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实力的视角分析大学体育文化建设
2013-08-15李卫
李 卫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高校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软实力这一特殊的视角,研究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路径,对于当前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软实力理论对于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概述
软实力理论源自国际政治学研究。21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其后,奈在他的其他著作中全面地论述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军事和经济力量以及资源和科技均属于“胡萝卜”和“大棒”的范畴,可以威胁利诱他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渗透和同化属于“软实力”,促使别人“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因此,在软实力理论中,文化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染力和蕴含合法性与道德权威的制度是软实力的三种基本资源。[1]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1996年约瑟夫奈和威廉欧文斯又在《美国的信息优势》一文中提出了“信息实力”,作为对软实力原初概念的补充。目前,软实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早已超越了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软实力理论对于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对话性
一般意义上,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理念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高校体育文化理念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高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其二是高校体育文化理念主要来源于政府或教育者的有意识、有目的设计,并直接灌输与推进[2]。按照奈的观点,软实力有别于实质性权力,主要运用“同化性力量”,最核心的力量在于“说服力”和“吸引力”,而非强制性。因此,软实力理论提升了学生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出一种对话性的体育文化体系。学生不是被塑造、被灌输的个体,而是被说服、被吸引的主体。
(二)强化了体育文化伦理的意义
很多人仅从技术层面理解体育教育,忽略了体育的文化伦理意义。简单地把体育归结为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或者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把体育单纯理解为休闲娱乐行为。上述认识都淡化了体育伦理的意义。从软实力理论的角度,伦理是重要的资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把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传承着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文化意义。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无论是运动的方式还是项目的选择,都深刻地反映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自由、平等、竞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和价值观的体现。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价值观与西方从发端上不同,中国儒家伦理和思想文化,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3]。这种大陆体育心态在我国目前体育文化中仍有重要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的大型团体体育项目的发展来看,体育文化伦理更多地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礼仪色彩,如在篮球、足球等比赛中,拼抢精神明显欠缺,发生冲撞积极道歉。在软实力的理论视角下,我们既不能盲目推崇传统体育文化伦理的保守,同时,也不能对来自西方的文化伦理照单全收,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提倡以平等、竞争、善意、诚信等为中心的符合中华民族实际需求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体育文化伦理。
(三)丰富了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传统上有人财物三种。具体分析,则包括大学内部体育设施、器材、教材和师资队伍的不同方面的建设。由于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与政府衔接紧密,政府财政拨款是实施文化建设的基础,而来自社会的财政资源支持比较匮乏。在这样的态势下,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体系的分支,很难成为大学文化的主流,往往以“运动会”“艺术节”等临时性、阶段性的活动来开展。而依照软实力理论,体育文化的建设路径既与大学文化相通,也与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相通。例如民俗体育文化,在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民俗体育文化作为衔接点,能够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散在于民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对于大学体育文化的飞跃发展,具有重要且持久的支撑作用;再如“红色体育文化”,红色体育文化思想源于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战争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包括近代人们对体育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革命战争中的体育实践[4]。当前开展的红色体育文化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体育内容,让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蕴含着特殊价值观的体育活动的开展,调动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体育爱好者的兴趣,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建设路径。
二、从软实力的视角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路径
(一)弘扬体育文化价值观
价值认同是软实力的核心,对于体育文化来说,价值观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它通过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建设方式、方法和内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大学都提炼并积极宣扬自己的体育业绩,把获得的体育赛事的荣誉混同于荣誉感。还有的大学,把体育文化的价值仅仅看作是体育专业学院或者具有体育特长的师生进行信息传播,人为地制造了体育文化价值观在不同学院、不同群体之间的区隔。尽管在外部有较大的反响,却缺乏校内师生的普遍认同。体育的文化价值观不能靠简单地提倡和发动,需要实在化,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进行基础工作,需要在有保障、和谐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下萌芽、成长和发展。需要理性、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同时,由于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不是直接地作用于体育教学和比赛中,而是首先为广大师生高度认同,逐渐形成一种趋同的行为意识,最终通过师生的群体性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带动文化建设只顾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因此,价值观的弘扬需要一个较长的动态的过程,这是在大学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应予以注意的。
