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外语课堂“少数积极者”与“多数沉默者”行为差异及其成因
2013-08-15潘云翠
潘云翠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学习过程中仍有很多阻碍英语进步的顽石,课堂沉默行为就是其一。在英语课堂中,多数学生沉默不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英语课堂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研究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沉默占据了每个班级的大多数,但是仍有少数“积极分子”,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给课堂带来一丝活跃的气氛。本文通过对课堂中沉默者与积极者的差异比较,对外语课堂沉默行为做更为深入的分析。目前国内从积极者角度来看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很缺乏,本文是对此领域的一个全新的尝试。
二、解读课堂沉默现象
(一)积极者与沉默者界定
对积极者与沉默者做比较,首先就要对积极者和沉默者做一个界定。鉴于现有研究的缺乏,突破言语行为的局限性,结合教师的课堂观察和个案分析将在课堂上能进行积极思维并配合教学活动,注意力相当集中,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以及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的学生定义为“积极者”,在课堂上总是保持沉默,对英语学习没有热情,自律性及学习耐性较差,外语课堂上爱开小差,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愿回答问题等行为定义为沉默者。
积极者与沉默者之间无明显量化的界定,由经验可看出课堂上沉默者占据了大部分而积极者占据小部分。
(二)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
那么,课堂上种种沉默行为是不是都应该被我们否认?是不是所有课堂沉默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否定?课堂中学生是不是无权沉默?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对沉默现象的误读。
刘向前(2005)在关于课堂沉默的研究中将沉默分为积极的课堂沉默和消极的课堂沉默。同是课堂沉默,有时它是积极的,有时又是消极的。积极的课堂沉默,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教学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的沉默,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的思考中的沉默,学生对教师或其它同学的讲述或回答认真倾听思考的沉默等。而消极的课堂沉默,如教师对所讲内容把握不熟而出现的卡壳,学生不注意听讲,思想游离,在课堂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的提问不闻不问,不愿表达想法或观点,“Don’t be silent!”,“Any volunteer”教师一再鼓励,学生还是沉默。
因而教师要对各种沉默现象加以分析,而不能一概地把一切沉默行为都认为是对课堂活动的反抗和排斥,更不能认为是对教师的蔑视、敌意和冷漠。
三、积极者与沉默者的行为差异
积极者与沉默者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第二课堂表现”和“学习心态表现”三个方面。
(一)课堂表现
受中国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双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讲一听,泾渭分明的课堂合作,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师道尊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过分依赖教师,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是积极的参与课堂而是被动的一味接受,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缺乏思考能力,更不愿与老师进行互动,从而成为了课堂上大多数的沉默者。
而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这种传统授课模式,渴望获取大量知识,因而他们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对英语学习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有较高的自觉性,课前能预习课文,课后会复习所学东西并完成相关练习,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教师进行互动,有自己的学习榜样,同时也是课堂活跃气氛的推动者。
(二)第二课堂表现
课堂上的积极者通常也是第二课堂的主要参与者。现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多彩包括竞技类的如大学英语风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写作大赛,英文书法大赛,英文卡拉ok等;学习交流类的如电影赏析、学术讲座;团队互助类的如英语协会,英语读书会,四六级辅导;互动型的如英语角,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而这些活动的主力军往往是平时英语学习兴趣大,学习效果好或学习风格和方法积极的学生,他们渴望通过竞赛获得奖励,参与学习交流互助来增长更多英语知识,或是通过英语角结实兴趣相投的英语爱好者。事实显示课堂上的消极沉默者通常也会对第二课堂保持沉默,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性格原因也会阻碍他们在第二课堂中有好的表现,而课堂上的“积极者”与“积极沉默者都”都很有可能参与第二课堂,并取得一定成绩。
(三)学习心态表现
据研究显示就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不愿主动发言这一现象,近80%的学生是因为害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出错而丢面子,加之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表现出较差的心里素质,受中国传统观念“枪打出头鸟”的影响,突出于群体之外的行为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和紧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教师找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会应对以沉默而向所有学生提问时,学生会一起大声喊出答案。
传统观念和氛围影响了大多数,但是其中还是不乏少数积极分子。他们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勇于发表见解,表现自我,以平常心对待学习。同时,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掌握知识技能,注重学习方法,有较高学习自信心,且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应对消极心理的适当方法。
四、沉默成因
针对课堂上少数的积极者与多数的沉默者之间的行为差异,研究者认为造成沉默现象的原因包括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的以及其他客观原因,在此侧重从五方面来看:
(一)课堂规模的扩大
我国在实行扩大招生的政策以来,本科入学人数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在增长。根据2001年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345所本科院校的统计调查,全国大学英语每班平均学生人数超过50人。其中班级人数在41~59人之间的占37.6%;在60~79人之间的占18.8%。而80人以上的占5.9%(蔡基刚,2003)。班级人数的增多势必给教学带来一些困扰,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水平间的差异,从而导致水平较低或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跟不上继而缺乏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使这部分学生逐渐成为了“沉默者”。
(二)学生个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们的个性会向着各个方面发展,部分学生仍保留着原有的外向型个性,爱表现自己,大胆提问,乐于发言;而大多数学生则向着内向型的性格发展,常害羞,不爱表现自己,不想提问,自尊心太强,而又缺乏自信,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教师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争抢着回答问题是很幼稚的表现,大学生应该表现得沉稳一些,因而在课堂上也保持沉默。
(三)学生学习风格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且风格一旦形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与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积极者还是消极者密切相关。一些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观点,认为通过分享各种思想观点才能学到很多东西;一些学生认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班里的相关活动,才能使语言技能得以提高,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会成为课堂上的积极者,因而相对而言产生的课堂消极沉默就少。
另外一部分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参与课堂活动,很少表现出对知识的好奇心,渴望别人的指导和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愿意听课堂上其他人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因此不会盲目地参与课堂讨论,一般只在他们认为有必要或者是重要的学习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期待与学生在课堂中选择“沉默”还是“积极”起很大的制约作用。在课堂上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按照教师的期待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如果教师常对某一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也会不自觉的接受教师对其期待更多课堂参与的信息,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积极的课堂参与意识并付诸行动。因课堂的急剧扩容使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都传递出这种期待,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沉默。
(五)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带来良好的课堂互动。师生关系亲近、信任、民主,愿意互相交流会使课堂气氛融洽活跃,因而可减少消极沉默。“师不亲,道不信”,若师生关系缺少温暖感和人情味,冷漠或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怀疑都会使消极沉默出现的频率上升。另外师生关系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师生关系好的学生课堂上更倾向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反之,师生亲密度不那么高的学生会更愿意在课堂上“偏隅于一方”,更多的选择倾听和沉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正确解读课堂沉默,不能对大多数的沉默采取消极心理进而影响授课方式和心情,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引,将积极者的学习经验和心理传授给更多人,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积极向上。在教学组织及授课方式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模式,使更多“沉默者”转变成为“积极者”,也是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1]蔡基刚,武世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2-7.
[2]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2005,(4).
[3]马秋鸽.外语课堂中沉默者与积极者学习对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7-169.
[4]张慧琴,张琨.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J].中国外语,2009,(3):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