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农村生态消费发展对策研究
2013-08-15李瑢
李 瑢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分别有77%、82%、94%、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已起步,但比例仍不足20%,农村的比例更低。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农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欧美国家,湖南农村的状况亦如此。当前,湖南总人口数中农村人口占70%,是全省最大的消费者群体,在全省消费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湖南农村消费者是湖南生态消费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没有农村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消费,两型社会建设就没有基础。强化湖南农村消费者的生态意识,促进农村生态消费,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湖南农村的生态消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倡导湖南农村生态消费的意义
(一)倡导湖南农村生态消费是落实马克思自然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好坏已经成为影响日后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此,我国政府针对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方针,即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和推动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态。在生态环境严重遭到破坏的今天,马克思所强调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两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倡导生态消费就摒弃了那种以人为主体的单向的将自然界视为自己的劳动对象,不顾自然规律,只为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对象性的见解,而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对自然倍加呵护和精心管理,承认自然生态利益高于一切利益。同时,生态消费引导的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摒弃了那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的传统发展观,放弃了那种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做到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此外,生态消费某种程度上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减少了因为人自身的活动所制造出来的不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符合马克思所主张的对人与自然进行控制,尤其是对人进行控制的理论,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重要举措。
(二)倡导湖南农村生态消费有助于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提供思想保障。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消费是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科学、文明和理性的消费。它是指消费水平是以自然生态正常演化为限度,消费方式和内容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一种自觉调控、规模适度的消费模式。它所倡导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体现了人们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示出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生态消费的倡导会使人们较多地关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如果不遵从自然规律进行消费,必将受到自然的约束和惩罚,从而使人们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科学的消费观。同时,生态消费所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可以使人们改变奢侈和浪费的消费观念,改变人们对过度物质消费的盲从,提倡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人们积极地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大大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素质,这些都有利于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因此,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能据以实施自己的消费行为的时候,建设两型社会也便得到了保障。
(三)倡导湖南农村生态消费有助于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是保障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把整个经济活动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它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交换、分配和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不适当的消费模式是造成环境持续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可持续消费比可持续生产更重要。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采取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从而造成生态与环境的严重危机。而生态消费的主导思想是对自然资源、生活资料和公共产品的消费,它反作用于生产,则要求生产方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管理模式,即要求实行无污染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清洁生产。这种生态的生产方式不仅会使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因此,生态生产的推行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两型社会。
二、湖南农村生态消费的现状
(一)湖南农村生产消费现状
(1) 农民的农业生产消费方面
近年湖南省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从生产消费合理性的角度看,仍呈现出以下问题:一是农业资源的高投入。湖南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目前仍十分低下,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技指导还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农作物增收仍以高资源投入为主要途径。在种植当中,缺少了农技知识的农民一味地以增加肥料方式来促进增产,一些肥料施放过剩,造成了农作物的营养过剩,而另一些需要的肥料没施下去,导致了农作物产量无法提高,而成本却逐渐增加。有数据统计,中国的水稻种植,一亩地所需肥料成本大约是国外的两倍,而湖南又要比全国高出20%。此外,为了抵御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机农药的使用剂量不断加大。二是农业生产中环境问题突出。农业生产中环境问题涉及两类,一类是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与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控制有关的问题。作为利用土地的主要活动,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高度依赖,农业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对环境造成一些严重后果,表现为:农村地区森林资源被大量砍伐、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资源锐减和水土流失。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地盐碱化,减少了有效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包装袋等农业生产垃圾随处丢放、桔梗和杂草等垃圾露天焚烧、动物粪便堆放不合理等,造成了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事实表明,农业发展及其引起的外部成本不断加大,已经使湖南省农业的环境可持续状况十分严峻。
(2) 农村地区企业生产消费方面
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湖南省农村地区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工业生产逐步活跃,但生产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表现为:一是粗放式生产,资源浪费程度高。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企业能以较低的价格征得大量土地新建厂房,获取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原料,能以低廉的价格雇佣当地居民进行生产。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方式,企业产量的提高也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增加。由于资源价格相对低廉,非节约性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程度过高。二是生产线落后,工业污染严重。农村企业由于资金实力薄弱,引入的生产线相对落后,配套的环保设施十分不齐全,生产垃圾处理能力极为低下。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不加处理便随意排放,给农村地区的空气和水土造成了污染。工业废渣随处堆放,占用土地的同时也造成了耕地污染。特别是近些年来,湖南省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乡镇企业的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污染物的治理率较低,而且乡镇企业多处于村镇、农田附近,污染物一般都直接排放到农村环境中,造成农田的直接污染。
(二)湖南农村生活消费现状
