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精神、商业潜规则与文学阐释——当代商业文学的价值冲突分析
2013-08-15李海兵
李海兵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广州 410430)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当代商业文学不断发展,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当代中国商业小说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当代商业文学要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现实世界中,当代商业文学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遭遇怎样的困境?本文着重从价值冲突的角度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商业文学面临的内在困境。
一、商业文学的价值追求:阐释商业精神
关于“商业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尚无统一的概念。学术界对于商业文学的涵义有两类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类认为商业文学是关于商业活动的文学形式,商业文学是指“描述经济贸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塑造商人形象为主角,蕴含丰富的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文学形式。另外一类则认为商业文学是文学的商业化,略带贬义。本文所使用的商业文学是第一层含义。我们认为,商业文学是从文学的视角,对经济活动或商业领域的文学描述和阐释。从范式的角度而言,商业文学是商业和文学的交叉领域,是“经济理性的文学演绎”,因此,我们对商业文学的研究可以采用文学和经济学的双层视角,既可以遵从文学的审美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范式分析商业文学的生产机理。现有关于商业文学的研究基本上遵从以上两类视角。一类是从文学的角度,阐释商业文学中所揭示的文学审美、人物形象、叙事风格,另外一类则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经济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规则与商业文学。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商业文学的价值冲突问题。商业文学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核心价值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怎样的困境,由此给商业文学带来怎样的问题?有学者将中国商业小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商业文学(先秦至19世纪末)、现代商业文学(20世纪初到1949)和当代商业文学(1949至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商业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先探讨商业文学的价值追求,然后分析转型期商业活动的现实遭遇,最后阐述和总结商业文学的价值冲突。
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每个学科或研究领域都有自身的价值追求,由此构成一定的范式,这是该学科或研究领域区别于其他学科或研究领域的边界。例如,政治科学的价值追求在于阐释政治权力的运行逻辑;经济学的价值追求在于阐述经济领域的运行逻辑,而文学则在于阐释感性世界的真、善、美。作为以一种特殊的题材,即经济活动和商业领域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当代商业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呢?
本文认为商业文学是对经济活动和商业领域的文学阐释。商业文学应该阐释、彰显和弘扬商业精神,这是商业文学的价值追求。什么是商业精神呢?有学者认为近20年的商业文学着重倡导以公平和竞争为核心内容的商业精神。我们认为公平和竞争是商业精神的核心要素,但是并没有全面涵盖商业精神。我们将按照“环境—行动者”的框架,将商业精神分为两个部分: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第一,从商业活动的运行环境来看,商业精神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精神。从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商业文学应该阐释契约精神。西方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种契约概念: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概念、政治法律意义上的契约概念、哲学道德意义上的契约概念。其中,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论是最根本的,其他学科上的契约论都来源于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意味着由于主体之间的合意或允诺产生的对他方的义务和责任。”基于以上研究的基础,我们认为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理解契约精神。从内涵来看,商业领域的契约精神是指在经济和商业活动中,人和人基于交往实践之上所产生的、共同认可的需要共同遵守的责任、义务和规则。从外延来看,契约精神包括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厂商和政府之间的契约,厂商与厂商之间的契约。契约精神至少包含如下两类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①竞争意识。在商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竞争关系。竞争应该遵循公开原则,即强调每个人都能参与竞争,又强调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竞争的结果。②规则意识。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如何竞争?商业精神要求参与商业活动的每个人都具有规则意识。规则是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从理想的角度来看,规则意识要求政府制定明确的制度,厂商之间遵从这些制度,并在制度约束的范围内展开竞争。这是基于制度之上的公平竞争。
第二,从商业活动中的行为者个体来看,商业精神包括企业家精神。商业活动离不开企业家,企业家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从商业活动的个体来看,商业精神包括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一类研究者探讨个体层次的企业家精神,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强调企业家的个人特征,如T i m m o n s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自信、目标导向、适度冒险、创造和发明者。另外一类研究强调从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研究企业家精神,这类研究“把个人众多的创业特质综合成冒险倾向和控制取向,并把环境的影响因素综合成支持因素和创业壁垒。”因此,在不同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家精神具有不同的特质。
由上可见,商业文学是对商业领域和经济活动的文学阐释,因此,商业文学以阐释和倡导现代商业精神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从“环境—行动者”的理论框架来看,现代商业精神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精神,以及商业领域的主要行动者,即商人身上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这些是现代商业精神的具体内容。那么,转型期,现实商业活动是否符合并体现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呢?
