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帝国意识——自我的建构

2013-08-15季文君

世纪桥 2013年5期
关键词:德隆殖民地帝国

季文君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

后殖民主义认为存在“自我”和“他者”的二分法。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指出对立不只是一个结构关系,而是一个力量关系,一个主导、控制另一个。源于二分法的“自我”和“他者”概念是一个基于差异的意义生成单位:由于“他者”的存在,“自我”得以为其在种族、性别、国家和其他领域的优势地位正名。西方人相信他们自己代表先进和优等的文明,其他人都是生理上劣等,文化上落后的“他者”,这为帝国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文明使命”的继承者

作为殖民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帝国文明或帝国意识与被奉为普遍真理的白人神话有着紧密关系。赛义德认为知识就是要超越当下,渗透遥远的异域。拥有这样的知识就拥有了权威。因此,知识变成了巩固白人和白人文明优越性,同时贬斥其他种族的压迫工具。

对大英帝国来说,它曾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疆域得名“日不落帝国”。在维多利亚时期,帝国主义达到了顶峰。人们对工业革命满怀乐观的信心,坚信科技进步会带动国家迈入现代化。英国作家纷纷写作支持这一宏大的帝国意识。乔治·爱略特也不例外,生活在英帝国鼎盛时期,她的作品必然带有值得分析讨论的帝国印记。

《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德隆达一直在寻找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但是,不明的身世成为追寻路上主要的障碍。德隆达从小受着英国式教育,最终成长为一名典型的英国绅士,而这并不是他本人所憧憬的,他希望做一番事业,但从一开始就毫无头绪,血亲根源上的不确定性让他感觉像无根的野草一样,不知何去何从。最后,在被莫迪凯告知自己的犹太出身后,德隆达终于从两难困境中解脱出来,找到了归属。莫迪凯一生的追求就是要找寻解救自己民族的“拯救者”,而德隆达就是最好的人选。

这一看似带有犹太色彩的民族主义实际是与帝国主义不谋而合的。评论家苏珊·梅尔指出,“德隆达的职业是帝国意识的延续”。[7](P.109)梅尔认为“19世纪英国大部分小说最后都肯定了帝国意识。”[7](P.109)根据爱德华·赛义德,小说中的犹太人是“欧洲人的原型”[7](P.116)。小说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将德隆达送到东方,也被视为是与帝国意识的同谋,将西方文明带到东方世界。而德隆达事实上是服务于大英帝国的扩张运动的。在第23章中,“在应许之地,每个人都要靠努力奋斗赢取属于自己的那部分……”,[7](P.114)这被看做原犹太复国主义的帝国主义分支,而德隆达则是作为本次征服旅程的先锋。尽管出身犹太家族,本质上德隆达却是“欧洲原型”,从小受英式教育长大,被赋予绅士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知识和贵族地位。

《丹尼尔·德隆达》中的雷克斯也视为帝国尽忠为其未来事业的取向。雷克斯爱上了表妹格温德琳,却遭到拒绝。在这之后,他不但没有一蹶不振,还有了新的计划。他决定从正在就读的大学退学,转而投身殖民地。而且,在雷克斯眼中,殖民地是充满神秘、浪漫气息的异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殖民地等待文明人的建构,而雷克斯就是去传播文明的使者。

二、帝国的仆人

帝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祖辈辛勤劳动,辛苦奋斗的结晶。每一个人都要恪尽其守,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如此一来才能保证文明的发展和传递。

帝国的仆人作为“本地代理人”,既通晓当地民情,又具有英国本土鲜明的个性。他们代表了中央权威,视东方为其从属国,攫取资源为己所用。《丹尼尔·德隆达》中的乌尔罕就是帝国忠实的服务者。从小在英国接受教育,他将殖民地看作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之地。赴殖民地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公职人员入职考试。考试对应试者的系统知识有非常严格的考量。这在乔治·爱略特的回忆录里也有记载。她丈夫卢斯的儿子索恩在去印度前曾参加过这个考试。索恩写信给爱略特说竞争很激烈,并请她帮忙查找关于英国和德国文学的书籍以及有关印度公务员考试的所有考试资料。由此可见,当时想做殖民地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相当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最终索恩未能如愿通过考试,但乌尔罕通过了。