(1)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农村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主要体现为愚昧性消费多、人情性消费多、不健康娱乐消费多。有的农户不愿花钱订书读报、学技术,却愿花钱“供菩萨”、“敬土地”;不愿花钱请医生,却愿花钱请巫婆、驱“瘟神”。此外,请客送礼也已经成为农村的一股“消费风潮”,不仅名目繁多,花样百出,而且数额巨大,诸如婚丧、节日、孩子满月百日、周岁、升学、就业、参军以至建房圆垛、乔迁等,都得大宴宾客。据我们针对湖南省农村消费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除了日常必须消费,37%的农村收入用于人情及婚丧嫁娶。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还主要用于生存性消费,而文教娱乐等发展性消费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有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合理。部分家庭深受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认为“吃好、穿好、住好”已是最大的满足,忽略了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对促进农民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2)高消耗产品使用现象普遍,消费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加大。目前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是农村中最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的群体。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长期脱离农村,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生消费者“空缺”现象。而留守在农村的居民都是一些消费能力较差的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对低下,在消费中更多地追求消费品的效用,对廉价的产品接受度比较高,是进入农村市场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另外,农民购物多以流动的集贸市场为主,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既无票据也无法找到售者索赔、售后服务得不到基本保障的情况非常普遍。高消耗、高污染的“三无产品”的使用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给居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更大的隐患。此外,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装置,更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站,大路小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堆放场所,果皮纸屑和各类包装塑料袋随处可见,环境污染在所难免。
三、发展湖南农村生态消费的对策
(一)生态性生产消费方面
(1)加大政府的鼓励、支持和监督的强度。地方政府在农村地区生态性生产消费方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大力宣传生态性生产消费的重要意义,采取措施激励农业生产者和企业生产者积极参与生态消费活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限度,实行节约生产和生态生产,实现个人利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切实了解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地方政府应当加快完善规范农村地区生产消费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农村地区生产消费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消费活动的监督力度,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尽量减少不科学的生产消费行为的出现。
(2) 引导农业生产者实施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的农业增收目标的还是靠的耕种更多的耕地和更多的生产投入的这种外延式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的。然而,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生产活动必须做出调整,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道路,努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形成及其产业化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农业生产者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自觉做到高效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正确处理各类生产垃圾,如在适宜地区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技术,以提高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程度,减少生产垃圾排放。
(3) 劝导农村企业生产者的主动配合,实施循环工艺,生态生产。农村地区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工业垃圾处理能力低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而且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生存和生产环境。农村企业生产者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类特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应当主动配合政府各项促进生态性生产消费方式措施的实施,利用循环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节约生产的原则,遵循生态生产流程,做到产品的清洁设计、清洁生产和清洁流通,完善工业垃圾配套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物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程度,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二)生态性生活消费方面
(1)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和规范的力度。地方政府应当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加大宣讲力度,使农村居民明确转变生活消费方式的原因及目的,了解生态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农村居民主动地加入到转变生活消费方式的行动中来。此外,“农村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的原因在于农民增收难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体制”,因此,地方政府还应落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具体措施,完善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为转变农村居民现阶段生活消费方式提供充足的经济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必须加快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加大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等领域的投入,建立适量的垃圾回收站和集中处理中心,为农村居民转变生活消费观念、改善生活消费结构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提供保障。
(2)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实践节约消费、合理消费和健康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性生活消费就是一种包含了节约消费、合理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消费方式。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提倡节约消费势在必行。倡导节约消费就要引导农村居民在满足必需的消费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消费质量的提高,鼓励条件适宜地区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构建节能型、节水型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对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消费品的消费,从消费端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此外,还可以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树立环保意识,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形成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在追求消费品的高效用和高质量的同时自觉注重环保,保持农村环境的整洁。
(3)加强生态消费教育,提高生态消费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研究证明农村消费者的环境关心程度对生态消费的影响显著,关心程度越高的农村消费者越倾向于生态消费,在平时的消费行为中更会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更愿意选择生态消费方式为改善环境尽一份力量。因此,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教育,采取鼓励、教育宣传、舆论导向等措施,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向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方式转化。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二是克服和抵制不文明的消费行为。减少人情消费和面子消费,不铺张、不浪费、不攀比,高效用、节约性消费。三是加强消费的计划性,避免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家庭收入的安排上做到先生产,后生活,生产、生活两不误,搞活经济,提高收入水平,为实现生态消费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付中元,吴敏娜,李晓丰.农业发展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管理[J].经济体制改革,2011(6):76.
[2]诸葛剑平.论生态消费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乡镇经济,2005(10):56.
[3]杨艳,刘慧婷,徐懿佳.转变农村消费模式与实现生态消费[J].农村经济,2011(1):58.
[4]陈进福.消费引导生产实现持续发展[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1.