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龙灯的本体研究
2013-08-15李志清刘江元
李志清 刘江元
(1邯郸学院曲周分院,河北曲周057250;2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邯郸056005)
一、曲周龙灯的历史传承
1.曲周县的地理位置和曲周龙灯流行的区域
曲周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50′30″至 115°13′30″,北纬 36°34′45″至 36°57′57″,属于冀南平原。曲周镇是曲周县政府所在地,距邯郸55公里,曲周龙灯就诞生、成长、传承在这里,曲周龙灯最初在曲周镇东街、南甫两三个村兴起,随着人们的逐渐喜爱,现已发展到城内十个村,村村会制作,村村会表演。由每村一条龙发展为多条龙,且造型不一。在每年春节、元宵节,曲周镇就会出现群龙争舞的欢乐场面。近年来,曲周龙灯先后应邀到邢台、保定、山东临清、河南安阳等地表演,深受欢迎。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的龙灯就是曲周镇东街村制作的。
2.曲周龙灯的起源
据考,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具体年代不详。它的形成与滋养了这一方人民的滏阳河有直接的关系。相传其时的曲周,十年中有九年被涝灾蹂躏,横穿曲周的滏阳河年年决口更使得灾情雪上加霜,致使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饿殍丛生。当时的“哲人”经过分析认定:滏阳河的源头是峰峰的黑龙洞,洞内的黑龙是滏阳河水系的掌管者,曲周境内滏阳河的肆虐是因为曲周人不敬奉龙王所致。曲周人为了祈求龙王的庇护,从而获得风调雨顺的境遇,于是他们就精心制作了一头巨大的龙,以彰显它的威严。为了呈现龙的神圣并适应夜晚演出的需要,在龙体内设置燃灯,“龙灯”由此得名。
那么曲周龙灯的起源的本质是什么呢?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曲周的气候。曲周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状况为:冬春两个季节干燥并且多风,夏季里炎热而多雨,秋季则旱涝听凭天定。这样的气候条件在当时那个时代遭遇灾害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而经常性的灾害给人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影响又特别巨大,寻求神灵的保护、得到心灵的抚慰是先民的首要诉求,而龙在他们的心中既是神圣威严、掌管水文又恰好和自己的遭遇相关,于是曲周龙灯的产生就成为了必然,这就是曲周龙灯能够诞生的根本原因。
曲周龙灯在每年的元宵节集中聚集,以舞龙表演宣扬龙的威严神圣,表达对龙的感恩戴德之情,以全民狂欢的方式完成对龙的崇拜,凝聚人们对龙的敬意,这就是对龙最好的供奉。龙灯兴起之后的曲周是否年年得到了龙王的庇护从而五谷丰登,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历史记载,但元宵舞龙肯定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否则曲周龙灯就不会这样代代相传,历经千年的历史风霜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从学术角度分析: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龙灯产生的原因多为求雨抗旱,而曲周龙灯不同,它产生的最重要诱因是防涝,由此我们可以窥得为何曲周龙灯的制作与其他龙灯不同的一点端倪。但节日(主要是春节、元宵、重要活动和丰收)舞龙,祈求龙王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
二、曲周龙灯的本体研究
曲周龙灯能够历千年传承而依然鲜活,向我们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缘何能够成为汉民族龙灯的典型代表,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本文将对此进行学术分析。
1.独特的制作工艺
具体制作分为三个大的步骤:
一是扎龙。用宽度为1厘米、厚度为3毫米的竹篾扎成直径为50厘米的一个个小圈子,用4道棉线绳将竹圈连接在一起(圈与圈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制成龙身。再用竹篾编扎成龙头和8个竹篓(龙节),用1.7米长、直径5厘米的木棍(龙把)架起,每节间隔3米,把龙身和龙节连接在一起,扎龙工序结束。龙的总长度约为25米~30米。
二是糊龙。龙头用麻头纸糊裱,用颜料装饰(现在改用广告色和各种彩纸),龙的眼睛用猪膀胱制作(现在改用大灯泡);龙鳞用麻头纸剪成,龙背鳞片是蓝色,龙腹鳞片是桃红色,分别糊裱在竹圈和竹篓上;龙须、龙鬃、龙尾用麻皮编制染成草绿色,固定在龙嘴、龙背和龙尾上。
三是点灯。用麻头纸卷成9根拇指粗纸捻,用牛油炸后安装在龙头和龙节中,舞龙时点着灯捻。
曲周龙灯的形象特点:首先是“大”,整条龙的长度保持在25米~30米之间,用竹篾编成的巨大的龙头震慑人心,张开的巨盆大口仿佛在喷云吐雾。其次是“精”,用竹篾制成长度一尺开外的龙角,用灯泡制作明亮威严的龙目,用染就色彩鲜艳的麻头纸剪成片片龙鳞,用牛油熬制的半尺长既明亮又防风的燃灯,用麻束扎成的一米多长的龙尾……那飞扬跋扈的神采、雄踞天地的霸气、视宇宙万物为空气舍我其谁的气概,这一切一切,都使得曲周龙灯处处体现出龙的尊崇与威严。
曲周龙灯造型独特,舞龙表演是中国很多地区的习俗,各地的龙灯各具特色,它们与曲周龙灯相比较,最突出的就是“扁”与“圆(曲周)”的外形区别,其次是制作材料上“布”与“纸(曲周)”区别。在制作的精细程度上,曲周龙灯也远远超出了其他地区的龙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曲周龙灯还有水、火之分。水龙的龙鳞为蓝色,象征风调雨顺。而火龙的龙鳞为红色,象征五谷丰登。
