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浅谈

2013-08-15

时代金融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金融

赵 曜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浅谈

赵 曜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经济转型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也伴随着传统融资体系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相对占比逐渐变动、中间业务成为扩大收益的新增长点、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影随形。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在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资产泡沫冲击、实现由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要求。本文将从中间业务的定义、历史沿革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个角度来分析理解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政策建议

始于2003年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使得以核心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状况得到改善,但有规模低效益的问题仍然存在。资产价格较大的波动对以存贷款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潜在的经营风险冲击。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快速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体系中的相对格局发生转变。因此,资本市场各个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商业银行顺应其态势,商业银行将积极实践和探索适合自身及金融发展需求的业务模式,中间业务的出现、不断的创新是其具体方面,这也将成为今后包括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监管者以及服务对象长期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一、中间业务的定义

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银行从事的除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的总称,是银行以自身的实力、信誉和营销渠道等为客户提供除资金借贷业务以外的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提高盈利水平。同时,表外业务分为广义表外业务和狭义表外业务。广义表外业务指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所有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咨询业务等。狭义表外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包括担保类、贷款承诺类和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86-1995年

随着1986年一批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突破了四大专业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促使四大行企业化和商业化的步伐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银行业务区域多样化和综合化,都为混业经营的萌芽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1995-2000年

1995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经营行为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从而促进了金融秩序的的规范与金融秩序的防范。然而从另一方面,这一举措又阻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这一阶段为存款导型经营阶段,在此时发展中间业务是为了维持客户关系,实现存贷款稳步增长的预期目标。因此,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

3.2000年到当前

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阶段逐步向收入导向型过渡,经营的整体主要目标是规避风险、增加收益。这样一来代理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就成为创新的重点。十多年的时间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竞争与创新的重要领域。

(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当前的发展状况是:传统性服务品种占比大而承诺类、基金托管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等五类业务品种占比较少;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增长较快,例如借记卡业务、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几年间,中间业务收入规模不断提高,传统业务收入占比不断下降。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问题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传统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垄断以及央行利率管制直接导致了银行的创新动力不足。有别于国外市场的具体制度环境与商业银行自身缺陷等实际状况造成了中间业务的一些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高科技含量的客户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业务品种。相当部分的服务品种直接照搬照抄西方的思路和模式,这些产品脱离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供需不匹配。各大银行间的中间业务的模仿程度也相当高,原始性创新较少。这些都使得中间业务的发展受阻,创新品种较少且缺乏特色,产品复杂性和价值层次也较低。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品种方面。

(二)赢利能力问题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更加重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导致中间业务在银行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虽然中间业务收入呈增长趋势,但仍无法与传统业务增长相提并论。

(三)风险控制问题

中间业务所具有的损失可能性大、复杂性高、风险产生具有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各方都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风险规避和管理。现今我国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大多属于对执行结果通过经验定性分析,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

(四)制度环境问题

国内长期以来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随着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方法的滞后、国际国内相关法律上的矛盾与冲突等方面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立法方面的状况也成为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另外,专业人才缺乏,后续人才短缺。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水平较低、相关专业知识落后、业务素养不高、营销技能不足、议价能力也相对较低等短板。这无疑也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中间业务创新

稳定并有条件地适时扩展基础性中间业务,代理发行国债和投资基金、基金托管、保险业务、票据结算、银行卡业务等业务品种应包含在内。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和信誉优势,增加同业机构的渠道依存度,在现阶段我国金融产品的销售模式中,能大大增加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金融制度等方面的革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工具用以提高各项业务的效率,例如借助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建立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根据每个公司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营销策略,为上市公司提供差异化、高效安全便捷的组合式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将中间业务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人才培养,增强银行竞争力

未来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商业银行积极培育中间业务相关的各个方面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同时为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储备后续人才,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培训、更新相关业务知识及技能,使人才的供给源源不断,避免相关人才的断层。中间业务将以相关人才为支撑实现大发展。

(四) 强化中间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要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商业银行应在新业务推出前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预测,进而从利益、法规、道德等方面对风险的规避提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机构,使其负责业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完善资本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例如可以利用总分行一体化的风险实时监控网络,及早发现风险,尽可能减少由于违规操作、越权经营引发的风险暴露,制定一系列灵敏的风险测评指标体系,以数量化的手段,对各项中间业务进行有效的预警。

[1]姜建清.银行转型与收益结构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10).

[3]郑荣年,牛慕鸿.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与银行特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7(09).

[4]郭红珍,张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04).

[5]张杰.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视角[J].经济研究,2004(06).

[6]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程卫红.资源共享:混业经营的基础[J].金融研究,2002(07).

[9]马蔚华.资本市场深化与商业银行发展[J].中国金融,2003(13).

[10]顾晓敏.国有商业银行盈利问题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赵曜(1990-),男,河南省南阳市人,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保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河北省各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