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

2013-08-15薛明明张存刚

社科纵横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亏空探春贾府

薛明明 张存刚

(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时期。当时的社会看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实则孕育着一系列危机。意识是物质的集中反映,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不会过多地偏离生活现实。所以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曹雪芹不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系列危机,而这自然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

小说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三说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雪芹赋予探春末世奇才的身份,此后的安排便说明曹雪芹借探春这个末世奇才的身份来反映他自己的“才”,即他对晚期封建社会的洞见和经济治理思想。

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管窥一斑。在这一回中,探春为了“兴利除宿弊”,采取了三项改革措施:1.免除一些空支浪费的支出项目;2.面对贾府入不敷出,日益亏空的财政困局,把大观园中的各处田园承包给有能力培育园圃的老仆人,除要交纳四季的定例,其余凭各承包者取利;3.为调动一些没有得到承包权利的仆人的劳动积极性,缓和收入差距,从承包者赚取的红利中拿出一部分为他们分红。

一、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阐述及分析

探春采取的这三项改革措施,其实都是针对贾府存在的一系列危机而采取的。与其说这种种危机是贾府所面临的,毋宁说是当时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通病。对于各种社会危机,曹雪芹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措施。

(一)对奢靡浪费的经济治理

《红楼梦》对荣、宁两府生活细节的描写,使人们对贵族们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感到惊讶,大到节日庆典,小到吃喝起居,贾府的主子们都是挥金如土。有时对同一项支出,由于制度的不完备和管理的疏漏,导致支出的重叠,产生有人从中取利的弊端。本来大观园中姑娘们的头油脂粉是由贾府的管家人交给买办去购置的,时间一长,买办见有利可乘,就弄来一些劣质脂粉。于是又在每月的支出中加拨给姑娘们一些“巧钱”,用来添置脂粉。很明显,这都是买办一手操纵的,他通过贿赂管家(很可能是王熙凤),让管家以“巧钱”的名义增加支出,从而便于自己谋利。这样就使得为购买脂粉这一个项目而出两份钱。一点头油脂粉尚且如此,其他的大宗买卖就可想而知,可见贾府的奢靡浪费是很严重的。

探春针对头油脂粉支出重叠的弊端,免去了官中买办的那一份支出,将先前以购买头油脂粉为名目的“巧钱”专款专用。这样做就避免了官中买办从中偷利而引起的浪费,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从这种弊端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僚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奢靡浪费和无效率,曹雪芹对此种社会状况有着切身感受,因此才会有迫切解决这种弊端的愿望和方法。

胡中柱认为,奢靡浪费是贾府败亡的经济原因之一[1](P60)。奢靡浪费仅仅限于小说中的描写吗?史料记载,自乾隆中期以后,清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大小官吏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却十分注意肥己,故而奢靡成风。就连乾隆本人也好大喜功,多次出巡,铺陈排场,劳民伤财,虽然有一些大臣上书劝谏,乾隆仍然置之不理[2](P278~P281)。可以说,曹雪芹对贾府铺张浪费场面的描写,很可能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射。

(二)对财政亏空的经济治理

1.当时社会的财政状况

从《红楼梦》来看,贾府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财政的亏空问题。而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财政亏空对于朝廷和地方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曹家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亏空很大,康熙皇帝曾多次指示曹寅要将亏空补上。如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曹寅向康熙上了表明自己要设法补完盐课亏空的奏折,康熙在奏折上批道:“亏空太多,甚有关系,十分留心,还未知后来如何,不要看轻了”[4](P81~P82)。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巨额的亏空不是一时所能弥补的。李希凡认为,曹寅任上的亏空是康熙南巡造成的,而曹家正是负责接驾[4](P6~P7)。

当时由于吏治的腐败,官员的亏空现象十分严重。康熙时期,山西布政使蒋洲,亏帑二万多金;山东巡抚亏帑数十万金;各州县官的亏空每处达十万之多[2](P281)。可见,当时府库的亏空很严重。

朱诚如、张力认为清代的“亏空”有两种含义:一是地方不能将国家规定的赋税钱粮按时足量缴归藩库,造成积欠;二是国库的钱粮被官吏侵蚀、挪用[5](P80)。《红楼梦》里贾府的亏空在表面上是管家主子们长期没有理好家而导致的种种弊端的结果,即上面所说的第二种含义。王熙凤在理家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舞弊的行为,但大体上还是管理得比较精细。所以,上面所述的第二种含义只是贾府亏空的外在原因,而整个贾府及曹雪芹所处当时社会的普遍亏空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2.对财政亏空内在原因的经济分析