有些时候,文明的传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会有冲突和摩擦。这时,适当地诉诸武力,似乎是必要的。《米德尔马契》中当地居民和铁路测量员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例子。在小说中,一群穿着工作服、连衫裙的工人的吵闹打断了他的思路。弗瑞德随即赶过来,厉声呵斥“你们每个人都要在下次巡回审判中被吊死”[7](P.103)。这场面很像一场战役。卡莱布的助手像一名真正的战士一样誓死守护着测量用的水平尺。弗瑞德更是满怀荣耀地对卡莱尔说“如果骑兵(指自己)不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7](P.103)。一片混战随着弗瑞德“骑士”的裁断而终结,由此弗瑞德也悟到了他一直苦苦追寻的职业取向,那就是做一名战争英雄。哪里有骚乱,有暴动,他就去镇压,去制止,在他看来,这才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职业。

卡莱尔,也像一名殖民地官员。在他眼中,愚蠢、麻木的工人是不可能自觉接受新事物的,这激发了他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他说“老兄,你们阻止不了铁路: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造。倘若要起来对抗,那你们就是自讨苦吃。”[7](P.104)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都无法阻挡进步的洪流。

三、男性世界

大英帝国,尤其在以父权制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以男权为权威的社会。帝国的核心力量是男性,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占据着最大多数的财富和地位。男性角色通常是强壮的,对于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驾轻就熟。忠诚、责任是他们一贯奉行的原则。他们深受“传教旅行”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传教、开拓对外市场、运动,加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固有的探险精神,构成了英国男性的典型形象。自维多利亚时期以来,最能体现男性气概和帝国关系的狩猎题材类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吹捧。男主人公通常喜好骑马、打猎和战斗。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叙述者说“只有你驯服了野马,手里握着枪,这些畏缩的年轻人才会真把你当作可敬可畏的人物”[6](P.91)。玛吉崇拜勇敢的哥哥汤姆,将他比作圣经里的大力士参孙。当他们的父亲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时,是汤姆挺身而出,承担起一家的重负。他将男子气概转化为力量,忍辱负重支撑着磨坊。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汤姆都是整个家族的支柱。

除此之外,爱略特其他小说里也有很多关于男性化气概的描写。对于帝国的男性,职业对于评估他们的自身价值至关重要。如果事业失败,那么自我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在《亚当·彼德》中,亚当被塑造为理想的工匠形象。他“骨骼强壮、肌肉发达”,强有力的臂弯似乎随时都能在力量较量中占据上风。“透着诚实和智慧的粗削脸庞,没有什么比这更美丽”。[3](P.8)

亚当不但身体上完美无缺,精神上也近乎理想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第一个无罪的男人。他和恋人海蒂的分手要完全归罪于贪慕虚荣的海蒂。她爱上了庄园主的孙子,亚瑟——金钱的代言人。海蒂对他的爱恋只能带来自身的毁灭。

后殖民理论家贝妮塔·帕里认为帝国以宣扬秩序和进步法则为己任,因此,为确保大英帝国的正常运转,各级帝国服务者们应忠诚于国家,终其一生向蛮荒之地传播福音。受这种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的驱使,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投身殖民地。“文明使命”得以代代相传;已经服务于殖民地的公职人员们则时刻监督、巩固着帝国的成果。在这样一个男权主导的世界里,帝国的推进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1]Bhaha,H.The Location of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4.

[2]Daniel,B.British Imperial Literatur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Eliot,G.Adam Bede[M].London:Wordsworth Classics,1997.

[4]Eliot,G.DanielDeronda[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 Ltd,2003.

[5]Eliot,G,George.Middlemarch[M].London:Penguin Books Limited,1965.

[6]Eliot,G.TheMillon the Flos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 Ltd,1997.

[7]Henry,Nancy.George Eliotand the British Empir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8]Ania,L.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0.

[9]Semmel,Bernard.George Eliotand the PoliticsofNational Inherita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0]马建军.乔治·爱略特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彭丽华.中国乔治·爱略特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2004,(5).

[13]杨乃乔.后殖民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德隆殖民地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NaCl晶体马德隆常数的计算
感谢那个虫子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