(二)彰显体育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能够利用其网络化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按照“信息实力”的软实力理论,首先,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应该转变信息传播观念,激发民众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媒介不再是大学管理方或者体育院系一方信息发布的平台,而应该是双方沟通的媒介。其次,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应扩大对外宣传,打造信息传递的品牌,提高媒体的信誉度。在信息化社会中,最宝贵的是注意力资源,发挥文化的感染力量、同化力量,应该重视信息媒介的质量而非数量。体育文化形象是体育精神的具体表现,蕴含着大学在体育教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理念和体育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小也体育文化的精髓,是凝聚体育群体之魂。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功效是让参与者在体验竞争性的同时体验和感受荣辱观、集体主义观,从而锻造团队精神和协同配合的品质,就此形成群体内在的凝聚力[5]。各种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施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要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己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使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作用。
(三)建设体育文化社团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已有研究成果证明体育社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行为。体育社团大学生获得来自父母、教师、朋友和同学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体育锻炼具有促进和加强作用[6]。但目前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体育社团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淡薄;学校和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一般;体育社团自身的宣传力度较小、宣传手段单一;广大青年学生对社团的认同和社团规模较小。以上因素影响了体育社团品牌的形成和对外交流的拓展,更进一步挫伤了社会资金等资源参与的可能性。因此,从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应积极引导、支持体育社团组织的建立,培育学生的社团体育意识,构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体育社团发展脉络,逐步校内健全体育社团组织与社会体育社团的衔接体系,规范这种非政府组织的渠道,发挥学生自愿体育文化的积极性。
(四)明确大学体育的文化属性
大学体育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有学者概括大学体育的特有属性包括:(1)以大学组织为行为主体,直接隶属于大学的组织行为;(2)以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层次的体育及其相关活动为表征;(3)以彰显大学理念、践行大学职能为内在动力;(4)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关系;(5)符合一定时期的社会期望和要求大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7]。根据大学体育的特有属性分析,大学体育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具有隐匿性和散在性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开设上,一是要注重显性课程的文化性。体育教学的显露课程是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构成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内容[8]。不同时代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在当前的时代,学生成长的人本化、个性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应确立以学生的健康第一和体质进步为中心的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公共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严格体育规则,弘扬奥林匹克宪章所提倡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的具有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精神。”二是要注重隐性课程的文化性。体育隐蔽课程是学生在校园文化软实力情境中无意识或有意识获得的经验,包括校园物质、精神文化的环境,体育显露课程的意识形态的选择,体育教师的人格和教育行为、体育学习气氛等[9]。它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意义是隐蔽的,具有非周期性、潜在性、多样性和不易觉察性等特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出发点即体育动机并不相同,在传统的娱乐身心、增强体质、培养竞争意识、增加社会交往等动机中目前还增加了宣泄和审美等特殊动机。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参与和感受体育活动消除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培养美感和正确的审美观等。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动机,重视良好的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健康的体育风气的培养,发挥隐性课程在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
当前大学面临着不断强化的竞争。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建设体育文化既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名片”,更是投资少、效果久远的文化举措。我们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体育虽然是身体和心灵结合的良好媒介,但是出于短期的、功利的目的,“黑哨、假球、兴奋剂、谎报年龄”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仍然不断出现。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所营造的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体育精神,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对人心灵的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个体健康人格和体魄的塑造,而且通过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文化哺育,通过学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融合,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20.
[2]任宏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方法,2012.
[3]赖云华,崔国文.论中西体育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9,(5).
[4]刘显,熊晓正.红色体育思想的历史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
[5]徐学涛.论体育文化对高校发展软实力的作用[J].管理观察,2009,(11).
[6]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程春凤.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7]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124
[8]张浩,刘献国.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构成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7,(6).
[9]徐问宇,王永生,胡志,庞元宁.体育文化软实力与体育隐蔽课程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