造成曹雪芹所处时代亏空的深层次原因即内在原因是封建社会经济系统的不稳定和不协调。当时的社会,少数地主阶级垄断着大多数土地,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农民却没有相当的土地,没有正常、充足的收入来源。随着土地的集中兼并,许多农民走向了破产,于是国家的收入减少,发生财政亏空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封建社会,财政亏空则是直接由人民普遍贫困引起,只是这种表现比其他社会更加明显罢了。封建社会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的根源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自清朝初年以来,社会趋于稳定,人口缓慢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恢复。这是好的一方面,但同时,由于统治者囿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对人口与土地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充分,导致人口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人口政策,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人口数仅七千多万,而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口数翻了一番,达到一亿四千多万[2](P290),前后相差仅五十年,可见人口发展速度之快。这样就直接导致人口激增的恶果。

同时,土地的集中兼并已愈演愈烈,封建地主阶级凭借特权强占农民土地的情况自乾隆时期成为一种风气。实际上,土地的兼并在封建社会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明朝中后期。虽然清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垦荒地来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但封建地主阶级追求特权的思想不会改变,圈地也开始兴起。史料记载,从顺治元年开始就有“圈地议”[6](P3494)。顺治初年为八旗定屯界,规定旗员家丁每人三十六亩土地[6](P3496)。顺治二年,把京畿的垦荒剩下的土地开为牧场,并圈给亲王和郡王们[6](P3498)。《清史稿》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雍正五年,粤督阿克敦陈近年粤东垦弊四:一,豪强占夺;一,胥吏婪索;一,资本不充;一,土瘠惧为课累[6](P3503)。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破产的农民等形成失业大军,纷纷涌向城镇。由于城镇中就业呈饱和状态,有一部分人无业可就,于是成为游民。这说明农业生产中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的状态,闲置的生产力不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势必降低社会总产出。另一方面,失业农民离开农村后,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再加之土地过分集中,就会有一部分土地荒置。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封建社会末期巨大的收入差距和财政危机。

3.探春的政策主张

探春看到赖大家的园子承包出去赚取了不少利润,便生发感慨“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听了这话,便站在程朱理学的角度引用朱熹的《不自弃文》来调侃探春,说探春的一番话是“膏粱纨袴之谈”。随后,宝钗又说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3](P662)。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探春和宝钗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商业意识的苏醒和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因此是探春进行改革工作的思想基础。

一直以来,大观园不仅不能带来收入,而且由于园子的公有性质反而存在拨付给工匠和仆人的许多工费支出与劳务费用;即便如此,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管理成本较高。大观园不赚反赔。探春的改革措施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是“承包责任制”,将园中各处承包给仆人们,体现了曹雪芹“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即通过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底层农民,使人民掌握社会资源,达到自给自足并逐步富裕,进而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这样做便产生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源头,其实解决的是贾府由来已久的财政亏空问题。但作为精明的管理者,探春的政策目的不只局限于此,而是一举多得,即通过“承包责任制”这种机制来降低管理成本,进而彻底摆脱财政危机。探春的另一个精明之处在于她让仆人们将年终所得绕过账房这道中间程序,代替账房直接把资金交付给相关的项目管理者,从而避免了账房的盘剥,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4.曹雪芹“藏富于民”的经济构想

贾府存在的财政亏空等弊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土地兼并成风、农民失去土地的使用权、财政危机、官吏严重的盘剥。曹雪芹借探春的第二项改革措施为我们描绘了他的“藏富于民”的经济改革构想,其要义是:(1)土地的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将闲置的土地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的生产成果大部分由农民享有,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产出;同时,农民把一部分劳动成果上交,形成国家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以解决财政亏空。(2)减少国家财政的运作程序,以避免官吏盘剥造成的损失,即加强吏治,优化管理。总之,曹雪芹经济构想的核心是“藏富于民”,通过由民众掌握社会财富来提高经济效率,无疑是先进的、超前的。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中提倡职工入股的做法正是这种“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的现实实践。如果没有曹雪芹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博学聪颖,绝不会有如此的见地。

(三)对政治危机的经济治理

1.当时清廷的政治危机

清代的经济发展在“康乾盛世”时达到了顶峰,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逐步恶化开始走下坡路,人民的生活日益穷困,许多贫苦人民挣扎于死亡的边缘。阶级矛盾的加剧导致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在乾隆末年,更是爆发了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白莲教大起义[2](P271)。

2.薛宝钗的政策补充

探春的第三条普惠众人的分红主张其实是薛宝钗提出来的,薛宝钗为了减小承包者和非承包者的收入差距,提出承包者将赚取红利的一部分分给非承包者的主张,其实解决的是贾府的政治危机。薛宝钗对众婆子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时酒醉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3](P673)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在《红楼梦》中关于下人吃酒赌博,滋事混乱的描写有多处。这说明随着贾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多,仆人们的月钱自然愈来愈少,他们不愿意尽心工作,而是“酒醉赌博”。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行将没落的封建社会末期,阶级矛盾越来越大,劳苦大众已经不再拥护统治阶级的历史事实。