2.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舞龙表演上,曲周龙灯多达二十余种成熟完美的舞法,是其他地区龙灯简单、单一的舞法远远不能比拟的。曲周龙灯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为其他地区的舞龙表演提供了宝贵经验,引领着龙灯的发展潮流。深入探究曲周龙灯,不仅对于中国民间手工技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于群体舞蹈史的创新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表演程序
首先是引子(打场子),锣鼓声中鱼、鳖、虾、蟹、河蚌等纸质水族开始表演,它们为龙的先导,为龙灯的表演烘托气氛并开拓出足够表演的场地。
小兵退去龙王登场,在足够宽敞的场子中,十余个身着舞龙服装的舞龙者和着锣鼓的节奏开始表演。引导者是一个大如篮球的红蜘蛛,舞者持长长的把手在龙前舞动。龙头紧盯着它上下飞舞,龙身随着龙头的运动轨迹,一节节划着倒弧舞动翻滚,龙身内的燃灯在晃动中使龙身上的鳞片呈现忽明忽暗的效果,引人入胜。持火把人时不时向火把上掷一把火药,顿时一个火球冲天而起,火光之下烟雾缭绕,使得现场氛围如梦如幻,恍若仙境。有时二龙对舞,大红蜘蛛在中间引导称为“二龙戏珠”,则更增添了舞龙的魅力,煞是好看。
(2)舞法
曲周龙灯舞龙分为两种方式,首先是原地舞动,在原地可以上下左右恣意舞动,这最能体现龙腾虎跃的特点,彰显龙的力之美。二是在行进间舞龙,边走边舞,让龙如在翱翔天空,尽显其神威与霸气。
表演方式丰富、舞法精妙多变是曲周龙灯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其表演方式多达二十余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钻龙、滚龙与盘龙。钻龙有两种表演方式,舞龙人鱼贯从龙头下钻过曰钻头,舞龙人鱼贯从龙尾下钻过曰钻尾。盘龙也分两种表演方式,一曰盘头,表演方式为头上尾下,如君临天下。二曰盘尾,表演方式为尾上头下,如气吞八荒。滚龙则是龙在地上翻滚而舞龙人从龙身上翻腾飞越的表演方式。
(3)气势
鞭炮礼花彰显喜庆,烟雾缭绕如临幻境,锣鼓声声喧天动地,龙的仪仗气势恢弘,这就是曲周龙灯的现场写照。曲周龙灯在表演时,除去主角龙灯之外,鱼、鳖、虾、蟹、蚌等十余种水族灯也异常活跃,它们或跳或跃环绕在龙的四周,烘托着中心场地的舞龙表演,场面大、气势足,这使龙的形象更加伟岸神圣。
(4)“简”与“繁”
龙灯表演时的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钹、中钹、小钹、铜锣、旋子等。大鼓的直径为100厘米。这与精细繁琐的制作和丰富多变的表演相比显得简单和传统,但在人们的激情演奏下声势浩大,气势恢宏,震天动地的声浪激荡着人们的激情,在巨龙的上下翻飞中鼓者、舞者、观者奇妙地实现了心的交融,“简”与“繁”也在此做到了和谐的统一,这也彰显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
3.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曲周龙灯的传承方式也是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时至今日仍遵循着上师口传心授的传教模式。按照现在调查搜集到的材料,出生于1886年的东街村民吕玉才是目前可以确认的第一位确切的传承人,他的角色是龙头,传承方式为家族传承。郑玉华是2008年曲周龙灯被国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传承人,1948年出生,曲周镇东街村人,12岁开始学习舞龙,现为曲周镇东街村龙灯导演,舞龙主要角色“龙头”。
4.价值定位
曲周龙灯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填补了我国圆身纸龙的空白,这为其他地区的龙灯制作提供了有利借鉴,对于世界群体舞蹈史的研究提供参考,这也是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曲周龙灯的原因所在。曲周龙灯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引领着龙灯的发展潮流,对于地方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结语
民族民间艺术是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生命轨迹一直是自生自灭,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如此。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渺无踪迹,今天的我们只能对着历史表示遗憾。同时因为“民间”的身份属性,它们在漫长的历史空间里很难凝聚学术上的关注目光,即使在今天绝大多数流行范围较小的民间艺术仍然生活在这种现状中。在现代这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时期,关注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是学术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的责任,基于此撰写本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2]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陈铭道.书写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侯建国,李修文.曲周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