liu furtively called him.[6]22
例7 原文:但那些有女儿要嫁他的人,忘不了他的演讲;猜想他在外国花天酒地。[5]35
译文:Those interested in making him their sonin-law,however,could not forget his lecture,and they assumed he had led a life of profligacy while abroad.[6]39
“鬼鬼祟祟”,形容行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或者另怀鬼胎,暗中使用诡计。也就是英语中的“furtively”。“花天酒地”,形容沉浸在酒色之中,“led a life of profligacy”能与之取得相同的效果。如果这三个习语字对字全部翻译出来,会造成译文读者阅读上的障碍,而且会让译文拖沓冗长,不够简洁。所以,译者采取省略的方法翻译不失为明智之举。
4.补偿法
翻译中的补偿就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损失。如果在同一语境中两者的语义基本对等,该形式就是原文形式的语义“等值物”,如果在语义上有部分空缺现象,就要在转换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来补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译文形式在语义上大于原文形式,亦不能视为是对等的,不如选择语义范围略小一些的形式并加以适当补偿,反而更加容易可行。
例8 原文:那真是以后天发展先天,锦上添花了。[5]48
译文:For a woman to study political science is really developing the innate through the acquired;it is as superfluous as adding flowers to embroidery.[6]52
“锦上添花”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译者用补偿法添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as superfluous as”,使译文读者容易理解。
例9 原文: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最后那一段尤其接得天衣无缝。[5]108-109
译文:He was confident his little speech was tactful and proper,especially the last part,which had been sewn together as flawlessly as “a divine suit of clothes”.[6]111
“天衣无缝”原指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现比喻事物非常完美自然,不露任何痕迹,没有一点儿破绽。在原文中用来形容信的内容非常完美,说辞令人信服。用补偿法添加“flawlessly”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读者就能很好的理解译文的意思。
结语
习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是语言中的精华。较为成功地把《围城》习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质译介给英文读者,不仅是习语翻译的重点也是其难点所在。译者只有透过语言表层形式,深入分析习语的深层结构和历史文化内涵,洞察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理解习语语义,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处理习语的语义空缺,游刃有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通过对《围城》习语的分类,可以得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习语翻译的主要原因,因此,译者必须熟悉中西文化,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在有选择性地保留中文的习语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保持文章的流畅性、贯通性和易读性,使得译文在畅通的同时也不失其有效传递异国文化的功效。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316.
[2]李悦.汉语成语英译商榷——从《围城》英译本谈起[J].外语教学,2005,(5):76-78.
[3]方梦之.译学词典[P].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4]黄成洲,刘丽芸.英汉翻译技巧——译者的金刚钻[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6.
[5]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Jeanne Kelly,Mao,Nathan K.Fortress Besieg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