3.曹雪芹“普惠于民“的经济治理战略

面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现实,曹雪芹敏锐地觉察到了人民大众不满于清廷统治的政治危机。他清楚地意识到高得离谱的收入差距是人民反抗斗争的根源,因此主张以“普惠于民”的经济治理方式来缩小收入差距,进而稳定统治秩序,增强经济运行的活力。他直接指出症候所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指明了一条可以延续统治的活路。

二、对曹雪芹经济治理思想的评价及其现实意义

(一)对曹雪芹经济治理思想的认识及评价

以上我们分析了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这些思想都有其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都可以解决清廷面临的严峻问题,对清王朝的统治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延缓作用。试问,曹雪芹的本意是否如此?

否,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着重塑造贾宝玉这个反对封建礼教束缚,敢于争取自由的人物形象,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反封建的立场。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看法可以从他对贾宝玉所持有的态度得到。有些人认为,曹雪芹对贾宝玉是采取了讽刺的态度,因为曹雪芹在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实不是这样,现抄录这两首《西江月》如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7](P57)

初看这两首词,好像把贾宝玉批得一文不值,其实不然。无论是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还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大都是站在特定人物的角度写的。比如正册判词之六就是站在迎春及众人的角度去申斥孙绍祖的残暴行为;再比如红楼梦十二支曲的第一首《终身误》,用的就是贾宝玉的口吻。所以,《西江月》两首完全是站在封建世俗之人的角度写的,对贾宝玉的讽刺挖苦根本不是曹雪芹的本意。与其说《西江月》二首是对贾宝玉的讽刺,还不如说是曹雪芹借贾宝玉对世俗中人的嘲讽。另一方面,曹家的家道中落也给曹雪芹沉重的打击,他对封建制度已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产生了反封建的思想,并借助于贾宝玉这个人物角色表达出来,他对贾宝玉的种种离经叛道行为是支持的、赞许的,他有着明确的反对封建制度的立场。

既然如此,曹雪芹为什么要提出他的经济治理思想?这要从石头上的偈语:“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8](P5)来解答。为什么要“补苍天”?这说明封建社会的制度是有漏洞的。这句偈语表面看是曹雪芹借石头以自嘲,实则表达了他的救世理想。他是要借他的治理思想来说明他不是因为“无才”而“枉入红尘若许年”,而是因为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反映了他的高超洞见,但在封建社会末期靠这些治理措施行无为之治,则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走到末路的封建社会,已是一块朽木不可再雕,它缺乏自我纠正的新陈代谢机制,这就决定了曹雪芹的救世主张根本不可能被统治阶级施行,而等待它的只能是人民大众的革命。

因此,从主观上说,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更多地是反映了他个人的社会理想。作为家道中落、饱受坎坷的的文人知识分子,封建社会残酷的政治制度的被抛弃者,面对危机四伏、底层人民生活江河日下的社会现状,中国封建文人的精神支柱——社会责任在他的身上起了作用,这使他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救世思想。同时,从客观上说,曹雪芹的经济治理思想是他长期认识社会经济系统所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当时,尽管早已产生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重商经济思想,但思想界对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认识依然滞后,而专门去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人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上说,曹雪芹的社会经济治理思想是超前的、先进的。他对经济治理方面的研究与他对诗词、工艺、医学、建筑、美学等的研究一起构成了《红楼梦》这本百科式全书的理论大厦。

(二)曹雪芹经济治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曹雪芹的一系列经济治理思想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减少铺张浪费,加强立法监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然而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合理使用资源,扫除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通过加强立法监督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合理的资源损耗,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正确认识宏观经济系统运行机理,协调处理好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全局优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增进的今天,对社会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的把握就要慎之又慎,统筹全面发展。

第三,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民间,更多地鼓励民间投资,放开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健全市场经济规章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而且有助于走向共同富裕。

《红楼梦》不啻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它还为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研究参考。《红楼梦》体现出的经济思想,实质上表征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它不仅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视角,而且带给我们深刻的理论启示,是一笔跨越时代的巨大知识财富。

[1]胡中柱.贾府败亡的经济原因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4):60~63.

[2]郭蕴静.清代经济史简编1644-1840[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271~290.

[3]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62~673.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5:6~82.

[5]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0.

[6]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3494~3503.

[7]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7.

[8]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一册·卷一·六:5.

猜你喜欢

亏空探春贾府
探春:可惜不是男儿身
最美探春是吐蕊
探春理事
压裂防砂技术在锦612块的改进和应用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探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