二、商业潜规则:转型期商业活动的现实遭遇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和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活动和商业领域进入新的转型期。从制度角度而言,当下中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期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型。从传统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型;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型。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商业活动中存在规则不明确,潜规则盛行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破坏了现代商业精神。以一种与现代商业精神相悖的方式,即潜规则的形式构成了转型期独特的商业精神。那么,什么是商业潜规则?转型期为何会形成商业潜规则呢?
第一,商业潜规则是一个中国的本土学术概念。王友琴较早使用潜规则,认为潜规则“或被有意掩盖,或潜藏于生活深处,只有那些富于叛逆性和洞察力的眼睛才能发现,”并总结了鲁迅作品揭示的中国人生活中的八种潜规则,包括一盘散沙,阿Q精神等。吴思把潜规则定义为人们私下认可、自发生成的行为约束,这种行为约束可以降低人与人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主体、内容和结果三个层面界定商业潜规则。①从主体而言,商业潜规则是每一个进入商业领域的成年的社会成员都知晓的规则。②从内容来看,商业潜规则具有四重属性。其一,非制度化,商业潜规则是指不以书面形式记录,正式制度或法律没有规定,但也没有禁止的规则;其二,自发性,即商业潜规则是自发生产,商业领域的人互相认可的规则;其三,隐蔽性,即由于商业潜规则背离了传统的正义观,有悖于现代商业精神,侵犯了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它不得不以一种相对隐蔽的方式存在。其四,约束性,即尽管商业潜规则以相对隐蔽的形式存在,但是,商业领域中的个体都明白潜规则,不遵守潜规则的人有可能利益受损,因此,商业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商业活动中的行动者的行为。③从目的来看,人们遵从商业潜规则是为了换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或比正式制度所能提供的更多的利益。
第二,制度因素和个体因素造成转型期的商业活动遭遇大量潜规则。其一,从制度角度而言,转型期商业活动的正式制度不完善,存在制度漏洞,掌握制度的行动者掌握大量自由裁量权。因此,在配置市场要素的过程中,有些人通过潜规则,钻制度的空子,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如果这部分人足够多的话,整个社会将会把这些人的成功归咎为使用了潜规则,因此,社会上的其他群体开始学习和遵从这些商业潜规则,这是导致商业活动中存在大量商业潜规则的制度原因。其二,从个体角度来看,经济理性是商业活动的运行逻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当他们看到其他群体通过学习并运用商业潜规则获得了成功,这部分人也会选择了解、学习、遵从,甚至传播商业潜规则,这是商业潜规则存在的个体因素。
三、处在商业精神和商业潜规则夹缝中的商业文学
转型时期,中国商业活动存在一些潜规则,这种现象对商业文学有何影响呢?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商业文学处于商业精神和潜规则的夹缝之中,由此产生价值冲突。一方面,从理想的角度而言,商业文学的最高价值追求在于倡导和弘扬现代商业精神,当代商业文学需要阐释、倡导并弘扬现代商业精神。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转型期市场经济的不完善,造成潜规则的滋生和蔓延,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破坏了现代商业精神的生长与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读者希望通过对商业文学的阅读,了解、认识甚至遵从商业潜规则。因此,当代商业文学不能绕开商业潜规则这一话题。从价值层面来看,当代商业文学该如何处理商业潜规则的话题呢?从当代商业文学的文本来看,他们更多地简单揭露商业潜规则,读者则从这种揭露中学习潜规则,由此造成商业文学变相地传播商业潜规则,这是当代商业文学面对的巨大困境。商业文学处于商业精神和潜规则的夹缝之中,形成价值冲突,它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文学把商业潜规则变成了商场成功学的秘诀,商业潜规则成为商业文学的卖点。商业文学应该传播商业精神。但是,在转型期,当前商业领域存在一些潜规则。商业文学不可避免地揭露商业潜规则。但是,由于市场需要和读者需求,商业文学出现“文学的商业化”的倾向,即在商业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迎合市场的需要,商业文学不断地寻找商业潜规则的卖点,商业文学把商业潜规则变成了商场成功学的秘诀。读者和受众通过阅读商业文学,揣摩和了解商业潜规则,由此造成当代商业文学传播和普及商业潜规则的怪圈,这是当代商业文学价值冲突的第一层困境。
商业文学所揭露的潜规则至少有如下两类。①政商关系。例如曹建伟的《灰商》中王崇德说的商场“811原则”:“如果生意人赚了十元钱,就要有八元贿赂给关系户,一元钱分配给身边掌握机密的幕僚们,最后剩余的一元钱才装入自己的口袋。”这些作品揭露了权钱交易、“跑部钱进”等商业潜规则。②商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商人之间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甚至是无底线竞争。例如,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中的何昌农,他的“悲剧在于过分相信勤劳和忠厚的力量,把心思几乎全部用到了学手艺上,对人与人的相处,用心太少,没想到左邻右舍利害相随的关系,更没想到竞争的武器不仅仅在竞争的事业本身。在必要的时候,竞争对手的一切,诸如出身、经历、人品、隐私等等,都可以用来击倒对手”。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后,何昌农开始学习各种潜规则。再比如,郭潜力的《城市狩猎》也揭示了在商业投资失败后,合伙人之间之间的落井下石。这些作品都揭示了商人与商人之间“同行是冤家”、“窝里斗”的商业潜规则。
第二,当代商业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亦正亦邪的复杂人物形象,这在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复杂环境的适应,但是,它不利于现代商业精神的构建。在商业文学中,商人形象几经变化。有学者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商人“大多是非道德形象,少数正面性商人也形象苍白”,这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由此带来的卑微的商人地位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形象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当代商业文学对商人形象的塑造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正面形象,如《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大染坊》中的陈寿亭、《大盛魁商号》中的王廷相和《大宅门》中的白景琦等,这些商人都被塑造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其二,负面形象,如《换位游戏》(矫健)、《钱网》 (陈一夫)这类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商人被塑造成为追求并迷醉在金钱游戏之中的角色;其三,亦正亦邪的复杂人物形象,如《灰商》中的人物形象。
在当代商业文学中,随着人们对商业文学的价值期待的转变,人们更加渴望看到具有复杂人物性格的商人,而非道德人,这就导致当代商业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亦正亦邪的复杂人物形象。这些商人一方面具有正面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娴熟商业潜规则,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潜规则获得的制度收益。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共识:遵从正式制度的人吃亏,绕开正式制度的人受益。这样的观点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也符合我们在第一部分所探讨的从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企业家精神。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商业潜规则是建构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羁绊。因此,当代商业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亦正亦邪的复杂人物形象,这在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家对复杂环境的适应,但是,它缺乏价值意义上的理论提升,不利于构建现代商业精神。
综上所述,当代商业文学处于现代商业精神和商业潜规则的夹缝之中,一端是理想的价值追求,另外一端则是现实的理性再现。当代商业文学要走出这种价值冲突的困境,一方面期待现实经济活动与商业领域的制度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当代商业文学要走出“文学商业化”的层面,不能为了阅读量而生产。但这仅仅只是一种道义上的倡导,当代商业文学如何走出现代商业精神和商业潜规则的夹缝,塑造、倡导和传播现代商业精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潘沅汶.90年代“商界小说”的勃兴及其价值探析[J].船山学刊,2003(3).
[2]谢志远.从概念规范看“商业文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
[3]彭文忠.跨学科视角的引入:世纪之交商界小说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4)。
[4]郑朴.“乱花渐欲迷人眼”:对当前商业文学现象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1997(1).
[5]杨虹.商界小说:经济理性的文学演绎[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3).
[6]徐良,郭茂楠.中国当代商业文学的理念确认和实践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6).
[7]杨虹.商界小说与新商业精神的审美表征[J].湖南社会科学,2012(5).
[8]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9]陈秀萍.契约的伦理内核——西方契约精神的伦理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8).
[10]时鹏程,许磊.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
[11]Christian Lüthje,Nikolaus Franke.The“making”of an entrepreneur: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 atMIT[J].R&D Management,2003,33(2):135-146.
[12]王友琴.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震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
[13]吴思.血酬定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14]曹建伟.灰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15]杨子怡.古典小说中商人形象与商人精神[J].嘉应大学学报,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